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聖人不仁,以百姓為□□。

  嚴可均曰:“□□”,別體字。   羅振玉曰:景龍、廣明二本作“□”,敦煌本作“□”,均“芻”之別構。

  謙之案:河上、王弼、傅、范並作“芻狗”。釋文、群書治要及遂州本“芻”作“?”。李文仲字鑑曰:“‘芻’,說文:‘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從二屮,即‘草’字也。俗又加‘草’,非。”

  劉師培曰:案芻狗者,古代祭祀所用之物也。淮南齊俗訓曰:“ 譬若芻狗土龍之始成:文以青黃,絹以綺繡,纏以朱絲,尸祝□袨,大夫端冕,以送迎之;及其已用之後,則壤土草□而已,夫有孰貴之?”高誘注:“芻狗,束芻為狗,以謝過求福。”說山訓云:“聖人用物,若用朱絲約芻狗。”又曰:“芻狗待之以求福。”高注:“待芻狗之靈,而得福也。”是古代祭祀,均以芻狗為求福之用。蓋束芻為狗,與芻靈同,乃始用終棄之物也。老子此旨曰:天地之於萬物,聖人之於百姓,均始用而旋棄,故以芻狗為喻,而斥為不仁。

  謙之案:呂氏春秋貴公篇高誘注引老子二句同。又莊子庚桑楚篇:“至仁無親。”齊物論:“大仁不仁。”天運篇:“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語皆出此。

  天地之間,其猶?蘥。

  嚴可均曰:“?蘥”,御注作“橐籥”,河上、王弼末有“乎”字。

  謙之案:王弼注“‘橐’,排橐也。‘籥’,樂籥也。”孫詒讓曰:“案一切經音義一云:‘□□’,東觀漢記作‘排’,王弼注書作‘?’,同皮拜反,所以冶家用,吹火令熾者也。又十二云:‘排筒’,東觀漢記‘因水作排’,王弼注:‘橐,?囊也。’(玉篇□部云:‘?,吹火囊。’)據玄應說,則所見王注‘排橐’作‘?囊’,今本及陸氏釋文並作‘排橐’(釋文云:‘排,扶拜反。’與皮拜音同。‘排橐’,亦見淮南子本經訓高注)。‘排’字正與漢記同,豈唐時王注固有兩本乎?”(今本王注不分道、德二經,與釋文本異。又釋法琳辯正論引“人法地地法天”章注,與今本不同,亦唐時王注有別本之證。)又樂籥之說,與成玄英“籥,簫管也”說同,而與吳澄之釋橐籥異。吳澄曰:“‘橐籥’,冶鑄所以吹風熾火之器也。為函以周罩於外者,橐也;為轄以鼓扇於內者,籥也。天地間猶橐籥者,橐象太虛,包含周遍之體;籥象元氣,絪縕流行之用。”吳說義長。

  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嚴可均曰:王弼、顧歡作“不掘”。“俞出”,各本作“愈出”。   謙之案:傅、范本亦作“俞”。

  羅振玉曰:今本王作“屈”,與景龍、御注、景福三本同。釋文出“掘”字,知王本作“掘”。釋文又云:“河上本作屈,顧作掘。”

  謙之案:作“屈”是也。王注“故虛而不得窮屈”,是王注本原作“屈”,范本同。傅本“屈”作“詘”。勞健曰:“按說文‘屈’訓無尾,引伸為凡短之稱,故有竭義。‘詘’訓詰詘,乃‘詘伸’本字。掘與搰互訓,釋文引顧云‘猶竭’者,謂通假作屈也。傅之作‘ 詘’,蓋釋為詘伸,非是。此字當作‘屈’,訓竭,音掘。”

  畢沅曰:“俞”,諸本並作“愈”。案古無“愈”字,蓋即用“ 俞”也。諸本並非。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謙之案: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中作忠。”知法京圖書館所藏河上本敦煌殘卷作“守忠”,與遂州碑同。惟“忠”字無義,淮南道應訓引上二句作“守中”,是。又“多言”,遂州碑本作“多聞”,文子道原篇引亦作“多聞”,強本成疏:“多聞,博贍也。數窮,多言也。”蓋據遂州本而強為之辭耳。

  又案“守中”之“中”,說據章炳麟文始七:“中,本冊之類。故春官天府:‘凡官府鄉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鄭司農云:‘治中,謂治職簿書之要。’秋官小司寇:‘以三刺斷民獄訟之中,歲終則令群吏計弊獄訟,升中於天府。’禮記禮器:‘因名山,升中於天。’升中猶登中,謂獻民數政要之籍也。堯典‘允執厥中’,謂握圖籍也。”此章“守中”,誼同此,蓋猶司契之類。羅運賢曰:“ 中亦契也。為政不在多言,但司法契以輔天下,所謂無為,正此意耳。”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屈、出韻(脂部),窮、中韻(中部)。諸家並同。

  孔廣森詩聲類五,陽聲五上冬類引論語:“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老子道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德經:“大盈若沖,其用不窮。”莊子:“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彷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管子:“舉所美,以觀其所終;廢所惡,必計其所窮。”大抵所同用者,不越乎“中”“ 終”“窮”三字,以見冬韻之狹,非可濫通東、鍾者也。

  謙之案:莊子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亦中、窮為韻。又老子“中”“窮”各上一字“數”“守”,亦相為韻。此為韻上韻。本馬敘倫說,見毛詩正韻後序。

  右景龍碑四十四字,不分章,敦煌本字同。河、王、傅、范本四十五字。河上題“虛用第五”,王本題“五章”,范本題“天地不仁章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