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传记系列——

 

思想家卷——苏格拉底

刘以焕 王凤贤   编著

第四章  上半生生涯








  1. 生长于盛世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力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卷第九章中对雅典有过评述,他认为从击退波斯王薛西斯到公元前431年总计50年间,“雅典人使他们的帝国日益强大,因而也大大增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权势”,“最后,雅典的势力达到顶点,人们都能清楚地看见了”。这一阶段是雅典帝国的鼎盛时期。当时在那里经济繁荣,这就为雅典的民主政治提供了充分而坚实的基础;政治与经济相互促进,迅猛发展,这又为文化的繁荣昌盛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前提,也为本邦以及从外邦前来的学者、能人巧匠,创造了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于是,在雅典出现了科学、文艺和哲学及其他诸方面空前繁荣兴盛的局面。

  关于先哲苏格拉底确切出生的年、月、日,历史上没有留下准确无误的可靠记载,但在学术界已经取得共识,认定苏格拉底诞生于公元前469年。这时正是雅典极其繁荣兴盛的时期。公元二三世纪的传记作家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一书的第2卷的第44节中论述道:“他(指苏格拉底——引者)在阿帕雪丰任执政官时,生于第77届奥林比亚赛会第4年,塔尔盖利翁月的第6天。”古希腊时期的历法中塔尔盖利翁月,是现下历法中5—6月间。这个月,塔尔盖利翁月的第6—7天是塔尔盖利翁节,这是献祭阿波罗神的节日。就是这一天,“当时正值雅典公民为本城邦做净化仪式”。“他(指苏)殁于第95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一年,享年70岁”。以上是苏格拉底出生的时间,以下谈他出生在何处。有关此点,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在他的《泰阿泰德篇》中有记述:“……他(指苏格拉底——引者)是雅典阿罗卑克胞区的一位公民。”关于这一点,是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第2卷第18节记述的转引。还有与苏格拉底同年出生的克里同,也是出生在这个区。他们两人是总角之交。以后,他们两人成为刭项之交。关于雅典城邦的各个区是这样产生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先祖克雷斯提勒斯进行过改革,在雅典建立了许多区。在改革之前,希腊当孩子出生时,对新生儿的称呼是“某某人的孩子”。在改革划分了区之后,则增了一限定用语“某某区某某人的孩子”。总之,苏格拉底出生时正值波希战争接近尾声之时,当时的雅典社会生气勃勃,这是雅典欣欣向荣的先兆。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是以两次海战及两次陆战决胜负的。在一次陆战中,雅典陆军使用长矛,占了优势,压倒了波斯的弓箭兵,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此之后的第9年,苏格拉底就诞生了。从时间上来推算,那一年是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是最早推算他的恩师的出生年份的,也认为是出生在公元前469年。柏拉图对此作了解释,因为苏氏在雅典饮鸩就刑是公元前399年,那时苏格拉底正值古稀之年,70岁,反推回去,就是他的出生年份,即公元前469年。这样推算的方法,大概不致出错。

  苏格拉底生于伯里克勒斯执掌雅典的黄金盛世。这时,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已经写了爱国戏剧《波斯人》,而且在雅典上演了(公元前472年),得头奖。波希战争胜局已定,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欢欣鼓舞。在苏格拉底20岁时雅典和斯巴达之间订立了30年和约。在这样和平的时期里,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勒斯完善民主制度,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在爱琴海区域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统协提洛同盟诸邦,迅速地成为海上头等强壮的霸主。苏格拉底在青少年时代亲自经历并目睹这些壮丽光辉的成就,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动人悲剧、艺术家菲狄亚斯的优美雕像、波吕格诺托斯壮丽辉煌的壁画等,都曾使得青少年时代的苏格拉底如醉如痴,使他的精神与思想受到陶冶。当苏格拉底老年时有一次与伯里克勒斯的儿子小伯里克勒斯谈话时还对那一段已经过往的雅典盛世满怀深情,留恋不已。苏格拉底说道:

  “……没有一个民族能像雅典人那样为他们祖先的丰功伟业而感到自豪,很多人受到激励和鼓舞,培养了刚毅果断的优秀品质,成为勇敢、威武著名的人;他们不仅凭着自己的力量和整个亚细亚以及一直到马其顿的欧罗巴霸主进行斗争……而且还和伯罗奔尼撒人一道扬威于陆地和海上。”

  以上引述的是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第3卷第5章的话语。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在垂暮之年对雅典的盛世始终未忘,他在回忆时是满怀感情的。

  苏格拉底出生及成长的年代,他所居住的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在如此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少年的苏格拉底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获得丰富而广阔的知识。从为数不多的记载有关苏格拉底少年时代情况的文献中可以多少知悉一些有关的事例:苏格拉底的得意高足柏拉图在他的《克里同篇》中记述了苏格拉底本人谈到自己的一些弟子像他一样从小就在雅典城邦受到良好的文化和体育方面的教育。公元二三世纪的传记作家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19节中说,苏格拉底曾向伯里克勒斯的老师达蒙学过音乐。色诺芬在他的《回忆苏格拉底》一书的第4卷第7章中记述道,苏格拉底修习过几何、算术和天文等学科,他晚年还教导他的学生,说上述那些学科是有意义的,有实用价值的,要他们应熟悉这些学科。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其《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45节中记述了“他(指苏格拉底——引者)和欧里庇得斯都曾经是阿那克萨戈拉斯的入室弟子”。可能这一记载有误,因为在苏格拉底19岁的那一年时阿那克萨戈拉斯已经被逐出了雅典,去了克拉佐美尼。但没有关于苏格拉底去过克拉佐美尼的记载。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25节中还有记载,说“他(指苏格拉底——引者)成为自然哲学家阿耳凯劳斯的弟子。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入室弟子阿里斯托克塞诺斯说苏格拉底和自然哲学家阿耳凯劳斯过从甚密。这一点是在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第2卷第19节中所记述的。这一记录可靠性较大,原因在于亚里土多德两名弟子,即阿里斯托克塞诺斯和忒俄弗刺斯托斯,都曾断言苏格拉底在17岁时即追随阿耳凯劳斯,他们在一起相处很久。他们两人都说,苏格拉底是阿耳凯劳斯学派中的一名成员。另外,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23节中写道:“苏格拉底还很年轻时就和阿耳凯劳斯一起离开雅典去过萨摩斯岛。”他去那里是干什么呢?萨摩斯是小亚细亚邻近米利都的一个岛邦。当苏格拉底29岁时,那里发生叛乱。他们师徒二人,即阿耳凯劳斯与苏格拉底,是奉令派去参加封锁的。自然哲学家阿耳凯劳斯是阿那克萨戈拉斯的弟子,他注重伦理研究。阿耳凯劳斯对苏格拉底早年思想、学说等方面的形成及转变都有较大的影响。有关这些都是有文献记载的,不是凭空的推测。

  苏格拉底是在雅典度过青壮年时期的。那时,他与那里的学者名流广有交往。苏格拉底的聪明才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崭露出来,于是赢得了称誉,渐渐地有了名声。当时,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勒斯的情妇、文化沙龙的主持人阿丝帕希娅与苏格拉底的接触不少,后来,苏格拉底对她赞不绝口。在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中有这样的记述,说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和芝诺访问雅典时与年轻的苏格拉底有过接触与交往。苏格拉底对艺诺的辩证法十分熟悉,称誉芝诺是“辩证法的大师”。当时在希腊,主要是在雅典,盛行的是智者学说。那时,苏格拉底与智者中的名家都广有交往。智者学派中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斯在公元前444年左右访问雅典,在这次访问中,苏格拉底会见过普罗泰戈拉斯,他们之间有过一场辩论。这是有文献依据的,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中记述了这件事。智者普罗泰戈拉斯最后说道:

  “……在你(指苏格拉底——引者)的同龄人中,我确实从未遇见过像你这样令我称慕的人,现在我说,你如将成为我们当今领头的哲学家之一,我决不惊讶。”

  在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普罗狄科斯的智者,他主要讲授词义的区分命题。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十分称赞他的学识。苏格拉底曾听过他关于文法和语言的廉价课程。在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中有这样的记述,即苏格拉底说:

  “我渴望听普罗狄科斯讲话,他是一个智慧完美的人。”苏格拉底还和其他一些智者有过交往和论辩,如自诩学识渊博的希庇亚、著名的修辞学家高尔吉亚、宣扬强权政治的塞拉西马柯以及诡辩者欧绪德谟等。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早期撰写的对话录,都是以上述那些智者的名字为篇名的,篇中记述了他们之间的论辩。苏格拉底肯定对智者的学说是完全知晓的,所以,苏格拉底以他们为主要论敌作了犀利的抨击与有理有据的驳斥。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公元前431年爆发的,在这场战争爆发的前后,就已经有不少的追随者围绕在苏格拉底身边了。这些追随者有来自雅典的,也有来自外邦的。如后来居勒尼学派,即犬儒学派的创建人阿里斯提波斯就仰慕苏格拉底的盛名从居勒尼到雅典师从苏氏就学。关于这一点,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65节中就有明确的记述。还有来自埃利斯、佛利岛、底比斯等地的门人及普罗泰戈拉斯学派中仰慕苏格拉底的学人都闻风欣然而来。其中像斐多等人在苏格拉底就刑时也陪侍在旁。还有苏格拉底的热烈诚挚的追随者凯勒丰跑到得尔菲神庙去祈求神示:问是否有比苏格拉底更具有智慧的人。这件事可能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初期,因为柏拉图在他的《卡尔米德篇》中记述了苏格拉底参加了公元前431—公元前430年的远征,归来后说凯勒丰的“言行举止像一个疯疯癫癫的人”。这可能是凯勒丰祈求神示后一时的失常表现。柏拉图在《申辩篇》中有所记述,即苏格拉底提到这一件不少人知道的事件。这就表明,苏格拉底当时在知识界中就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了。古希腊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所写的喜剧《云》公元前423年上演,剧中的苏格拉底是漫画式的人物,他俨然是“思想所”主管,仰慕他的求知者摩肩接踵而来。这些虽然有夸张讽刺的成分,但也有相当的事实作为基础,从中也可以窥测到苏格拉底当时的声望。


  2. 双亲


  关于苏格拉底的双亲,古代文献中有记载公元二三世纪传记作家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18节中指出:“……如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记述,他(指苏格拉底——引者)是雕刻家索福罗尼斯科斯和助产士菲娜瑞特的儿子。”苏格拉底的双亲居住在雅典的阿罗卑克胞区,其父索福罗尼斯科斯是安提俄喀斯族人,与当地的名流阿里斯第底斯交往甚密,所以,该区的居民对他也甚为敬重。另外,柏拉图在他的《拉凯斯篇》中曾指出苏格拉底的父亲索福罗尼斯科斯是一位极为杰出的人物。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的家庭是有一定声望和较富有的。苏格拉底以自己的父亲为雕刻家而感到自豪,因为他曾半开玩笑地说:“我是代达罗斯的子孙。”关于代达罗斯,不妨在这里作一些解释。在古代希腊,代达罗斯是传说中的人物。他是一位能工巧匠,雕刻、建筑等无一不会,无一不精,有如中国的鲁班。他生于雅典,传说石工、木工工具,如钻子、斧子、刨子及锯等都是他发明的。再有,古代希腊和意大利的神庙、雕像,都认为出自代达罗斯之手。据说,他第一个制造出了眼睛能够闭阖和睁开、胳臂能够摆动的会行走的机械人。代达罗斯的外甥卡洛斯到雅典来拜他为师学手艺,而这位徒弟的手艺很快就超过了师傅。代达罗斯一则是忌妒,二则是畏惧,于是将自己的徒弟杀害。随即,代达罗斯领着自己的儿子伊卡罗斯逃到克里特岛,投奔弥诺斯国王。在克里特,他为弥诺斯国王的妻子帕西法厄制造了木牛,建造了跳舞场,雕刻了小巧玲珑的爱神阿佛罗狄忒的木像。当这位王后生下怪物弥诺陶罗斯时,他给这个怪物修造了迷宫,不让它跑出来害人。代达罗斯还为公主阿里阿德涅制造了奇巧的缠线轴,公主借助这个线轴杀死了怪物忒修斯,然后从迷宫逃出去了。此事触怒了国王弥诺斯,于是将代达罗斯父子囚禁在迷宫里。代达罗斯为自己及儿子设计和制造了用蜂蜡及羽毛粘合成的双翼。他俩配上双翼从迷宫中升空逃走。他的儿子伊卡罗斯飞在天空中不听父亲的告诫,忘乎所以,飞得很高,离太阳太近了,蜂蜡为太阳烤化,羽毛就散开了,伊卡罗斯于是落海溺死了。他的尸体漂到一个海岛,为了纪念他,这个岛就命名为伊卡里亚岛。代达罗斯顺利地飞到了西西里(还有说他逃到了萨耳狄尼亚),国王科卡洛斯收留了他,并予以保护。随即,弥诺斯王追赶到这里,科卡洛斯王的众女儿设计用蒸气浴把他闷死。在西西里,代达罗斯设计了阿拉崩河上的水库、塞利诺斯的蒸气浴、阿格里阿斯附近的要塞和厄律克斯山上的爱神阿佛罗狄忒庙的露台。不过还有另一种传说,代达罗斯随忒修斯返回雅典,在雅典有一族人自称是代达罗斯的后裔。因此,苏格拉底自称“我是代达罗斯的子孙”,可能本于此。近代学人研究,通过克里特铭文证明,代达罗斯原是克里特岛上这块地方的手工业保护神。为什么有关代达罗斯的传说如此纷繁呢?这是因为古希腊人有在域外寻找自己的神和自己神话的风尚。这样,他们就能够把自己领土周围许多国家的古建筑,甚至包括古埃及的金字塔,都说是代达罗斯设计并建造的了。

  关于苏格拉底的母亲菲娜瑞特,古文献很明确地记载,她是一位助产士,而且她的接生技术相当高明。另外,菲娜瑞特在没有嫁给苏格拉底的父亲索福罗尼斯科斯之前曾结过婚,而且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巴德罗克斯,他是苏格拉底同母异父的兄长。


  3. 家道殷实


  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在他的《克里同篇》中提及,苏氏的父亲索福罗尼斯科斯极其注重子女的教育。当时在雅典,一方面是关于体育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关于音乐方面的教育,所有这些,苏格拉底的父亲都让他去接受,而且抓得很紧,决不放松。实际上,关于古希腊雅典的音乐教育,其内容不只是音乐本身,而且还包括文学、艺术、戏剧(含悲剧、喜剧、羊人剧等)、诗歌、天文及科学等,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两者都包含在内。这些是希腊神话中诗神缪斯掌司的职责。由此可知,苏格拉底的学养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哲学修养、艺术修养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等。要想获得这些方面的知识,要是家道不殷实,是难于负担起这方面所需的费用的。由此看来,苏格拉底年幼及青少年时代的家境是富有的。

  及后,苏格拉底曾服兵役,当重甲兵。这是一种装备极为齐备的步兵。要购置这些装备需要不少的钱,如果家境贫寒根本不可能有财力购置这些装备。虽然,苏格拉底当重甲兵时已经46岁了,那是公元424年的事。但这可以证明在此之前他的家境富有,因为不可能一下子就暴富起来的。再有,苏格拉底自称是代达罗斯的后裔,以传说得知,按族谱查,在雅典有他的一支后代。苏格拉底的父亲索福罗尼斯科斯是技艺精湛的雕刻师和建筑师,又是多才多艺的能工巧匠,当时在雅典从事这种职业的自由民收入是颇丰的。由此也可以证明苏格拉底在46岁之前的家境很不错,根本不是处于困境的贫寒人家。

  苏格拉底的父亲索福罗尼斯科斯与当地的名流阿里斯第底斯过从甚密。与名流交往的人的家境不会贫寒至极,因为家境太贫穷的人家是抽不出时间也没有这种身分和名流交往的。再有,苏格拉底的父亲本人就是当地的杰出人物,作为一名杰出的人物,是不至于一贫如洗的。


  4. 命名及其含义


  一般说,古代希腊人的名是单一的,表示其单独一个人。此人的名字就是专用于彼,故而人的名字是专有名词。是怎样来命某人的名呢?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以神名为人名。这反映了祖先崇拜,也反映了后人对先人的追怀。据当时的统计数字,有1324人的名字都是根据28位埃及的神的名字来命名的。但是人们是不会以含有恶、坏征兆的神的名字来为(某)人命名的,如埃及的死神阿奴毕斯,人们虽也崇敬他,但却不以他来为人命名。也可以用某一女神的名来为某一小男孩命名;反之,也可以用阳性神的名为女孩命名。其二是以其职位、道德风尚和从事何种职业来为某人命名(也含姓氏)。如是长男,在他的名前置上他父亲的名字,有的还在孩子名字前置上其外祖父的名字。在雅典,一般人的后面是其父名(属格形式),在其后是籍贯(也用属格)。排列形式就是某某地方、某某人的子(女)——某某。以“苏格拉底”为例,即是:阿罗卑克胞区的索福罗尼斯科斯的儿子苏格拉底。

  古代希腊(罗马亦然)的妇女或奴隶,总的说,只有单一的名字。如果需耍,则可以有父亲、丈夫或主人的名字来限制,由此表示此一妇女或奴隶的归属或依靠。自由人,绝大部分是东方裔的古希腊自由民,都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姓氏,而以其主人的名字为自己的名字。在罗马时期,有些希腊人姓名中还含本人的绰号,如“金咀”狄翁。

  在西方人的姓名中,其中含有地名的例子不少,如“伦敦”就是一例。在我国古人的姓名中也有些人的姓名含有地名,即其籍贯或在该地任职。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因其原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故而世人称他柳河东。又如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苏州任刺史,并在那里故去,因此有韦苏州的名字。又如,在西方人的姓名中含有“某某人之子(女)”这层含义的例子不少。如英格兰人约翰逊,意即约翰之子;苏格兰人的名字麦克唐纳,意即唐纳之子;俄罗斯人姓名中含有父名部分,例如伊凡诺维奇,意即伊凡之子;伊凡诺芙娜,即伊凡之女。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形成古希腊人姓名的方式,在后代西方人的姓名可以窥视到某些缩影。而中国古人姓名中有的含有地名的成分,则是中西文化之间的汇通点。

  撰写《回忆苏格拉底》一书的历史学家色诺芬的全部姓名是雅典的(人)格吕洛斯之子色诺芬。为什么要在名字之前加上限定成分呢?目的就是使之与同名字的人分别开,否则容易混同。再有,古希腊的人的名字是要表达某一意思的,即是说有一定含义的,表明取名人的意向。如国王俄狄浦斯,其名字“俄狄浦斯”的含义是“双足肿胀的人”,指他出生后先知预言,这个婴儿今后要杀父娶母。其母怕预言成为可能,于是钉住其双足,扔到山中,置于死地。因为双足被钉住,故而是“双足肿胀的人”。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其名字“苏格拉底”含义即“健康的力量”。这是他的父亲索福罗尼斯科斯和母亲菲娜瑞特给取的名,这表达了他的双亲对他的期望。的确苏格拉底名副其实——健康的力量!今后在他一生中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正是他的名字——“健康的力量”的体现。


  5. 幼儿与少年时代


  泰西学者泰勒写道:

  “海洋帝国雅典茁长期间的提洛同盟,在苏格拉底诞生前十年就已经成立了。这个同盟是亚细亚以及爱琴海诸海的希腊人,为了王位而组建的,雅典当选为盟主。要是打算对抗波斯,就必须有强大舰队,这是必要的条件。在这些同盟国里,强大的国家提供船只与船员,其他各国则提供财援。所有同盟国所筹集的资金,保管在提洛岛的阿波罗神殿里,所以这个同盟称为提洛同盟。公元前461年,伯里克勒斯的民主政治的基础已经稳固,苏格拉底那时理解力很强,他注意周围所有发生的事。”

  公元前461年,当年苏格拉底已经8周岁了,在他周围发生的事必然对他有影响,对他的思想的形成必然产生过作用。有人说苏格拉底幼儿及少年时期并没有专人对他进行教导,若是果真如此,那么公元前五世纪的前半叶雅典社会的各方面就是苏格拉底的师长。这段时期,雅典的各个方面都是光辉伟大的。首先,当时人才辈出,例如三位伟大悲剧诗人中最年长的一位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公元前456年),他去世时,苏格拉底才40岁。另外两位伟大诗人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公元前406年)较苏格拉底只长二十几岁;再有,即三位伟大悲剧诗人中最年幼的一位,生于公元前485—公元前484年的冬天,当时正是希腊战胜波斯的日子。这位悲剧诗人较苏格拉底刚年长十岁多一点。雅典伟大的政治家伯里克勒斯较苏格拉底也不过年长二十五六岁。埃斯库罗斯的爱国剧《波斯人》上演的费用,完全是伯里克勒斯负担的。埃斯库罗斯的另一出剧《阿伽门农》,内容主要描写特洛伊战争中希腊军的统帅阿伽门农,公元前458年上演,获头奖。当时苏格拉底已11岁,这出剧上演,他观看过是无疑的了。另外两位悲剧诗人的剧作,看来苏格拉底接触过,也是极有可能的。再有,在苏格拉底的幼少时期,在这位未来的哲人的眼前还展现过当时伟大雕刻家菲狄亚斯的作品、画家波吕格诺托斯的辉煌璧画,当时在雅典还有不少雄伟的建筑,所有这些伟大的艺术品都完整无缺地矗立在雅典城里,它们必然给予幼少时期的苏格拉底极深的印象。这些就是他那时的师承和教育。如果苏格拉底幼少时期真无专人教导,而上面所列举的事例就足以说明,即使他无专人教导,其后成为哲人也是有其先决条件的。苏格拉底幼少时期的社会环境,那个欣欣向荣、人才辈出的社会,就是他的老师。

  在苏格拉底幼少时期,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是甚为激烈的,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又有矛盾尖锐化的另一面,但他始终不渝地怀着不屈的信念,追求高尚、朴实、善良的人生境界。当然,这样的理想,所追求的这样的境界,对普通人来说是过于崇高了。但苏格拉底有这份决心,也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这些在他的心底润育、萌发、滋长。虽然他所面对的时代又会予以考验与冲击,但他勇往直前,不改初衷,对自己严加要求,他的心志毫不动摇。

  处在这个伟大而又矛盾复杂尖锐的不同凡响的时代里的人们,如果本身不把握住,也不去左右时间推移的走向,那么,谁来做合乎潮流并使之向前的主人呢?苏格拉底就是时代所期求的人物之一。幼少时期的苏格拉底胸怀大志,孜孜不倦,不遗余力进取向前,奋发有为。这就为他以后能有很大成就奠定了基础。


  6. 英年所为


  公元前446年,雅典和伯罗奔尼撒同盟订立了“三十年和约”,雅典的执政官伯里克勒斯正在完善他所主持的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强大的海军,并在爱琴海地区扩展其势力范围,统协提洛同盟各盟邦,于是雅典成为海上的头号霸主。这时,苏格拉底23岁,正值英年。关于苏格拉底,当时希腊有神示说,他是全希腊最聪明的人,众人也都承认他出类拔萃,超凡脱俗。但是,关于苏格拉底英年时期的所作所为,有文献记录的,确乎不多。据悉,他青壮年时期,和当时雅典的名流多有交往。苏格拉底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崭露头角,人们对他的才智已经知晓,于是他的声誉渐起。另外,在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与伯里克勒斯的情妇阿丝帕希娅过从甚密。她在雅典主持文化沙龙,苏格拉底经常出入其间。后来,苏格拉底对于这段丰富文化生活的往事总是难以忘怀,一旦忆及这些,他总是对阿丝帕希娅赞不绝口。再有,苏格拉底青年时期曾和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斯和芝诺两位学者有过接触。苏格拉底是他们访问雅典时晤面的。当时,苏格拉底对芝诺的辩证法很熟悉,他称誉芝诺是“辩证法的大师”。智者学说盛行期间,那时苏格拉底很年轻,他与智者学派的学术人物有过交往。如智者普罗泰戈拉斯在公元前444年访问雅典时,苏格拉底就会见过他。当时苏格拉底刚25岁,正是英年。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戈拉斯论辩时,普氏对苏氏说道:

  “……在你的同龄人中,我确实从未遇见过像你这样令我称羡的人,现在我说,你如将成为我们当今领头的哲学家之一,我决不惊讶!”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英年之际就才华出众。有关以上两件事,柏拉图在他的《巴门尼德篇》及《普罗泰戈拉斯篇》中都各有记述。另外,柏拉图在某些以智者名字为篇名的著作中各自记述了苏格拉底曾听过普罗狄科斯关于文法和语言收费不多的课程,以及他和智者希庇亚、高尔吉亚、塞拉西马柯及欧绪德谟的交往及论辩。由于苏格拉底深谙智者的学说,这样,他在和他们的论辩中能切中要害,将对方驳倒。以上这些,足以说明苏格拉底英年有为,今后能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所以,柏拉图及其他莘莘学子才投身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

  有人传说,苏格拉底幼少时期就跟随其父学雕刻手艺,后来子承父业,也成为一名雕刻师。传记作家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的第2卷第19节中指出,陈放在卫城上一组着衣美神的雕像是苏格拉底的作品。但这个记载不确切,经考古证明,雕像的作者虽也名“苏格拉底”,但他比阿罗卑克胞区索福罗尼斯科斯之子苏格拉底要早,虽是同名,但不是同一人。另外,公元二世纪时著名的旅行家毛沙尼亚斯写过一本名叫《希腊导游》的书,其中介绍,在阿库拉普利斯入口有一尊“美丽的女神像”,相传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杰作,但是到迄今为止,史家仍对这一传说存疑。

  关于苏格拉底这一极富传奇色彩的哲人有不少传闻轶事,其中某些传闻轶事具有可信性。我们可以从中约略揣摩苏格拉底的英年所为。如有人传说,苏格拉底是一位专门放高利贷的人。可是,古希腊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约公元前380年)写过一出名叫《云》的喜剧,其中对苏格拉底进行了嘲讽,着重于苏格拉底的“智者行径”,但并未提及有关苏格拉底放高利贷的问题。看来,苏格拉底放高利贷一事可能不存在,因为阿里斯托芬的《云》是在公元前423年上演,当时苏格拉底还健在,也可能看过《云》的演出。若苏格拉底放高利贷果真有其事,阿里斯托芬要嘲讽苏格拉底不可能不提及此事,好以此使苏格拉底声名狼藉。可是《云》没有这样的情节,所以关于苏格拉底放高利贷一说就不可信了。

  人在青年时期,自然而然地,要和浪漫的爱情相关联。这一年龄段的男人哪一个不多情呢?但是苏格拉底在这段青春期有什么样的罗曼蒂克的爱情表现呢?能查到文字记载是太少了,只知道他经常参加伯里克勒斯的情妇阿丝帕希娅所主持的文化沙龙。虽然他对这一段往事以后难以忘怀,对她也时有赞扬,但他俩之间还有没有什么更为密切的关系呢?这些都无文献可查。人们只知道苏格拉底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次婚姻所娶的是法官亚里斯狄德的女儿密尔多,她没有带来什么陪奁。至于苏格拉底结婚的当时双方的年龄多大,他俩婚后的生活又怎样,这些我们都没有看到文献记载,都不太十分清楚。关于苏格拉底的第二次婚姻及其子嗣的情况是他下半生的事了。这些将在后面的有关章节里述及。

  在古希腊,尤其是在雅典,两性之间的爱情当然被视作正途,但当时却有一种风尚,即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增进英雄主义的德行。在我国又何尝没有!如《战国策·魏策》所记载的龙阳君的事,后来就有“龙阳之好”的成语,暗指同性恋。从时间上讲,这与古代希腊几乎平行。当然,同性恋是一种畸形的爱欲,不足取。苏格拉底是人,是那个时代的人,当然不可能不沾染这种癖好——同性恋。有关这一点,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在他的《会饮篇》中约略有所记载。这就是苏格拉底与阿尔喀比阿得斯间的关系。有关这一点留在下面一节再详细讲。当然,这种关系是遭人非议的,也多是秘而不宣的。


  7. 美男子阿尔喀比阿得斯


  所谓同性恋,就是同一性别间的恋情;既有男性与男性之间的,又有女性与女性之间的。相传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生卒年不详,她所处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七至公元前六世纪间)就和她的女伙伴之间有同性恋的关系。苏格拉底是男性,他同性恋的对象当然是男性,这就是阿尔喀比阿得斯。

  阿尔喀比阿得斯是一位美男子。根据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关于此人的记述,他和苏格拉底一块参加过公元前431—公元前430年间的波提狄亚战役。那时,阿尔喀比阿得斯正处青年时期,而苏格拉底已经三十六七岁了,他较阿尔喀比阿得斯要年长十五岁至二十岁。实际上,在此之前苏格拉底就已经结识阿尔喀比阿得斯了,那时阿尔喀比阿得斯还是一少年。苏格拉底对美是执着追求的,这种美包括人外貌的美、体型的美,这些在阿尔喀比阿得斯的身上都完全具备。这当然是苏格拉底所喜好的,他以一颗赤热的心面对阿尔喀比阿得斯,而他在道德上则是绝对高贵的、纯洁的。尽管苏格拉底也和阿尔喀比阿得斯之间感情很深,但苏氏反对沦为身体间的肉欲,他将这种同性之间的爱看作是一种通达真善美的精神力量。苏格拉底强调同性间灵魂的爱,并且要将当时同性爱这种风尚作为一种对青年人进行道德陶冶的手段。色诺芬在他的《回忆苏格拉底》的第1卷第3章的12及13节中也谈到苏格拉底有关对同性恋的看法:苏氏认为那种对肉欲的追求是极其错误的,并斥之为“毒蜘蛛对人接吻,会使人感到极大痛苦而失去知觉”。“至于苏格拉底本人,他对这类事情是非常有操守的,即使对最青春美貌的人,他也泰然自若,不为所动”。另一方面,阿尔喀比阿得斯则以为,苏格拉底对他这个美男子迷惑不已,因而感到幸运,他自认只要遂了苏格拉底本人的心愿,他就能从苏格拉底的心底探悉得不少宝贵的东西。于是阿尔喀比阿得斯开动脑筋,竭尽全力,对苏格拉底展开工作,达不到目的绝不放弃。这样,一当阿尔喀比阿得斯和苏格拉底相处时就尽量向苏格拉底献媚,以便赢得苏氏的欢心。阿尔喀比阿得斯于是经常邀请苏格拉底在一块儿吃饭,但苏氏并未立即答应,实在对阿尔喀比阿得斯多次的诚心邀请不便再推辞时,才应邀出席。但吃过饭后,苏格拉底当即离去,可是阿尔喀比阿得斯总是将苏格拉底留下来谈到深夜,并以此为借口,请苏格拉底在他家过夜。有一次阿尔喀比阿得斯对苏格拉底说道:“……你最适合当我的爱人了,但你总是犹豫不决,不把心里所想的事告诉我。那些与你的看法不相符的事,我尽量是不去想的。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成为更为完美的人再重要的了。只有你才是最适合成为支持我的人。”

  苏格拉底回答道:“亲爱的阿尔喀比阿得斯啊,你真的不傻,如果你刚说的是真实的话,而我又真能帮助你,使你的灵魂纯洁的话,那么,我心中一定存有奇特的力量,使你发觉到有比你美貌还要高贵的美。你一直打算用你外在的美换取我内在的美;还不仅在于此,你要用毫无价值的美换取真实的美,就好像用青铜换取黄金一样。但是你要仔细考虑,你不是已经看见了吗,我并没有什么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在肉眼看不见时,人心里的眼睛才会睁开,可是,你离这样的境地还很远呢!”

  阿尔喀比阿得斯接着说:“整个事情的发展,对我们彼此都应该有利,希望你能往好处想。”

  这时,苏格拉底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你这样说,也是有些道理的,以后我们就照这样办吧!”

  柏拉图在他的《会饮篇》里描述了苏格拉底与阿尔喀比阿得斯之间有关这件事的交往,即阿尔喀比阿得斯向苏格拉底吐露心曲,表达对苏格拉底有爱慕之心,而苏氏对此予以拒绝。


  8. 神圣隐秘的爱


  苏格拉底经常戏言,说自己是“厄洛斯”。在希腊神话中厄洛斯是爱的化身,也是爱情阿佛罗狄忒的使者。厄洛斯这个爱的使者随身带着爱情的箭,被这种箭射中的人或神就要萌发爱情。这种爱情给被射中者是带来愉快、欢乐、幸福,但也会带来痛苦,甚至死亡。厄洛斯不仅是男女之间爱情之神,而且也是青少年友谊之神。苏格拉底自称是“厄洛斯”或爱神,虽是戏言,但也有几分道理,因为确乎与自认为是“懂得爱的真谛”的人不相左。人们都有这样的共识,爱情是神圣的。因其是神圣的,就不是直白的,必然有几分神秘的色彩,对那些未尝试过滋味的少男少女更有几分神秘感。这样,神圣、神秘,爱情之间就可以找到它们的会通点。在当时古希腊的上流社会里,苏格拉底也不能不受到时尚的影响,把神秘、神圣等方面的语言、词汇来指代爱情,厄洛斯,即爱神就是一例。苏格拉底与美男子阿尔喀比阿得斯之间的交往当然有神圣、无邪的一面,但也有神秘、隐晦的一面。关于苏格拉底的戏言,自称为厄洛斯,可以代表其人格神圣的一面。正如帕拉图和色诺芬都曾强调的那样,既不要忽视苏格拉底这一戏言,又不要误解他的戏言。因为,苏格拉底受到指控,其中就涉及到“蛊惑青年”,这事就和阿尔喀比阿得斯有关。至于苏格拉底和阿尔喀比阿得斯的关系,完全和“蛊惑青年”一事无关。苏格拉底崇高道德风尚及纯洁的思想可以表明,对他本人是无可挑剔的。苏格拉底,其一是未曾陷于色情的浊流里,其二是也没有沉溺在感官的享受中。苏格拉底矢志要从情欲中解脱出来,使“神圣、隐秘的爱”独立、自由、净化,其中不混有任何杂质。所以,阿尔喀比阿得斯这位美男子一心趋迎苏格拉底,但苏氏对他没有任何邪念,只希求与这位少年保持“神圣与隐秘的爱”。同性恋是当时的风尚,而且沿习已久,从荷马时期以降就相沿成习,并且还被认为这是一种增进英雄主义的美德。这种风尚在当时的雅典及附近其他某些城邦都是习以为常的。当然这是一种恶习,不可取。苏格拉底当时没有与这种淫乱的风气合流,而且公开表明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是十分有害的,是“毒蜘蛛对人接吻,会使人感到极痛苦,失去知觉”。正如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所说:“至于苏格拉底本人,他对这类事情是非常有操守的,即使对最青春美貌的人,他也能泰然自若不为所动。”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的品德的确是很高尚的,是难能可贵的。

  人们以清澈、明亮的眼睛审视,可以窥见无限的美,无穷的力量,这是超越人类的梦境与想像的,这些可以翻天覆地,可以振奋大伙的精神。苏格拉底,他是那么样地注重精神爱,对这些不可能不了解。至于他本人与阿尔喀比阿得斯之间“神圣隐秘的爱”,其本质正是精神自然的交流。


  9. 外貌


  当然不能以貌取人,但对某人的印象却往往从外貌开始。一个人相貌堂堂,而内在美也十分优越,这当然是上乘;相反,某人外表并不美观,即貌不惊人,而心地十分善良,精神也很高尚,这也是可取的。至于那些虚有其表的人,则为人所不取。最好是两者的统一。秀外慧中,虽多指女性而言,然实指才貌双备。

  从外表上看,苏格拉底的确很奇特,但这并非是气宇轩昂或一表人才,而是丑陋,一望而知,若下一次再见到,则当即就能辨认出来。苏格拉底脸面扁平,大而向上的狮子鼻,两眼相距很大,其间空白处是鼻梁,因使两眼分得太开,使人感到很不匀称。但是苏格拉底的两眼炯炯有神,闪耀着慑人的目光。还有,苏格拉底走路的姿势也不甚雅观,像一只昂首阔步的鸭子,腆着一个肚子。虽然苏格拉底其貌不扬,却有相当的魅力。人们一旦与他交谈,都会被他亲切待人的态度所慑住,不愿立即离开。再有,苏格拉底深邃崇高的内涵更是吸引许多人。假若与他作再进一步的对话,相互间进行交流,就会更加体会到他谈话的深刻而且涉及面广,颇具幽默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人的外表往往是其内在的投射或反映,正所谓的“诚于中,形于外”是也。这样,有关苏格拉底的外在形象,人们是怎样评述的呢?凡是观赏过古代希腊雕刻的人,从中就可探悉到古代希腊人是极其重视内心与外表相互间的联系与影响的,而且,他们凡事皆从应如何协调二者间的精神出发。古代希腊人有这样的共识,即崇高的灵魂要与端庄的身体匹配,更进一步发挥为要有健全的精神,必须先具有健全的身体。苏格拉底虽然其貌不扬,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以及他的内在,却并非如此。苏格拉底并不是美男子,但他的灵魂却十分高尚,思维也极为敏捷。古代希腊人认为,美好灵魂停留在健全的躯体上。德国哲学家尼采虽然说苏格拉底是“丑陋的希腊人”,但他解释的“丑陋”本义就是“反抗”的一途,而对古代希腊人来说,“反抗”则蕴藉着“否定”。若以此推衍,苏格拉底则具有现代人的色彩了。他的外貌正象征着“现代”、“反抗”及“否定”。他的外貌与意志,即外在与内涵,具有一种协调与和谐的美。

  苏格拉底仍旧活在现代人的心中,这是不能否定的。丹麦近代宗教神学家克尔恺郭尔(1813—1855年)在他撰写的《苏格拉底反语法的概念》一书中,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在希腊本土,也有一位哲学家(姓氏不详)对苏格拉底的外貌作过评估:“好人有时候看起来很卑微,有时候看起来却又很高尚。我们可以从苏格拉底的外观中得到启迪,那即是外表的美与丑并不足恃。苏格拉底长相奇特,鼻子扁平大而且向上朝天,眼睛鼓出,而且溜溜滚转不停,但却散发出一种吸引人的气质,使人乐意亲近这个人,接纳其思想,一致推崇此人为当代最高贵、最有智慧者。”


  10. 生活习惯


  如果某人在生活上锦衣玉食,铺张浪费,这是为人所诟病的。反之,生活俭朴,则会受到好评,并认为这是一种美德。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就是一位生活俭朴的人,他常告诫人们,在生活上应如何节制,他本人也自律甚严,主动节制。他要求的东西很少,在生活上极为简单。以食为例,苏格拉底只要求能吃饭就行。他常说:“吃的东西简单,就是最好的饮食方法。”在生活上,有关饮食方面,可以用“一箪食,一瓢饮”来形容苏格拉底。肚子饿了,就随便吃一点;渴了才喝点饮料,绝不耽溺于美食,他不是饕餮之徒。他曾经说:“……必须抗拒有诱惑性的食物,如果肚子不饿还要吃东西,不渴却喝饮料,会使你的头脑和灵魂堕落。”

  苏格拉底关于口腹之欲还有以下的戏言,但寓意很深:“……魔女一定会使用各种方法,将那些受引诱的人变成猪。我们知道,奥德修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引者)之所以没有被变成猪,就是他一直恪守赫耳墨斯(希腊神话中的神使——引者)的忠告,尽量节制自身,细心地控制自己的肚子。”

  虽然苏格拉底是以开玩笑的方式说上面那些话语的,但其中含有不少哲理,饕餮之徒是应该从中悟出某些道理来的。苏格拉底虽然在饮食上有所节制,但并不矫情。他平时是不饮酒的,但遇到需要饮酒的时候,却是海量。柏拉图在他的《会饮篇》中提到过苏格拉底与朋友共饮的事,他一边喝酒,一边大谈哲理,后来和苏格拉底共饮的人一个个都喝醉倒了,只剩下他还十分清醒,从容地离开杯盘狼藉的筵席。

  过俭朴生活的人,是不追求衣着华美光鲜的。穿着朴素是美德,为人称道。苏格拉底在这方面是不讲究的。不管是冬天或是夏天,他所穿的都是同样的一件衣服,而且这件衣服的质地也十分平常,没有一点特殊的地方可言。赤脚是苏格拉底的习惯,甚至在寒冬腊月也不例外。关于苏格拉底的衣着及打赤脚的习惯,柏拉图在他的《会饮篇》中有记载:苏格拉底在参加波狄提亚战役(公元前431—公元前430年)时曾赤着脚在冰上行走,令其他的士兵对他刮目相看。另外,柏拉图在他的《斐德罗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与斐德罗的一段对话,其中涉及有关苏格拉底俭朴生活的事:

  “……

  苏格拉底说:‘斐德罗!你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往何处去?’

  斐德罗说:‘哦,我是从希法勒斯的儿子利西亚斯那里来的。清早,我在他家坐了很久,现在我准备到城外去散步。我是根据你的朋友亚休美那斯的意见,想到郊外去散步。据他说,到回廊去溜达会感觉很舒服的。’

  苏格拉底说:‘他说得不错!利西亚斯是不是在街上呢?’

  斐德罗说:‘对,他在伊皮克里特家里,他家住在莫里修雅和莫里佩旺旁的房子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到底在他家里做什么事?是不是听利西亚斯讲话来打发时间呢?’

  斐德罗说:‘假如你有空与我一块儿去散步,我就告诉你利西亚斯所说的一些话。’

  ……

  斐德罗说:‘哦!你等一下,我想把你当成学习的对象,可是你把我的希望摧毁了。可是你想不想到外面去坐下来看书呢?’苏格拉底说:‘好啊!我们离开这里,沿着伊利索斯河走下去,然后找一个地方坐下来。’

  斐德罗说:‘幸好没有穿鞋子来,不过你(指苏格拉底——引者)平常没有穿鞋子的习惯,我们可以在河里蹚水行走,那一定很舒服,特别是在这个季节和如此晴朗的天气里。’苏格拉底说:‘你走在前面,要注意看看有没有能够坐下的地方哦!’

  斐德罗说:‘你看没看到那棵高高的筱悬树呢?’苏格拉底说:‘嗯!’

  斐德罗说:‘我们可以坐在那树荫下的草地上,迎着习习的凉风,如果你喜欢,也可以躺下来。’

  苏格拉底说:‘那么,我们就决定到那里去!’

  斐德罗说:‘苏格拉底,请你告诉我,欧蕾琉雅被克里亚斯抢来当他的妻子,这个故事是否发生在伊利索斯河的附近呢?’苏格拉底说:‘嗯,有这样的传说。’

  斐德罗说:‘想必是在这儿附近,因为这儿的河水令人觉得舒畅,既美丽又清澈,最适合年轻的女子在这儿玩了。’苏格拉底说:‘那是在这条河流下游的地方。那里可以通到亚特密斯神殿,附近也有克里亚斯的祭坛。’

  斐德罗说:‘过去我不太清楚这个故事,可是苏格拉底,你告诉我吧。你是否相信这是一件真实的事?’

  ……

  苏格拉底说:‘这真是个宜人的地方!繁茂的筱悬树和灌木丛,长得如此高大葱郁;树荫下透着令人舒畅的凉意。百花竞开,四周飘溢着阵阵的芳香。同时,把脚从筱悬树下伸出去,就会感到有令人舒畅的水流过。而且从附近的画像和雕像看来,这里可能是精灵或河神的圣地,凉风阵阵送来,好像在欢迎我们,蝉鸣鸟唱,一派夏天的景象。尤其使人愉快的是,还可躺下来,使头脑好好地休息一下。这片柔软的草地真令人觉得舒服畅快!总之,斐得罗,你能带一个外地人到这里,是很有远见的。’

  斐德罗说:‘你这个人确实很怪,看起来不像个本地人,倒好像是一个外地人被我带到这里来似的,你一定很少走出城门,到街市以外的地方去散步!’

  苏格拉底说:‘真不好意思,因为我是一个很想多学习的人,但是草地和树木并不能教我任何事情,而街上的人们却教会我许多事情。不过,你好像已找到能够带我出来的秘方,使我乐于出来,就好像在一只饥饿的野兽面前,使用树叶和谷类当诱饵,想让野兽走过来一样。你也在我的面前晃动着活饵,把我带到你所喜欢的地方来了。可是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方,我只想躺在这柔软的草地上,而你也可以找个你认为最合适的地方开始读书吧!’”

  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在他的《哲学名家生平纪实纪闻》中几次提到苏格拉底引用了以下的诗句:

  银器和绯衣,是演戏的好道具,却不适用于平常的家庭生活。

  通过以上的引述,完全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朴素生活的片段:赤脚,不穿华贵的衣着。从上述的引文中还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好学的精神及热爱大自然及田园风光的情操。


  11. 聪明绝顶与勤奋好学


  得尔菲是希腊福克斯的一座城市,位于帕耳那索斯山下,以那里的神托所和阿波罗神庙而出名。这里最古老的神庙兴建于公元前九世纪中叶。据神话传说,阿波罗杀死大蟒皮同之后,亲自在这里兴建了自己的神庙。其入口处是阿波罗的神像。神庙最幽静的地方是神托所,这里的祭司向求签的人传达神示,亦即神谕。在古代希腊,神托所不只一处,因此在不同神托所都可以向抽签人传达神示。古希腊的神示和我国从前迷信的谶语有其相似之处。

  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有一篇文章记述他的师长苏格拉底受审时在法庭上的申诉,题名为《申辩篇》。其中苏格拉底本人叙述了他之所以被认为是有智慧的人,享有声誉,是因为具有“人的智慧”,但他不认为自己具有超人的智慧,即“神的智慧”。事情是这样的:有兄弟俩,兄名开瑞丰,弟名开瑞克剌忒斯,他们两人都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开瑞丰曾经去得尔菲神托所求过神示,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传达神示的女祭司回答道:“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了。”关于这则神示有两种说法,其一就是以上所说的——“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了”。其二是说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有智慧,即很聪明;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更有智慧,即更聪明;苏格拉底则智慧出类拔萃,即最聪明。事后,苏格拉底得知了此事,感到困惑不解,因他本人认为自己本身既无大智慧,又无小智慧,怎么能说他是最聪明的人呢?苏格拉底对这样的神示有所怀疑,也打算检验它的正确与否,于是他走访了那些以聪明才智著称的人。他首先走访的是一位很有声望的政治家,发现此人自认,公众也这样认为这位政治家聪明过人。但实际上,这位自认为有无上智慧的人,与苏格拉底并无二致,并不知道美和善到底是什么。当苏格拉底向这位自负的政治家指出其无知时,他不是闻过则喜,而是怨气冲天,在场别的人也对苏格拉底不满。于是苏格拉底对此进行反思与自省:他对自己所谈的内容是自知不懂的,无知的,而那位政治家则以不知为知。正是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当然较那位政治家要强,要比他聪明。随后,苏格拉底又去走访诗人,发现他们创作诗歌并非出自聪明、智慧等,而是天性使然,而是灵感激动。但是诗人却自认不止于这一点,他们自认为,在创作诗歌方面是行家里手,其他完全隔行的事,也自认为是饱学之士,很有知识。所以苏格拉底自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这一点上他是有自知之明的,这要比诗人高出一筹。末了,苏格拉底又去走访有高超手艺的工匠,从他们那里苏格拉底得悉,他们所知及熟悉的事物,苏格拉底并不知悉,他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这些知识。但这些手艺人也和上面的人具有相同之点,即认为自身除具有一技之长外,还知道并熟悉其他好些事情。这样,他们所具有的一技之长就相应减色了不少。如此,苏格拉底走访了多人,并指出了他们以不知为知,于是开罪了不少人,反过来,引起他们对苏格拉底本人的攻击和诽谤。经过了这番走访,并又从受走访人中得到反应,再加上这些人的恼羞成怒对苏格拉底进行攻击和诽谤,这样,苏格拉底则深切地悟出了神示的本意:“……真正的智慧是属于神的,神示只是告诉我们,人的智慧微不足道,没有价值。在我看来,神并非是说我最有智慧,而是以我的名字作例子,仿佛对我们说,人们中最有智慧的就像苏格拉底那样,在智慧方面是微不足道的。”这样,苏格拉底自己所感受到的是,他自己一生从不懈怠,四处奔走,忙碌异常,到处走访别人,既不从政,又不理家事,虽然一贫如洗,也要按照神的意志去考察人们的智慧,并指明人实际上还是处于无知状态中的。这正是“……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表达。

  在苏格拉底的那个时代,人们到神托所去求签,索取神示是一种常有的宗教行事。苏格拉底曾几次提到他的弟子开瑞丰到德尔菲去抽签求神示这件事,因此有关说苏格拉底最有智慧是神示所言,可信度极大。苏格拉底自身提到此事,并不是自诩或自夸,他是借关于神示来阐明自己的哲学意旨,即从自然万物转向考察人的智慧和德行,从而反思人自身的理智本性。苏格拉底所强调的是,首先本着人应自知无知,这才有可能挖掘出自己的理性能力。他确认,“人的智慧”若与“神的智慧”相比较,前者相形之下要低很多。他的这一论断并非旨在贬低人的知识能力,而是旨在批判当时雅典人缺乏理性这一状况。柏拉图在他的《斐德罗篇》中引述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话语:

  “我(指苏格拉底——引者)认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于人。”苏格拉底还认为,“爱智”是人的自然倾向。由此可以看出,他肯定了对智慧的追求无疑是人的本性。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对政治家、诗人及艺人等的批评,旨在揭示大众所称的各种各样的智慧并非真具价值的智慧,大众还没有理解到什么是知识和美德的本质;对人的智慧的本身还未曾反思,而狂妄至极,认为自身无所不知。实际上,认为自身无所不知者,则最无知。由于苏格拉底对人的理性智能作了反思与忖度,于是自知为无知,并由此去揭示大众的无知,正是“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也正是苏格拉底探索人们的“爱智”之道,由此挖掘大众的理智与道德本性。苏格拉底哲学研究的主旨有所转变,即从自然转向人,而对人又究其理智。这是古希腊先哲的转向。由此以降,两千多年来,泰西的思想发展、哲学发展,大多离不开这一轨迹——哲学思维的主题从大自然转移到人类本身。苏格拉底是这一伟大转变的开路先锋。

  较苏格拉底早七八十年的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以上几句中的最后一个“知”字,用作名词,作“智慧”解。《荀子·子道篇》中也有:“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这些和苏格拉底所论述的“知”、“智慧”、“理智”等,不无汇通之处!

  苏格拉底对智慧的追求,也就是“爱智”,是极为勤奋的。如他既不经商,又不从政,每天从早到晚在雅典的街头及公共场所,如市场和运动场等地,找人交谈。从这些谈话中,他归纳出不少有教益的论点。他如此勤奋地向人访谈,一则可看出他的坚忍不拔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同时也启发了青年人对他的敬仰和爱戴。这方面是他的身教,同时,他也有言教。例如色诺芬在他的《回忆苏格拉底》的第4卷第2章第1至7节中记述了苏格拉底告诫自视甚高的青年欧梯得摩斯:任何技艺不能只靠秉赋,只有愚人才能自以为无师自通;必须勤学苦练深加钻研,才能有理好家并治好国的才能。在这部书的第4卷第1章的第3节中涉及到苏格拉底对待人的方法:他认为对待人的方法不应是一样的,对那些秉赋好而轻视学习的人,就应该让他们知道,越是秉赋好的人越应该受教育,这样,他们方会成才;否则,那些秉赋虽好,但没受到严格训练和教育,他们本人又不勤奋好学的人,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没有用或最坏的人,成为社会的一患。苏格拉底说:“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什么是有益的和什么是有害的事情。……”

  总之,苏格拉底本人“爱智”,追求知识,也激励青年人“爱智”与追求知识,并告诫青年人要勤奋好学,切记不能无师自通。


  12. 神秘奇异的征兆


  苏格拉底有一次应邀参加阿伽同举办的宴会,他边走边思考,于是脚步越来越慢。这时苏格拉底请与他一块儿赴宴的同路人先走,自己走到阿伽同邻居的大门前停了下来,站立在那里,别人招呼他,叫他的名字,他好像没有听见,仍然站在那里不动。这样的情形是经常在苏格拉底身上发生的。当人们看到出现这样的情形时,就知道他又在“冥想”了。苏格拉底在阿伽同邻居的门前出神地站了一阵,然后他才走进阿伽同的家。于是阿伽同请苏格拉底讲一下他刚才所产生的冥想。苏格拉底对此回答道:“智慧这东西,如果在我们之间互相撞击、激荡,会从我们当中比较多的一处流到比较缺乏的那一部分,就像是满满一杯水,会通过细的毛管,再传到另一只空杯子里去一样。”

  再举一个例子,苏格拉底参加了公元前431—公元前430年的波提狄亚战争。其间,有一次他在阵地上整整站了一天一夜,未曾挪过步。这件事,当时在苏格拉底周围的人全都知道。因为大家都了解苏格拉底,知道他这是冥想,所以没有惊扰他,由他这样子下去。

  苏格拉底自己讲,他的行为举止是受一种无形的内在的声音所指导。可以把这种声音称之为“神秘的声音”或“奇异的征兆”。这种神秘奇异的声音在苏格拉底十分年幼的时候就跟随在他的身旁,而且经常突然间在他身上产生。这或许是使苏格拉底继续生存的魔力。这是一种“征兆”。后来,大家称这样的征兆为“守护的灵魂”,而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奇异的征兆”或“奇异的东西”。一当这种奇异的声音在苏格拉底的内心响起时,他就会进入忘我的境界。这时的苏格拉底,看起来就有些神情恍惚。进入这种状态的苏格拉底并不是在考虑或研究某个问题,而只是体验某种带神秘性的东西,此即是“冥想”。苏格拉底的冥想在时间和地点上是无一定准则的。他冥想的时间有长有短,而且与周围所有事物毫无关系。上面提到,苏格拉底那次在波提狄亚战争时的冥想时间竟有一天一夜之长,就是一则例证。

  在冥想中,苏格拉底到底有何体验,处在他周围的人并不知晓。苏格拉底的冥想是否是在聆听“神的教谕”,即神示呢?或是在接受“神的委托”呢?这在别人是无从知晓的。在苏格拉底内心所存在着的这种现象,可以称为超自然的声音。这种超自然的声音似乎在向苏格拉底预示什么,并提出某种警告。要是他忽略了这种预兆,不听从警告,就将会有不幸降临的。就此而论,它和“良心之声”又有何种明显的区别呢?一旦要是有什么危险逼近或是不幸的事即将发生时,这种声音好像力量一样紧紧地抓住苏格拉底,并告诉他。因此,苏格拉底对这种声音特别尊崇与重视,一定服从其指示。这一声音不仅指示苏格拉底本人该怎么做,有时还要指导别的人的行为。关于所发出的指示,内容没有违反伦理、道德规范方面的,所以不能从这一视角来审察。

  关于这种“神秘的声音”,泰西研究苏格拉底的专家泰勒有所说明,认为这种声音是苏格拉底对“凶事”的一种敏感的觉察力,这就有些像现时人们所说的“特异功能”。但是由于这种“奇异东西的指示”被广泛地传播,并有所渲染,于是就有人把这点看成是苏格拉底妖言惑众,要僭立新神的表现。由于这样,好事者就把这一点作为罪状将苏格拉底控告到法庭上去了。

  不管这种奇异的声音是以何种方式传到苏格拉底身上的,只要他对此服从,就是对神绝对信赖的表现。这是否是神示,先用不着去管它,总之,对苏格拉底来说,那是必须谛听,而且照它所指示去办理的。这种围绕在苏格拉底身际的声音,是一般人不会有的,这当然使人感到奇异;这声音所预示又是凶事,这即是神秘;由于这声音提示在前,并且还将出现。故而这是神秘奇异的征兆。


  13. 问天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一部伟大的长篇抒情诗集,名叫《楚辞》,其中有一篇称为“天问”,意思就是对天发出疑问。全篇中对天总共发出了170多个疑问,包括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这些都是作者强烈探索大自然的具体表现。现在人们认定《楚辞》是屈原的作品。这里的“问天”并非是说有一篇以“问天”为题名的抒情诗作,而是借此来表达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对天的探索,也就是对世间大自然万物的探索,刨根问底,弄清其究竟。

  东西方对万物的起源是持不同看法的,但各自都有自己的观点。他们对万物起源的追究,都是古代东西方先哲讨论、研究的共同课题。先哲苏格拉底对此当然也十分关心,有关这方面争辩所激发出的火花,同样也刺激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他于是在这思想自由的园地里日益茁壮、成熟。苏格拉底年轻时对自然科学知识十分热衷,对之竭尽全力孜孜以求。万物如何生成,如何消失,他都希望为这些找到答案。根据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一书的记述,苏格拉底在青年时期,就对当时的自然科学有相当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柏拉图在《斐多篇》中也有相似的描述。由是可知,苏格拉底的确研究过各种不同的宇宙万物形成的学说。这些学说既有西方的,又有东方的。这是因为在苏格拉底诞生时,正是公元前五世纪。当时在小亚细亚两岸的希腊城市美里塔斯的科学和哲学已经繁荣了一个多世纪了。由于伯里克勒斯的开明领导,雅典当时不仅是那一广大地区的政治、商业的中心,也是各方面的思想汇集之地,各种思想文化都在这里交流、交融、碰撞。公元前六世纪在美里塔斯成长起来的科学与哲学,那时二者尚融为一体,并未曾明确地分离开。在伯里克勒斯时期,通过数学天才毕达哥拉斯,科学与哲学由爱琴海地区传到了意大利南部,东方的文化和科学也在此时逐渐地传到了西方。东西方在天文学、算术、生物学等各方面互相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方向不是凭借经验,而是依靠理性。这是当时希腊世界科学、哲学领域的实际情况。苏格拉底当时就处在这样的思想、学术境遇里。那时苏格拉底20岁左右,正是青年时期。他所接触的宇宙学说,东西方是各自发展成为不同体系,相互间是矛盾对立的,即东方的宇宙观是一元论,而西方的则是二元论或多元论。东方的一元论认为,宇宙间的所有物质,人类的心灵也包括在其中,这些全都是由“气”组成的。而西方对此却持不同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是恩培多克勒斯。他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土、水、火、空气等构成的。它们之间互相撞击,于是混合成为万物。另外还有一种与东方一元论对立的论点,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来的。这派认为,数学是解开宇宙奥秘的钥匙,所以他们提出的原理都是些数学公式。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点”或“单元”构成的。这些所谓的“单元”或“点”是以特定的几何形态或图形排列的。青年时期的苏格拉底对东西方这些不同的论点是异常关心的,也因此受到激励。

  苏格拉底因为要研究自然,在他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不少问题,如为什么人会有冷和热的感觉,为什么某些东西腐烂后又会变成其他的生物。苏格拉底认为,这或许是空气所造成的,也或许是火,还或许是生物本身,也许哪一样都不是。所有这些问题都使苏格拉底困惑不解,直到有一天,他接触到了阿那克萨哥拉斯的著作,他忽然觉得自己总算找到了答案。阿那克萨哥拉斯所主张的是“万物种子”说,并认为“理性”为万物建立秩序,这也是万物存在的原因。苏格拉底在阿氏著作中寻觅到了“万物生存的原因”,他对此感到非常高兴。阿氏在自己的著作中曾说“理性是维持万物秩序的原因”,苏格拉底认为这句话对他是特别具有意义的。苏格拉底继续钻研阿那克萨哥拉斯的著作,从中他又发掘出不少的论点。于是,苏格拉底认为,他已经找到通往他所要追求的独特世界的途径了。苏格拉底因此感到分外地欣慰。什么是“理性是维持万物秩序的原因”呢?这就是说,理性(心)制定了万物存在的地点,让万物都处在本身最适当的位置,天空中的行星也得按照一定约定的法则运行。世间万物中的每一件东西是怎样诞生?是怎样消失的?又是怎样存在的呢?这些都是人们所关切的;人们也还要想弄清楚其他的有关事物对上面这些事物的影响,或是这些事物本身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究竟在何种状况下建立良好的秩序。照苏格拉底判断,阿那克萨哥拉斯的学说就是告诉了他关于宇宙万物的法则,而人们必须要做的就是考察人的本身及其他与人有关的事物。苏格拉底所期求的是再进一步对大自然的认知,弄清楚有关天体的运动。他急欲要弄清太阳、月亮以及其他星球是如何运行的,它们之间是否有影响。阿那克萨哥拉斯一再强调,所有事物都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起秩序的,因此它们目前所处的情形就是最佳状态。阿那克萨哥拉斯虽然指明了“理性”是万物存在所依照的法则,但关于如何运用理性,他未曾涉及;他更未指出“理性”所主宰的宇宙是明智及计划的化身。阿那克萨哥拉斯的理论曾一度使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真理,但他作进一步的探讨后,却又感到失望了。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毫无研究自然科学的头脑”,于是他去寻求另一条出路,这就是辩证法及回答法的观念。他也认为自己找到第二条途径了。

  人们的精神依靠,或是精神支柱,包含有宗教与哲学这两项,而这二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难于截然分开。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有明确记载,俄耳甫斯教对苏格拉底有所影响,他从小就受这一宗教教义的熏陶。这是古代希腊一种神秘宗教,因其教主为俄耳甫斯而得名。这种宗教出现在公元前七至六世纪。信奉这一宗教的人具有“属天”的“神性”及“属地”的“魔性”,人死后果报和灵魂转生的观念是由这一宗教引入希腊的。因此,苏格拉底对“死亡”这一问题十分关心,他坚信人死后会转入另一世界。在柏拉图的《斐多篇》及《理想国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谈论天堂与地狱时充满想象的神话,其中包含着俄耳甫斯教的某些教义。这一宗教的教义主张人的身上具有某种“神性”,但是有些人却自甘堕落,丧失了“神性”,如果通过洗净和澄清,罪与死亡可以得到解放。通过另一种方法来解释,即灵魂是不朽的,是因为堕落而被流放的“神”。要怎样才能使灵魂获得解脱,越出“生死转换”,使之恢复不朽及神性,这正是俄耳甫斯教所追求的目标。苏格拉底有灵魂转变即灵魂转移的看法及论点与俄耳甫斯教的教义不无关系。


  14. 认识的升华


  先哲苏格拉底因为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于是“问天”,随即他找到了阿那克萨哥拉斯关于“万物生存原因”的理论。阿氏认为“理性是维持万物秩序的原因”,对此,苏格拉底深信不疑,自信由此已经找到了通往他所追求的独特世界的途径。但是苏格拉底发现,阿氏只指出了“理性”是万物存在的法则,但对“理想”未作进一步追索与说明,也不知道如何运用“理性”,更认为“理性”所主宰的宇宙是明智和计划的化身。这样,苏格拉底又困惑和失望了,并自认为“毫无研究自然科学的头脑”。他又尝试新的途径,这就是关于辩证法和问答的方法。

  苏格拉底使用的通过相互间问答的谈话,以此寻找普遍的定义、寻求真理的方法就是古代希腊最初意义的辩证法。关于“辩证法”这个古希腊语文中的词汇,其最初的原文,即古希腊文的含义是“通过说话、谈话”。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中指出:“凡是知道如何提出和回答问题的人便可称为辩证法家。”苏格拉底是最善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人了,按理,他应被称为“辩证法家”,他所使用的提问的对话方法就是“辩证法”。苏格拉底自认他的哲学方法就是借助于谈话问答寻求普遍的定义,也就是探索真理的方法。实际上是在问答中不断地揭露对方的矛盾,使得对方不断承认并修正误识从而引导逐步认识真理。可能这就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辩证(方)法。但是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只能指出具体事物和普遍本质的对立,但未能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苏格拉底从“问天”转向“辩证法”,可以说是一次认识的转变,也可以说是一次认识的升华。但当苏格拉底运用了问答,也就是“辩证法”,并未使他所要打算探索的问题迎刃而解,于是他作了更进一步的追溯。

  无论什么人都有自己无法解决而别人又无法代为之解决的疑难,这就是一种苦恼的根源。但各人的情形都不尽相同,有些人苦闷或苦恼的时间较长,有些人则较短。苏格拉底受到苦闷或苦恼的煎熬的时间是在他30岁至40岁间,或者他在20多岁时就遭受到苦恼的煎熬了。首先,苏格拉底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问天”,他穷搜博索,好不容易才觅得阿那克萨哥拉斯有关“理性”解释“万物生成的原因”的观点,起初对之抱有无限的信赖与希望,但继而钻研,又使他失望。苏格拉底是无固定师承的,他必须在黑暗中冥行苦索,依靠自己的努力寻找自我。首先,苏格拉底在阿那克萨哥拉斯的著作中学到如何用感觉去接触事物,用眼睛去审视事物,从而转向理论探讨,再由理论去追索事物的真谛。苏氏设定,他自己判断的理论是异常正确的,颠扑不破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原因和结果都应有所显现,并且和理论取得一致,假若这些理论是真理,出现与这些理论不一致或其他情形,这就是不真实。

  审视苏格拉底的一生,人们会发现他寻觅到人生途径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从研究自然,继而研究人的变化。具体地讲,起初,苏氏尽心尽力地研究自然,探索其规律。随后,他发现人类的灵魂比树木、星辰、石头更为重要,于是着手审视与考察一切思想的真实性与正确性。其次,苏格拉底自发与自觉地感到他有代表全体人的使命感。其三,苏格拉底从自身被控告始直至他被判处死刑,他都自觉地致力于有关灵魂不灭的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关于智慧及如何追求智慧这一问题,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先哲对此都未曾染指,而苏氏则始终以爱智,即追求智慧自命与自任,否认自己本人是知悉一切事物的智者。苏氏曾说: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他所说的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他的虚怀若谷,从而使他声名鹊起。以下引述苏格拉底说过的一段话:

  “……我有一位朋友,名叫开端丰,他一向做事认真,由于他瘦小,皮肤很白,所以朋友们叫他“蝙蝠’或‘夜的孩子’。阿里斯托芬及其他一些喜剧诗人总是用这一绰号嘲笑他。开瑞丰曾到得尔菲的神托所祈求神示。

  “开瑞丰问询阿波罗神,究竟世界上有没有比我(苏格拉底自指本人——引者)更有知识的人?女巫传达神示回答道:‘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

  “我(苏格拉底自称——引者)听到这句话后,颇为疑惑,自问:‘神究竟想对我说什么话呢?这句话是不是含有什么暗示呢?’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有知识,而神却认为我是最有智慧的人,神是向来不说假话的,因为说假话就不成其为神了。我迷惑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再三思忖着,神究竟要对我说些什么呢?终于我思考出一个方案,来释读这个神示的含义。

  “神说我是最有智慧的人,如果我能找出比我更有智慧的人,就可以驳正神的所示,为此我将以政界的大人物为对手,和他们辩论。经我仔细的观察,我发觉有这么一个人——这里无须指出他的姓名,他只不过是雅典人,我与他无非谈过一回罢了——大部分人都认为此人很有知识,而他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但依我看来,他并非如此,凡是那些自认为自己有知识的人,实际上并没有知识,我想让他知道自己的愚昧,没想到他却反过来怨恨我。周围的人,因为不明白此事的底细,也对我产生了误解,于是我只好避开。但是,每当我个人独处时,在脑海里总是浮现出这样一个念头:无论如何,我比这个人更有智慧。或许,我们都不知道善与美,但这位男士却自以为什么都知道,所以我似乎比这个人聪明一点,我聪明的程度,恰好与我不妄自以不知为知的那种自觉程度成正比。

  “后来,我又跑到许多看起来很聪明的人的面前,我仍得出与前面相同的经验,一些没有知识的人,总认为自己很有知识。如此看来,神之所示是不能否定的。”

  关于苏格拉底的讽刺特质,从上述的话语中可以窥视到。

  苏格拉底在和以上各种人的交往中,考察自己是否比别人聪明,碰了不少钉子,引起别人的不满,遭他们的怨恨。但是,正由于这样,苏格拉底的声名更加显赫,也由此招人嫉恨,于是受到指控,成为被告。苏格拉底招来被控告的怨怼,大概由于他讽刺性的性格所致。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在他的《申辩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本人的话语,相当有深度,十分值得重视。例如,苏格拉底对人性有细致深刻的体会,他察觉在他的周围有一些追名逐利与嗜利的人,把真实当作小虫,不加注意地将其踩碎,这类人又何其多矣!

  关于得尔菲神托所发出的神示如下:

  “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有智慧,即很聪明,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更有智慧,即更聪明;苏格拉底则智慧出类拔萃,即最聪明。”

  苏格拉底在研究人时,将“无知”与“无知之知”互相配合,理智地寻求真理,他以探索人的灵魂为己任,有使命感。相反,那些无意间得来的世俗名声,反而引起他的困惑,酷爱智慧的精神,已经在苏格拉底的内心成为发热燃烧的火石并促使他有所行动。他关于“无知”及“无知之知”的实际检验,正与孔子所说的“……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暗合。这正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及文化的汇通点与接合部。

  苏格拉底带着问题——询问谁最聪明,来到诗人聚集的地方,在那里,诗人写下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狂欢合唱歌;接着,他又来到手工艺的能工巧匠汇集处,也向他们打听,谁最聪明。这些人的确有自身的专长,所知的事物有好些是苏格拉底不知晓的,他们都自认为是最有智慧、最聪明的人。他们对自己不懂的事也以不知为知。就在苏格拉底刨根问底弄清谁是最聪明的人,也就是检验真理的这段时期,出现了一些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些有钱又有闲的人自动地跟在苏格拉底的后面,站在那里旁听,似乎对苏氏的举止颇感兴趣,甚至还经常地模仿他的言语、行为,也去寻访那些比他们自己更聪明的人。由于这些原因,苏氏的名声已经远传,再加上别人模仿他的行为,因而更增加了他的知名度。这样,苏格拉底不仅在雅典城邦赫赫有名,甚至在别的地区的希腊人也都知晓他有“最高智慧者”的美称,大家都称他为“研究智慧和道德的人”;相反,也有人对苏格拉底持有非议:称他为“不承认神存在的人”或“强辞夺理的人”。这时,苏格拉底已是年近40岁的人了,他立言:“照顾自己的灵魂,使臻于至善至美。”苏格拉底在这里所说的“照顾”,就是指培养理性的思考及理性的行为,从而剖析自己,认识自己。这正是和得尔菲神庙墙上铭刻的箴言“要认识你自己”相一致。中国古代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正与此汇通、暗合。

  先哲苏格拉底由探索自然——“问天”转向于应用问答法,即辩证法,继而又有所转向,即研究人本身,触及到“爱智”、伦理、道德诸问题。这一系列的改变与转向正是苏格拉底在40岁之前认识的升华。



免费E

更多好书请

书作品

登陆: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