-->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羅振玉曰:敦煌本“十”作“什”,下同。

  馬敘倫曰:說文無“塗”“途”二字,蓋“徒”即“塗”“途”本字也。莊子至樂篇“食於道徒”,即道塗也。此“徒”字蓋如字讀。

  謙之案:“出生入死”,呂氏春秋情欲篇高注引與此同。莊子:“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又“其出不忻,其入不拒”,又“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皆出生入死之說。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嚴可均曰:王弼、高翿“地”下有“亦”字。   羅振玉曰:景龍、御注、景福、敦煌四本均無“亦”字,景福本“動”下有“皆”字。

  畢沅曰:傅本“而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河上公、王弼作“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谷神子作“而民生動之死地,十有三”。案韓非子與奕同。

  謙之案:嚴本、遂州本、柰卷均無“亦”字,柰卷、室町有“皆”字。范應元本作“民之生生而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並云:“韓非、嚴遵同古本。”

  易順鼎曰:王本及韓非似皆有誤。文選鮑照代君子有所思行注引老子云:“人之生生之厚,動皆之死地,十有三。”所引似為可據。蓋以“人之生生之厚”六字共為一句。老子意謂人求生太厚,遂動之死地。故下文又申明之曰:“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夫生,十有三;死,十有三;其數本各居半,至於求生過厚,而死之數遂多於生矣。若作“人之生,生而動”,語近於不可解。觀王注亦云:“而民生生之厚,更之無生之地焉。”是“動之死地”之上有“生生之厚”四字之證。

  高延第曰:“生之徒”,謂得天厚者,可以久生;“死之徒”,謂得天薄者,中道而殀;“動而之死”者,謂得天本厚,可以久生,而不自保持,自蹈死地。蓋天地之大,人物之蕃,生死紛紜,總不出此三者。“生生之厚”,謂富貴之人厚自奉養,服食藥餌以求長生,適自蹈於死地,此即動而之死者之一端。緣世人但知戕賊為傷生,而以厚自奉養者為能養生,不知其取死同也,故申言之。夫天下之人以十分為率,殀死者居其三,自蹈於死者居其三,幸而得遂其生死之常者,僅居十之三耳。吁!此正命之人所由少與!

  謙之案:十有三之說,自韓非子、河上公、碧虛子、葉夢得以四肢九竅為十三,已涉附會。乃又有以十惡三業為十三者,如杜廣成;以五行生死之數為十三者,如范應元。其說皆穿鑿不足信。蘇轍謂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老子之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似深得老子之旨,而實以佛解老。焦竑因之而有讀老子至“出生入死”章,大悟遊戲死生之說。吁!亦誣矣!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馬敘倫曰:范“故”作“哉”,柰卷及文選有所思行注引“故”下有“哉”字。范曰:“夫何哉”,韓非與古本同。

  謙之案:景福本、傅、范本、室町本“厚”下有“也”字。羅振玉曰:“景龍本‘厚’下有‘也’字。”蓋誤校。蔣錫昌沿其誤而不知。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入軍不被甲兵。

  謙之案:“□□”乃‘兕虎’之別構。“兕虎”當為“虎兕”。王弼注“虎兕無所措其爪角”,淮南詮言訓“虎無所措其爪,兕無所措其角”,皆“虎”在“兕”前,知古本當亦“虎兕”連文無疑。又敦煌本“甲”作“鉀”,乃“甲”之別構。“遇”,嚴本作“避”,“被”,河上本、趙本亦作“避”。

  俞樾曰:按“被”,河上公本作“避”。據韓非子解老篇云“入山不恃備以救害,故曰‘入軍不備甲兵’”,則“甲兵”以在己者言,自當以作“被”為長。

  劉師培曰:按韓非子解老篇云:“聖人之遊世也,無害人之心,則必無人害,無人害,則不備人,故曰‘陸行不遇兕虎’。入山不恃備以救害,故曰‘入軍不備甲兵’。”(顧千里識誤曰:“入山當為入世。”)老子古本“被”當作“備”,言不恃甲兵之備也。“備”“被”音近,後人改“備”為“被”,非古本矣。俞說非。

  謙之案:作“被”是也。韓非解老本亦作“被”。盧文弨曰:“ 張凌本作被。”顧廣圻曰:“藏本作被,備、被義同。”王先慎曰:“廣雅釋詁:‘備,具也。’史記絳侯世家集解引張揖注:‘被,具也。’故本書作‘備’,王弼本作‘被’,‘甲兵’以在己者言,明作“備”作“被”二字並通。河上本作‘避’,聲之誤。”

  □無所投其角,

  謙之案:兕,獸名,犀之雌者。爾雅云:“形似野牛,一角,重千斤。”淮南子墬形訓“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高誘注:“梁山在會稽。長沙湘南有犀角象牙,皆物之珍也。”山海經云:“ 兕出湘水之南,蒼黑色。”老子楚人,故以兕為喻。“無所投其角”,敦、遂本“投”作“駐”。顧本成疏:“諸本言駐,駐,立也。”是成所見本作“駐”。淮南詮言訓引“虎無所措其爪,兕無所措其角”二句均作“措”。

  蔣錫昌曰:“駐”,蓋與“注”通。莊子達生“以瓦注者巧”,釋文引李注:“注,擊也。”“駐”“注”均為“投”之假。說文:“投,擿也。”“兕無所投其角”,言善攝生者,既不為兕所遇,故兕亦無所擿其角也。

  謙之案:蔣說是也。鹽鐵論世務篇引作“兕無用其角”,用亦注也。老子“百姓皆注其耳目”,注:“用也。”

  □無所揩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嚴可均曰:“揩其爪”,御注、河上、王弼作“措”,釋文作“ 錯”。   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措”作“錯”,釋文本同。

  謙之案:羅卷“爪”作“□”,誤。碑本“措”作“揩”,亦誤。“揩”乃“措”之誤字。韓非解老、釋文、遂州本、范本均作“錯”,景福、磻溪、室町、柰卷、傅奕均作“措”,“措”“錯”古通。“措”,安也,無所措其抓,即無所安其抓也。“爪”,羅卷作“ □”,乃“抓”之形似。夏竦古文四聲韻卷四有“抓”字,引古老子作□。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劉師培曰:案韓非子解老篇云:“體天地之道,故曰:‘無死地焉。’”則此文“也”字係“地”字之訛。王以“何地之有”相釋,則王本亦作“地”。今河上本作“地”,王本作“也”,蓋傳寫之訛也。

  謙之案:諸王本皆作“地”,不作“也”,劉所據為誤本。諸王本惟浙局據華亭張氏原本作“死也”,“死也”無義。諸石本、諸寫本均同此石,惟遂州本“何”作“其”。范本“故”作“哉”。傅本、柰卷“故”下有“也”字,嚴本、室町本有“哉”字。韓非解老與王羲之本、傅本“地”下有“焉”字,此則以意增字,助長語勢,無關宏旨。

  高延第曰:此章為處亂世者指示兕虎、兵刃皆凶暴不祥,喻世路之崎嶇,人情之險詐。讀莊子養生主、人間世二篇足盡此章之旨,非真謂飢虎可尾也。葛洪之徒不達此義,創為符咒厭勝,云可入山伏怪,謬妄甚矣。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陳柱:三“三”字韻。謙之案:三,古音讀若森。詩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諧今韻。又厚、角為韻。方以智通雅曰:“角,古音祿,詩以協屋,東方朔以協足,仲長統以協俗。”今案“祿”與“厚”“足”“屋”,王念孫譜均入侯部,是角與厚同部為韻。

  右景龍碑本七十九字,敦煌本同,河上公世德堂本同(宋刊本七十七字,有誤脫)。王本八十字,傅本八十七字,范本八十三字。河上本題“貴生第五十”,王本題“五十章”,范本題“出生入死章第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