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钓濮水,悟透世情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壹

  出将入相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读书的最好归宿,把金榜题名时放在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人们为了当官,什么方法都用尽了,只求一朝及第,身价倍增,妻贵子荣,享不尽的富贵。大诗人李白,多么孤傲特立的人,早年也写过《上韩荆州书》,借书信之口说出“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以求其引见赏识。

  而庄子对于世俗名利,却远远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这一点,即使连庄子的朋友惠子都不能免俗,认为庄子是个汲汲于名利的人,从这一点上来说,这真是庄子的大悲哀。

  庄子的好友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望他。

  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惠子知道庄子的才能,生恐他取自己而代之,吓了慌乱起来,立刻发动全国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找了三天三夜。

  庄子知道后实在忍耐不住,就主动去找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鹓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非梧桐树而不停息,非竹子的果实而不食,非甘美的泉水而不饮。

  “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正准备美餐一顿,鹓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以为鹓要抢自己的食物,于是发出一声怒气:‘嚇’!

  “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庄子的话虽然说得很尖刻,意思是惠子看之甚重的梁国相位,其实就是一只腐烂的老鼠而已,他不会把它放在眼里的。庄子的讽刺很尖刻,但也可以看出庄子对名利之事的鄙薄。在庄子的另外一个寓言里,他对权欲的鄙视更是达到了一种极致。

  宋国有个叫做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他前往秦国的时候,得到宋王赠与的数辆车子,秦王见到曹商十分高兴,又加赐车辆一百乘。曹商志得意满地回到宋国,见了庄子,忍不住对他炫耀道:“我在穷困潦倒的时候,身居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到自己的编织麻鞋,饿得脖颈干瘪,面色饥黄,这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但是一旦有机会被大国的国君所重用,我就能得到上百辆车的奖赏,这又是我超过他人之处。”

  庄子毫不留情地讽刺他道:“我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属下的医生,凡是能帮他治疗脓疮、疖子的人,可获得一辆车子,凡是给他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五辆车子,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你难道给秦王舔过痔疮吗?怎么获得这么多的车子呢?你还是走开吧,不要再来恶心我了!”

  贰

  惠子作为庄子的知交好友,却对庄子还远远不够了解,以自己之心度庄子之腹,难怪庄子很生气。但如果比较一下魏晋时候两位曾经是好友,后来翻脸成仇的嵇康和山巨源,就可以发现,庄子实际上对惠子这个好友还是非常宽容的。

  曹魏末年,司马昭篡位之心,路人皆知。嵇康对虚伪而残忍的司马集团疾恶如仇,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为了躲避政局,与几位好友隐逸纵游于竹林,史称“竹林七贤”。他们高蹈尘世,肆言老庄,以此与虚伪污浊的现实对抗。他们相聚在竹林下,饮酒赋诗,弹琴啸咏,自得其乐。

  然而,这种悠闲的日子没过多久,随着形势的变化,七贤中有的违背初衷,到司马集团那里去做官,如山巨源、王戎等,有的离开了竹林,如阮籍等。

  公元260年,嵇康回到山阳故居。当时,嵇康的好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迁为散骑常侍郎。于是,司马昭就授意山巨源动员嵇康出来接替山巨源的职务,企图将嵇康拉入司马昭的麾下。

  对一般人而言,也许会对山巨源的举荐感恩戴德,欣然应命,而对嵇康来说,这却是一种奇耻大辱,他于忍无可忍之中挥笔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奇文,断然声称与山巨源绝交。

  在信中,他坦率地道出了自己与官场世俗决绝,不屈从物欲,不依赖于强势,不献媚于权力的坚贞刚直、冰清玉洁的性格,申明自己不能出仕的理由,即“七不堪”、“二不可”。

  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

  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

  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

  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

  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作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

  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六不堪也;

  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故放烦其虑,七不堪也。

  又每非汤武而薄周礼,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

  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

  这篇文章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文,两位原本知交的好友,因为对待名利截然相反的态度,反目成仇。

  嵇康以这封信告之于山世源及司马集团:我的本性如此,你不可能强迫我改过来!就如同你不可能用直木作轮曲木作桷一样!更何况我的母亲、兄长新亡,子女年幼,我的身体多病,只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如果这样,你还逼我,我必“发其狂疾”,落得大家脸上都不好看!

  何其决绝!

  结尾,愤怒的嵇康对山巨源说,你想怎么样都可以,不要把你喜欢的事强加给我就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你既然不了解我,逼我做不想做的事,证明你不是我的朋友,我也只好与你绝交了。

  在这封信里,嵇康就是直书胸臆,笔锋之犀利在这篇文章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千余言,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把自己想说的话一股脑地说出来,纵横自如,锋芒毕露,但也不失幽默滑稽,使整篇文章张弛有度,气韵飞动。表明了自己绝不与统治者合作的坚决态度和终老山林的志向。全篇无一字骂人,却把山巨源背弃志向、寡廉鲜耻、为虎作伥的嘴脸揭露得十分彻底,对当朝的司马氏集团也进行了无情的嘲弄。

  文章写得痛快是不错,也出了胸中一口怨气。但也可以预想到,就是因为这封信,大大得罪了当权者,嵇康等人的不合作态度被认为是新朝的绊脚石,必欲除之而后快。不久之后,司马当局就找了一个借口把嵇康等人杀害了,“竹林七贤”也就彻底土崩瓦解,士人纷纷走出山林,回归仕途,如此,统治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叁

  在面对名利诱惑之时,我们是应该与世浮沉,还是坚辞不受?春秋时的另一位著名渔翁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回答:

  这位渔翁出现在屈原的笔下。

  当年,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这世上到处龌龊不堪,只有我行为高洁,人人都混沌堕落,惟独我清醒向善,因此我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会审时度势,能随着世道变化而做出改变。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跟他们一样?却偏要忧国忧民,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不忍心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所以,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也不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

  渔父见无法说服屈原,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这就是屈原《渔父》中的一段对话。

  屈原在文中抒发了“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呐喊,而渔父的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的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

  最终,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渔父自己扬长而去,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就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肆

  如果说屈原对于是否要与世俗同流合污还有一点挣扎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对于庄子而言,估计连想都不曾想过要“与世浮沉”,虽然庄子的生活比大多数人想象的都要贫困得多。

  有一天,因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庄子便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将要得到封地上的赋税。那时,我借给您300两黄金,好吗?”

  庄子愤愤地说:“我昨天在路上听见大呼救命的声音,一看,原来车辙里有一条快要干死的鲍鱼,便问:‘你叫什么呀?’鲍鱼答道:‘我是东海的大臣,您能给我一升水救救我吗?’我便说,‘行。我将到南边去拜方吴越的大王,请他发西江的大水来迎接您,好吗?’

  鲍鱼气愤地说:‘我失去了经常相伴的水,以至落到这样的险境。我只要得到一升水就可活命,可您却说这样不着边际的话,还不如早些到干鱼市场上去找我吧。’”

  高傲的庄子以这样一则寓言回击了监河侯,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和气节。总体说来,庄子的境遇要比屈原好得多,他虽然生活窘迫,但因智名远播,在诸侯列国都受到了很大的尊重,楚国国王更是亲自派出两位大夫,特意去请庄子,想把国家大事交付于他。

  纵观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只有道家学派的两位学者有这样的人气,另一位就是老子,当初他骑着青牛过函谷关时,守关的关令尹远远望见紫气东来,知道有贵人经过,欣喜若狂,执礼甚恭,向他求道。

  再来说屈原的《渔父》,沧浪歌的前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是劝人积极进取的,“水清”是比喻太平盛世,而“濯我缨”,缨,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濯我缨”当然就是比喻做官。沧浪歌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一个屈原很执着,一个渔父很旷达。到后来,对后世文人的处世哲学发生重大影响的,是这两个形象的结合体。即:既应该保有屈原的操守,也不妨像渔父那样,随和一些,就是说我们可以随环境变化,有一个新的选择,我们适应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