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活动,如果不是被高尚的思想所鼓舞,那它是无益的,渺小的。”
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1809—1865)的毕生活动,正是在解放黑奴,使美国成为永远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高尚的思想”的鼓舞下,最终不仅正确地处理了当时严重的国内种族矛盾,捍卫了联邦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使美国人民深深记住了民主主义的真谛,并为整个人类留下了一笔“爱好自由”的遗产,这位“美国之父”成了地道的“人类之友”。他生平的活动也就理所当然地不仅有益,而且是伟大的了。
1809年2月12日,在美国肯塔基州开拓地的一间简陋的小木屋里,一个伟大的生命呱呱坠地,他就是52年后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一个与其祖父同名的男婴。
小林肯的祖父亚伯拉罕·林肯原系北美弗吉尼亚州罗金汉县的民兵上尉,后举家搬迁到肯塔基州,膝下两女三子。
小林肯的父亲托马斯·林肯排行第三,成年后常住肯塔基州的华盛顿县,“给人当雇工,做木匠,在州属民兵队服役,一度担任过坎伯兰县的警察”。小林肯9岁丧母,后在贤慧、勤俭的继母的爱抚下成长。
多年之后,“亚伯”仍念念不忘她的至真至圣的“母爱”,并高度评价她“对他的无声感染力”。
林肯总统自幼勤奋好学、单是为了写好字,他就作了不懈的顽强努力。家里“没有钱买纸笔,他就用木炭四处涂画,在沙地和积雪上练、勤练苦练,最终练就了一手好字。”
为生计所迫,林肯一家人都得从事非常艰苦的劳动。这种劳苦经历和生活磨炼,铸就了这位伟人的钢筋铁骨,培养了他那超人的勇气、毅力和自信,更赋予了他驾驭自身命运的魄力和体谅民瘼的爱心。他膂力过人,谦虚谨慎,辩才无碍,幽默风趣。他刻苦自学英语文法、数学、丈量和法律等知识,并最终取得律师资格。他善于演说,思路清晰,简洁有力,引人入胜,有“卓越的演说家”之誉。
从1831年起,22岁的林肯开始离家独立,先后定居在伊利诺伊州的梅肯县和散加芒县的纽萨勒姆村,当过店员、邮递员、测量员。1837年4月.林肯迁往州府斯普林菲尔德市。从1834年至1842年,他曾连任四届伊利诺伊州议会议员。1847年至1849年,林肯出任国会众议员。
林肯对奴隶制一贯深恶痛绝,但其观点却是“先进而不激进”,他坚决反对奴隶制向北方扩展。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1858年,林肯发表了“一个分崩离析的家庭维系不了多久”的著名演说,在全美风靡一时,声誉由是鹊起。
1860年11月6日,林肯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1861年3月就职,一个月后,南北战争爆发。在四年内战期间,林肯作为联邦最高军事统帅。有效地控制了战局的发展。1863年1月1日,总统颁布《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的群众基础大为增强,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同年11月19日,林肯在宾夕法尼亚州葛提斯堡国家公墓落成典礼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主义纲领,成为尔后美国的立国之本。
1864年11月8日,林肯再次当选为总统。翌年3月 4日,他面对战局的胜利曙光和浩繁的重建工作,在宣誓连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中强调指出:“我们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一切人都持宽容态度;坚持正义……
包扎国家的伤口,关怀肩负战争重担的人和他们的孤儿寡母,努力实现并维护我们相互之间和我国与各国之间的公正、持久的和平。”
不幸的是,正当林肯着手推行他那宽大为怀的重建政策时,一名刺客的罪恶枪弹却夺走了他的生命,埋葬了他的伟大理想。连马克思也不无惋惜地称这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其优良品质的罕有人物”,一直到“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编著者
1998年6月
1. 祖孙同名
1809年2月12日的星期天凌晨,在美国肯塔基州哈丁县的霍詹维尔附近的一幢小木屋里,一位助产婆正忙着为呻吟中的产妇南希·汉克斯接生婴儿。小木屋的四周,是杂草蔓生、空旷凄清的荒野。在那位年轻母亲的一阵阵哀嚎声中,一个男婴终于顺利地来到了人间。他就是52年后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六任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
1776年,当英属美洲13个殖民地向全世界宣布《独立宣言》时,在北美弗吉尼亚州的罗金汉县居住着一位民兵上尉,他的名字叫亚伯拉罕·林肯。他,就是林肯总统的祖父。他的父亲叫约翰·林肯,在这片原属印第安人世代繁衍生息的处女地上,拥有一个面积为210英亩的农场。父亲去世后,亚伯拉罕·林肯便继承了这份遗产,与来此定居的欧洲移民一道披荆斩棘,将这片荒原开发成青山绿坡。
亚伯拉罕·林肯一家七口人:妻子巴舍巴·郝林,两个女儿玛丽和南希,三个儿子莫迪凯、乔塞亚和托马斯。全家人和衷共济,辛勤劳作,生活倒也过得可以。
亚伯拉罕·林肯有个叫但尼尔·布恩的好友,喜爱去肯塔基州旅游。
肯塔基州与弗吉尼亚州毗邻,那里沃野待发,树木成片,飞禽走兽,所在皆是。每次布恩从肯塔基州回来,总要向好友大谈特谈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流油的黑土地。那里地价低廉,每一英亩仅合40美分。这对以务农为业的亚伯拉罕·林肯说来,不啻是个极大的诱惑。
为了另辟伊甸乐园,圆好淘金梦,亚伯拉罕·林肯于1782年毅然变卖弗吉尼亚州霍詹维尔的父传农场,举家往肯塔基州搬迁。他们沿着早期美国人西移的主要通道——荒僻小径,穿过坎伯兰山口,往北再往西,直达肯塔基州的格林河畔,开始在新的土地上定居,同时申请购买了两千多英亩的土地。
儿女们纷纷长大,慢慢分居异爨。亚伯拉罕·林肯的第三个儿子托马斯·林肯常住肯塔基州的华盛顿县,给人当雇工,做木匠,在州属民兵队服役,一度担任过坎伯兰县的警察。
1803年,托马斯·林肯在肯塔基州哈丁县的米尔河畔购置了一块面积238英亩的地产。在辛勤耕作的同时,他还做了点小买卖,往返哈丁县和新奥尔良贩运货物。
1806年6月12日,托马斯·林肯28岁时,与华盛顿县22岁的南希·汉克斯结婚。婚后,托马斯·林肯以作木匠活为生。翌年,他们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取名为萨拉。
1808年5月,托马斯·林肯夫妇带着女儿萨拉从哈丁县的米尔河畔搬到霍詹维尔附近的诺林河南汊口。他们在那里的森林区采伐了一批圆木,盖起了一栋只有一间房屋和一扇木窗的小木屋,地面是夯实的泥土,烟囱用粘土砌就。托马斯·林肯既干农活,又做木工,勉强糊口。
1809年 2月12日,南希·汉克斯正是在这栋小木屋里生下了未来第十六任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一个和他的祖父同名的婴儿。
2. 移民之家的艰辛
若说亚伯拉罕·林肯一家是跟随着美国边界向西扩延的典型移民家庭,是一点也不过分的。1637年,这个家庭的祖先塞缪尔·林肯最初从大西洋彼岸的英国来到北美洲东部的马萨诸塞州定居;到美国革命时,林肯一家又搬迁到了弗吉尼亚州;1782年,他们踏着荒僻小径又进入了美国中部的肯塔基州;以后辗转迁徙,在该州哈丁县的霍詹维尔附近定居,1809年生下了亚伯拉罕·林肯;1830年,小林肯刚满21岁时,他们又再次转徙到了美国中西部的伊利诺伊州的梅肯县。
在此之前的1811年春,那时小林肯年仅2岁,父亲在霍詹维尔东北10英里处的诺布河畔买下了一块 230英亩的土地栖身。那里的土壤肥沃,移民也较多。托马斯·林肯新盖的小木屋附近有一条著名的坎伯兰小道,沟通路易斯维尔和纳什维尔两大城市。小道上通行着满载移民的带篷大车,还有沿途叫卖的小贩、徒步跋涉的大群奴隶、高踞马背的监工或奴隶贩子,以及端坐豪华马车去路易斯维尔开会的州议员或国会议员。
小林肯就是在诺布河农场逐渐长大成人的。他在那里学会了走路和说话,稍大一点,又学会了做日常零活,诸如劈柴、提水、送信、除灰、锄草等。劳动时,小小的嫩手经常磨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水泡。早年的艰苦农活,铸就了他那刚毅顽强、不畏困难的铁人性格。而诺布河畔这个在群山深谷环抱中的农场和那简陋的小木屋,也就成了亚伯拉罕·林肯记忆中的第一个家庭。在成年以前,他几乎没有享受过任何文明社会的生活。
19世纪在北美边疆区居住着成千上万个像林肯一家似的拓荒者。他们长年累月与荒芜的大自然和穷困的生活作不懈的斗争。他们到处漂泊,四海为家,随遇而安,冬天不忍饥挨饿、不受冻遇寒就算是万幸的了。林肯家族就是这种典型的拓荒群氓。从塞缪尔·林肯到约翰·林肯,一直到亚伯拉罕·林肯,甚至托马斯·林肯,这世代的林肯家族都是在胼手胝足中艰苦闯荡过来的。传到萨拉和小林肯这一代,情况开始有了点好转,因为他们毕竟有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甚至还可以读一点书了。
在诺布河农场定居期间 (1811—1816),每当家里无须干活时,小林肯便同大他两岁的姐姐萨拉步行去四英里外的一个简陋校舍上学。在那里他们学习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校舍其实是仅有一间泥土地面、独门出入的圆木盖的小房。头一个教师是天主教徒,第二个教师曾当过小酒店的老板。小林肯姐弟俩跟他们学习写字,并从而养成爱练字的习惯。书法对小林肯具有特殊的魅力,没有钱买纸笔,他就用木炭四处涂画,在沙地和积雪上练,勤练苦练,最终练就了一手好字。
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迫使托马斯·林肯又要举家西移了。
这就是他在霍詹维尔原诺林河农场和当地诺布河农场的产权问题上所打的两场官司。当时,美国的奴隶制正长盛不衰,哈丁县的一个农场主在1816年就拥有58名黑人奴隶。
美洲的黑人奴隶制最早要追溯到1619年,那年头一批非洲黑人被贩卖到南部的弗吉尼亚州当奴隶。1775年至1783年的独立战争之后,美国人民虽然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却没有实现消灭奴隶制的这一民主革命进程。这样,在美国就同时存在着两种社会经济制度,即北部的资本主义自由雇佣劳动制和南部的种植场黑人奴隶制。
正如亚伯拉罕·林肯后来所写的那样,他父亲托马斯·林肯之所以决定举家西迁到印第安纳州,“部分是因为奴隶制问题,主要是因地契上的纠纷”。
1816年12月,托马斯·林肯带着南希、萨拉和年方8岁的小林肯,牵着四匹马和一些最必需的家什,离开肯塔基州北上,渡过俄亥俄河,进入当时的印第安纳州佩里 (后改名为斯宾塞县)。他们在丘陵起伏、 林木丛生的原始荒野中长途跋涉,披荆斩棘,辟路前行。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高大乔木、连绵不断的灌木丛和攀援直上的粗壮藤葛,薄雾笼罩着荒凉的大地,阴冷的湿气从地下喷吐而出,寒冬季节更是砭人肌骨。林肯日后回忆道:“那里尽是大片荒野,熊群走兽出没林区,豹子吼声震撼夜空,充满了恐怖。”那里的移民寥若晨星,每隔二三英里才能碰上一家农户。
托马斯·林肯一家四口人就这样历尽艰辛,来到距俄亥俄河约16英里的鸽子河畔。他们在一处较为开阔的高地上,匆忙中搭起了一座半敞窝棚。敞开的那一边,燃烧着一堆篝火,昼夜不熄。
那年寒冬,托马斯·林肯在到达斯宾塞县之后的几周内,依靠邻居和8岁的小林肯的帮助,终于盖起了一栋20英尺长、18英尺宽的三面单坡顶的带阁楼小木屋,冬天只有一只炉子御寒。此外,他又购置了 160公顷的林地。从此,托马斯·林肯一家又有了新居,他们和其他众多的移民一样,开垦着长期沉睡的处女地,开拓着中西部的新垦区。
头一年的创业是异常艰苦的,恰如亚伯拉罕·林肯后来所写的,“日子过得极其艰辛。”他们要种上庄稼,就必须砍倒林木,清除杂草,然后在少得可怜的几英亩土地上挖掘满是草根的荒地。他们吃的多是从林子里捕猎的鹿、熊、野鹅、野鸭和野火鸡等野味。春去秋来,姐弟俩常光着脚板去采摘榛果等野果回家食用,父亲则用草烟熏走树上的野蜂然后割蜜吃,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住处附近缺水,托马斯·林肯辛辛苦苦打出的几口水井,全都干涸了。这时姐弟俩又不得不到一英里外的地方去打泉水应急。晚上,小林肯一家则用木柴、松明子和野猪油照明,生活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也就在1816年冬,与林肯一家蜂拥而来印第安纳州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移民。他们或者坐着大车穿过东部山脉的隘口,或者乘坐平底船、驳船和汽艇沿着俄亥俄河向西部涌来,争相购买每英亩才两美元的国有土地。在通往西部的大小道路和移民踩出的小径上,到处是遗弃的破车轮胎、辐条和轮圈,还有生锈的铁锅和饿殍骷髅,以及冻毙、病死的人兽枯骨。大批移民潮遇上传染疾病或连续阴雨、风暴、大风雪而倒毙道旁的比比皆是。不过,像林肯一家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毅力到达鸽子河畔并最后盖房筑舍的幸运儿,毕竟也有不少。1816年,印第安纳已作为一个独立州加入了美国联邦。
早在1781年,美国在独立后制定并实施了第一部名为《邦联条例》的宪法。条例规定,美国是一邦联制国家,由13个独立州组成。当时中央政府的权力有限,邦联会议的主席只能通过各州行政当局去行使权力。178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宪法,将邦联制改为联邦制,大大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不过,各州在内政方面仍享有很大权力,可以维持其特殊制度不变。1789年联邦政府正式成立,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联邦政府的第一任总统,成为“依靠自己的品德和时运而崛起的伟人”。
1787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宪法还规定,俄亥俄河西北各垦殖区的居民只要达到6万人,就可以取得独立州的资格而参加联邦,与原有13个州享有同等权利。正是因为印第安纳州已具备了加入联邦的条件,这时幼小的亚伯拉罕·林肯便开始在脑海中寻思:“联邦?联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3. 书籍点拨了小林肯的慧心
1818年10月5日,林肯34岁的母亲南希·汉克斯因患“毒奶症”被死神夺走了生命。她安详地躺在屋角的木床上,溘然长逝。随之而来的是丧母失妻的悲恸和艰苦的创业生涯:11岁的姐姐萨拉本能地主持家务,承担起了一个主妇的全部劳作;9岁的小林肯也不得不披星戴月,跟随爸爸开垦更多的荒地,种上庄稼,把农场扎扎实实地经营好。好在这时林肯家里添了一位孤儿丹尼斯·汉克斯。他是小林肯的表哥,父母双亡后投奔到林肯家。这样,两颗破碎的心常常碰撞在一起,稍慰生活的枯寂,缓解了劳作的苦累。
一个失去朝夕厮守、相依为命的爱妻的鳏夫,其日子是很不好过的。
这时的托马斯·林肯灵机一动,忆起了老家肯塔基州哈丁县的寡妇萨拉·布什·约翰斯顿。假如这位温文尔雅的劳动妇女没有改嫁,岂不是自己续弦的好对象吗?想到这里,托马斯·林肯那颗躁动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
南希去世一个月后,托马斯·林肯决定暂时离家远行,去肯塔基州试试自己的运气。他急不可耐地穿越丛林,渡过俄亥俄河,直奔哈丁县的寡妇家。
天无绝人之路,命运之神终于垂顾了不幸的托马斯·林肯:萨拉·布什·约翰斯顿以其和蔼可亲接纳了这位远道而来的求偶者,双方相见恨晚。1818年12月2日,托马斯·林肯与这位高大壮硕、面色红润的寡妇结成了百年之好,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一天早上,林肯姐弟俩正在地里劳动,忽听远远传来一阵急骤的马蹄声。他们抬眼望去,但见大道上有一辆驷马套车正飞驰而来。当车驶近,他们看到头一个跳下来的竟是日夜盼望中的爸爸时,不由惊喜交集。
随后跳下的是一位陌生的少妇,以及尾随的三个少男少女。这时,姐弟俩又不禁暗暗纳闷:“他们都十分面生,从何而来?来我们家干啥?还带来这么些家什呢!?”
父亲很快察出了这点,便赶忙作了介绍:“孩子们,她是你们的新妈妈,快过来行见面礼吧!”小林肯一下子便喜欢上了这位和气亲切、谈吐不俗的继母和她跟前夫生下的三个子女,他们是13岁的萨拉·伊丽莎白、10岁的马蒂尔达和9岁的约翰·约翰斯顿。他们一齐动手,从车上卸下一大堆家具:一床羽毛褥垫、几个枕头、一张核桃木黑柜、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一口大衣箱,以及锅、壶、刀、叉、汤匙等炊具和餐具。
萨拉·布什·约翰斯顿和她那三个孩子的到来,给这个破碎的家庭带来了缺月重圆的乐趣,注入了另一全新的生机。继母不仅给了小林肯以温厚母爱,更重要的是鼓舞了他那争强好胜和自力更生的进取心。
1820年,小林肯11岁时,父亲和继母又给了他上学的机会。不过,那时的鸽子河畔地处荒僻,校舍和师资条件都很差。学校开学只能是在冬季农事休闲时期,偶尔有本身文化素质就很差的教师来到鸽子河,也只能给孩子们教一些读、写、算之类的基础知识;待老师一走,学校也跟着关门大吉。多年之后,亚伯拉罕·林肯回忆道:“这一时期,我全部上学的时间加在一起还不到一年哩。”
尽管少年时代的林肯在学校的时间还不足一年,但他却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他酷爱读书,几乎见书就读,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由于家境贫困,委实买不起书。家里除有一本《圣经》外,别无其他的书籍。
有时他不得不步行好多里路去向人家借书看。据林肯后来的回忆,在借来阅读的书中,有一本是帕森·威姆斯撰写的《华盛顿传》,给他的印象特别深刻。他从读书中汲取的最大精神财富,乃是领悟到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全靠有锲而不舍、始终不懈的追求和脚踏实地、艰苦卓绝的奋斗。
领悟到读书的要旨和个人的乐趣后,亚伯拉罕·林肯把能找到的书几乎都读了个够。多年之后,丹尼斯·汉克斯在回忆自己表弟刻苦攻读的情景时,不胜感慨地说道:“亚伯从12岁起,总爱怀里揣着书本,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不带一本书出工的。他耕地前一定要带着书和玉米饼子,晌午时分便坐在树底下边读书边吃干粮。晚上收工回家,他又把椅子往烟囱边一放,背靠着墙壁埋头读起书来。”在那阴沉艰辛的岁月,正是书籍点亮了他心头的火炬,让它熊熊燃烧,成为不懈进击的一盏明灯。
同龄人对小林肯如此热衷于读书,沉醉于涂写都大惑不解,大多数农村少男甚至认为亚伯的个性“古怪”:他不仅埋头看书,用木炭在铁锹上涂涂写写,而且在念过《肯塔基教师》这本书后,还提出疑问:“谁最有权利进行控诉?是印第安人还是黑人?”随后便在玉米地里大发议论,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没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亚伯长得魁梧了。到17岁那年,他的身高已接近6英尺4英寸,身强力壮,是个挺棒的小伙子了。这时,他担负着户外的主要劳动,包括砍烧灌木、斫伐大树、开荒造田、劈栅栏条、剥玉米皮、宰杀牲畜、帮邻居盖房子、收割庄稼等等。有时,他还外出打短工,每天挣25分钱,解决个人的衣食住宿费用。林肯还当过水果店的伙计、农场雇工、俄亥俄河上的摆渡工,以及其他各种体力重活。他还是当地著名的摔跤能手,还善于模仿某些地方怪物的滑稽举止,逗得旁观者一阵哈哈大笑。
在繁忙紧张之余,小亚伯总忘不了通过多种渠道猎取知识来不断充实自己。后来他常怀着自豪的心情宣称,他的学问都是“顺手捡来的”。
他经常为家里写信,邻居家的信也全由他一手包揽。他认为,通过勤写勤练,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他在写信时会不停地大声提问:“你在信里都想写些什么?你准备怎样表达?你确实认为这样表达最好,还是另有更好的表达方法?”他爱听各种民歌小调,常把歌词中富有乡土气息和寓意深邃的部分全都默记下来。
亚伯曾经徒步30英里,去法院听律师们唇枪舌剑的辩论。他欣赏律师们那口若悬河、绘声绘色的辩护和配合得体、雄浑有力的手势。他听着听着,便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来,有时还学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
当时的福音传教士也常云游鸽子河垦区,亚伯便兴致勃勃地赶到布道现场,聆听教士们那扣人心弦、摄人精魂的说教,观察他们舒卷自如的手臂,回来后也模仿着学将起来,并自以为是人生的最大乐趣。
就家庭成员而言,一生中给予亚伯拉罕·林肯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他的继母萨拉·布什·林肯了。这位精于理家的好主妇不仅做得一手好针线活,而且劳动认真、踏实、屋内室外被她拾掇得井井有条。全家人的生活虽然过得十分清苦,但她仍然乐观自然,甘之如饴。她还善于体贴人、关心人、屈身守分、休戚与共。每当亚伯烦恼时,她常常伸出母爱之手去抚慰他,鼓励他。继母对他的无声感染力让亚伯永生难忘。
4. 离家独闯天涯
随着年岁的增长,亚伯拉罕·林肯已经不满足于“修理地球”的生计,而热衷于走向更大的社会群体,同形形色色的人士交往了。
詹姆斯·泰勒是个经营渡船行业的船主,住在安德森河口。他经营的渡船往来于俄亥俄河两岸,承运过往旅客和各类货物。18岁的亚伯拉罕·林肯当过他的农场雇工,还协助他摆渡。俄亥俄河素有“美国文明的大动脉”之称。河面流淌着美国的青春活力:满载农产品的成批平底船、来自工业区的大小货船、载运家小什物的走舸,以及各种汽艇、船舶、方舟都在这里交汇,川流不息,一泻千里。亚伯看着看着,不由神思飞扬。他也模仿着造了一艘渡船,专门把旅客从码头直接运送到停泊于河心的汽艇上,从中首次体味到了自立、创业的甘苦。
詹姆斯·金特里是个大农场主兼业主。他拥有鸽子河垦区的一些最大的农场,还控管着俄亥俄河畔的一处码头。他对19岁的林肯进行了多方了解后,确信他是个精明能干、诚实可靠的小伙子,便开始雇佣他当货船水手。金特里先要亚伯建造一条平底船,准备装一船农产品沿“群河之父”的密西西比河运到新奥尔良出售。为了慎重起见,金特里特意增派自己的儿子艾伦辅佐他。他们把货物装上船,便在这宽阔迂回的大河中顺流而下,朝新奥尔良急驶而去。
到达新奥尔良后,亚伯目睹这么巨大的国际港口城市,面对熙熙攘攘的各色人种,不由大为惊讶。他和少老板艾伦将货物脱手后,为了卸去累赘,把平底船也卖掉了。他们在这个四万人口的大都市闲逛了好几天。这里既有小巧玲珑的古雅楼房和耗资巨万的高耸华厦,又有拥挤不堪的贫民土窟和杂乱无章的简陋小屋;城里既有宽阔平坦的马路和货积如山的码头,又有狭窄污秽的小巷和垃圾遍地的街道。在种植场主、公务人员、外国客商、海员水手和码头工人之中,偶尔也能瞥见一些自由黑人,但更多的却是身带锁链的黑人奴隶。他们成群结队地被押着匆匆走过街道,发送到一些拥有千亩土地的棉花种植场。街头店肆林立,酒店和赌场也星罗棋布,堪称是一座大杂烩的都市。
千里航行之后,林肯又回到詹姆斯·金特里农场。1829年一年,他帮金特里先生坐店子,生活倒也过得顺畅。
1830年,林肯已长到21岁了。父亲又决定西迁,将全家搬往亡妻南希的堂弟约翰·汉克斯落脚的伊利诺伊州梅肯县,理由是为了寻找那“老是回避他的好运气”。
那年的3月1日清晨,托马斯·林肯收拾好简单行装启程了。两辆牛驾大车和一辆驷马套车载着这一个漂泊不定、老在寻找机遇的大家庭,晓行夜宿,向西部缓慢驶去。有时,他们要涉过溪流,甚至有时要破冰前进,牲口不断打滑,一路备尝艰辛。
经过200英里的长途跋涉,林肯一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并找到约翰·汉克斯。约翰领着姐夫一家人去梅肯县迪凯特西南10英里处的散加芒河北岸。那是约翰为他们预先选定的新农场,夹在草原和森林之间,附近又有河水流过,真是个理想不过的小天地。他们利用约翰早就伐好的圆木,动手盖起了一栋住房、一间牲口棚和一间熏肉房,还有厨房等一应附属设施。又在房屋四周围上栅栏,种上玉米,再就是开垦了15英亩土地,这样,新居算是初具规模了。
紧接着,亚伯拉罕·林肯又伙同约翰·汉克斯帮助两户邻居劈好了三千多根栅栏木条,又帮助约翰·汉克斯的弟弟查尔斯开垦了30英亩的荒地。
1830年夏,有次亚伯去迪凯特有事,见一家商店门前有两位州议员候选人在发表竞选演说,他怀着好奇心走上前去,提出了疏浚散加芒河道以利舟楫航行的主张。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林肯在伊利诺伊州发表的首次政治性演说,是他从繁重而单调的农活中走出来,迈向美利坚政治大舞台的初次尝试。早先,他虽说也曾独对着森森林木、排排树桩和簇簇玉米发表过数不清的演说,但这一次却不同,他面对的却是密密匝匝的人群、扰扰视听和甜甜笑貌,气氛和效果也迥然有异啊,他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这年的秋季,林肯一家有不少人罹患疟疾,卧病在床,辗转呻吟。
年底,散加芒河畔又出现了一场特大的暴风雪,白雪皑皑,摧毁了庄稼和饲料。在连续几周的零下十几度严寒中,牲畜纷纷倒毙,不少人饿死冻死,遗尸处处。春天又姗姗来迟,多数人家遭灾蒙难,一筹莫展。
大地解冻,道路可行之后,林肯一家又转徙到柯尔斯县,离迪凯特百里开外。
这时,已到法定成年的亚伯拉罕·林肯决计离开家庭,不再跟全家人东搬西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