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

  嚴可均曰:“又不”,河上、王弼作“而不”。

  謙之案:御覽五十八引無“善”字,“萬”作“万”。“又不爭”,敦煌、遂州、御注、樓正、司馬光、曹道沖、強思齊、李榮、室町本皆如此。傳、范本作“而不爭”,與王本同。

  又案古代道家言,往往以水喻道。管子水地篇曰:“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基也。水者,地之血脈,如筋脈之通流也。”又“ 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其說可與老子相參證。淮南子曰:“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然而大不可極,深不可測,修極於無窮,遠淪於無涯,息耗減益,通於不訾。上天則為雨露,下地則為潤澤,萬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無所私,澤及蚑蟯而不求報,富贍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費。”薛君采謂淮南之說實推廣“善利萬物”之義,信矣。

  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

  謙之案:“人”下各本有“之”字,碑本泐。陸德明曰:“處,一本作居。”案河、王本作“處”,傅、范本作“居”,敦煌本與此石同。室町本“道”下有“矣”字。

  大田睛軒曰:“幾”,平聲,近也。繫辭上傳曰:“乾坤或幾乎息矣。”禮樂記曰:“知樂則幾於禮矣。”

  注:“幾,近也。”莊子漁父篇曰:“幾於不免矣。”呂氏春秋大樂篇曰:“則幾於知之矣。”注:“幾,近也。”道者無形,而水猶有形,故水之利萬物與諸生,其為可見也,未能若道之無形施與也,故曰幾於道矣。近世解者釋“幾”為機轉之義,妄矣。淮南原道訓曰:“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其子為光,其孫為水,皆生於無形乎!”夫光可見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毀,故有像之類,莫尊於水,是此章“幾於道”之注腳。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

  嚴可均曰:“善人”,各本作“善仁”,古字通。

  謙之案:王羲之本亦作“人”。又莊子在宥篇“其居也淵而靜”,郭注:“靜之可使如淵。”又詩燕燕“其心塞淵”,傳:“淵,深也。”太玄“閑中心淵也”,注:“淵,深也。”“淵”有靜而深之義,“心善淵”,以言其心淵靜而莫測,所謂“良賈深藏若虛”。

  言善信,政善治,

  嚴可均曰:“政善”,河上作“正善”。   紀昀曰:永樂大典作“政”,古通用。   畢沅曰:永樂大典作“政”,作“正”者非。

  謙之案:作“政”是也。老子書中“正”“政”二字互見。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政察察”,與此均用“政”。“治”字,釋名釋言語:“治,值也,物皆值其所也。”

  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謙之案:“尤”下傅本有“矣”字。河上、王弼、范應元本同此石。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淵、信韻(真部,淵,一均反,信,平聲)。治、能、尤韻(之部,能,奴其反,尤音怡)。姚文田:淵、仁、信韻,治、能、時、尤韻。鄧廷楨同。鄧曰:“‘能’,古音在之、咍部。‘尤’,古讀若怡,詩載馳以韻子、思、之。”

  江有誥曰:“‘信’,息晉切。按古惟讀平聲,至漢人乃間讀去聲,當與真部並收。老子易性篇‘善’‘信’與‘淵’‘信’協。虛心篇‘其中有信’與‘真’協。”(唐韻四聲正二十一震)

  右景龍碑本五十字,敦煌本與河、王、范本同,傅奕本五十二字。河上題“易性第八”,王弼題“八章”,范應元題“上善若水章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