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原文]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六十九章

  [要义]

  我不敢取攻势而取守势,不敢进寸而要退尺,也就是后发制人,是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近服远、以守为攻、以少胜多的战略。孙武、范蠡等春秋时著名的军事家都对这个原则做了很多发挥。《孙子兵法·虚实篇》:“先处战地而待战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国语·越语下》:“范蠡曰: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后无隐蔽,先无阳察。用人无艺,往从其所。刚强以御,阳节不尽,不死其野。彼来从我,固守勿与;若将与之,必定天地之灾,又观其民之饥饱、劳逸以参之。宜为人客,刚强而力疾;阳节不尽,轻而不可取。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阴节不尽,柔而不可迫。”古代善于用兵的遵循着天地的常规,依之用兵。处于防守时采取阴静的方针,处于进攻时采取激进的方针。敌人近来,则取柔静以待其隙;敌人远来疲弊,则趁其立足未稳而猛攻。防守时不能太隐蔽,进攻时不要太显露。用兵没有固定的常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决策。敌军抵抗顽强,阳气还没耗尽,不要死打硬拼。敌军来追击我方,坚守不与拼斗;如果要对抗,一定乘敌人遭遇天地灾祸的时候,还要参看敌方百姓饥饱劳逸的状况。耗尽敌军阳气,我军阴气充满后夺取胜利。适宜进攻时,刚猛顽强、强劲迅疾;适宜防守时,从容不迫,安稳沉着。主、客后来成为军事学的重要术语,但在范蠡的军事学中,主、客之义与老子的主、客相反,兵书中客是指取攻势的一方,攻击别人为客;主是指取守势的一方,被攻击的为主,犹主人在家,客人从外地来访。《孙子兵法·九地篇》:“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大凡进入敌国作战的法则是,越深入敌境,军队的意志就越专,敌人就不能战胜我军。

  [故事]

  大家都知道成语“一鼓作气”、“退避三舍”和“围魏救赵”的来历,我在此旧事重提,以便理解老子用阴贵守、后发制人的战略。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新嗣位的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告,派鲍叔牙率兵侵略鲁国,战于长勺。隐士曹刿往见庄公,参赞军机,出谋划策,庄公让他坐在自己车上共同指挥战斗。鲍叔牙因不久前率军在乾时大败鲁国,因而掉以轻心,下令击鼓进军,先陷敌者重赏。庄公也要击鼓应战,曹刿止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击鲁阵,阵如铁桶般岿然不动,只得退后。过了一会儿,对阵又擂鼓进军,鲁军置若罔闻,不搭理他们,齐军只得又退后。鲍叔牙说:“鲁怯战,再攻必大破之”,遂又擂鼓以进。曹刿对庄公说:“是时候了,马上擂鼓!”鲁军早就憋慌了,一闻鼓声,万箭俱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痛捣齐军,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屁滚尿流。庄公正要下令追袭,曹刿止之,下车将齐军列阵之处的车辙端相了一会,又登上车前横木向远方眺望了一会,才说可以追击了。庄公率军驱车而进,追赶了三十多里才回来,所获辎重甲兵不可胜数。《左传·庄公十年》:“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战争以士气为重,气勇则胜,气衰则败,擂鼓是为了振作士气以击敌军,如今天比赛场上的啦啦队一样。击第一通鼓,士气大作,击第二通鼓则士气衰退,击第三通鼓,士气就竭败了。鲁军不击鼓而涵养三军锐气,齐军三鼓则冲杀无力,以锐击钝,必胜无疑。细心的曹刿又恐齐军诈败而伏击,看到对方辙迹纵横,军心已乱,望见其旌旗不整,急于奔驰,所以下令追击而大获全胜。《孙子兵法·军事篇》:“是故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金;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是故昼战多旌旗,夜战多鼓金。鼓金旌旗者,所以壹民之耳目也。民既已专,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兵之法也。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毋邀正正之旗,毋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长勺之战正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著名战例。孙武所言“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相当于曹刿所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公子重耳流亡时,来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盛情款待。成王知其必霸诸侯,因为不光重耳贤明仁厚,手下文臣武将也俱有大国将相风度,楚国君臣皆不如也。成王便问重耳:“将来回到晋国执政后,怎么报答我?”重耳说:“托您的福能入主晋国的话,愿做友邦长相好。倘不得已,与您交兵于平原,情愿避君三舍,以报今日礼遇。”坚韧刚愎的楚将子玉怒言于楚王:“大王善遇晋公子,而他出言不逊,不如把他们都结果了。”成王说:“晋公子是大贤人,追随者国士无双,怎么可以杀他们呢?”成王说自己离晋国远,无法帮助他返国,劝重耳入秦,并厚赠之。后来重耳借助于秦穆公而返回祖国,是为晋文公。后来晋楚果然又以兵戎相见了,因为楚攻宋,晋援之。楚成王知非其敌,想撤兵,大将子玉不同意,立下军令状,自将兵攻晋。元帅先轸劝文公:“必战楚,毋失敌!”狐偃劝文公“必避楚,毋失信!”因为文公曾有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以报楚王的诺言。诸将皆以君避臣为辱,狐偃却以为“若我退,楚亦退,必不能复困宋矣。如我退而楚进,则以臣逼君,其曲在彼。避而不得,人有怨心,彼骄我怨,不胜何为?”文公听从了劝告,下令撤兵九十里,楚军兵将都以为晋军怕楚军,遂长驱直追,相会于城濮。先元帅布下十面埋伏,大败楚军,子玉羞得自杀。这就是以退为进,后发制人。退避三舍既恪守了诺言,又成了骄兵之计,何乐而不为?胜利后论功行赏,狐偃第一,先轸次之,不失信于世人也。“夫胜敌者,一时之功也;全信者,万世之利也。奈何以一时之功,而加万世之利乎?”诸将无不悦服文公。

  战国初期,墨子的朋友王栩,隐居于山深林密的鬼谷,世称鬼谷子先生。他专以教徒弟为生,但不像迂阔的孔圣人一样,专教实用的学术。最拿手的有:数术、兵法、游说和养生。门下却也有四个好学生:研习兵法的孙膑、庞涓和专攻游说的苏秦、张仪。庞涓心术不正,王先生也不真传韬略与他,而把详加注释的《孙子十三篇》传给了忠厚的孙膑,他还是孙武的后代。后来他们纷纷告别先生,下山闯荡事业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孙膑也成了齐国军师。庞涓率兵攻打赵国,兵临邯郸城下,赵求救于齐,齐威王让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前去救赵。田忌欲引兵至邯郸,孙膑说:“赵将不是庞涓对手,等我们赶到时,邯郸就被攻下了。不如驻兵于半路,扬言进攻魏之都城,庞涓必引兵还救,以逸待劳,战无不胜,还解了赵围。”双方相会于桂陵,齐军把庞涓之军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这就是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孙子兵法·虚实篇》:“我欲战,敌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孙膑正是真正领会了这句话的根本精神,才能活学活用而决胜千里。这个道理很简单,打个比方说,一个人攻打你的邻居,邻居向你求救,你却扬言攻打那个人的老窝,那个人必定回救自己的家庭,半途劫击,必定获胜。如果邻居再追击之,双方夹攻,他腹背受敌,死无葬身之地了。

  后来魏太子申和庞涓率倾国之兵攻打韩国,韩求救于齐,齐宣王大集群臣,商议救好,还是不救好。相国邹忌主张不救,韩魏火并,齐坐山观战而取渔翁之利。田忌、田婴力主救之,魏胜韩则唇亡齿寒。孙膑默然无语,宣王说:“军师不说话,以为救与不救都不可取吗?”孙膑回答说:“正是。不救是弃韩以肥魏,自弃友邦,灭韩之后必攻齐。韩魏鏖战时我往救之,是代韩受兵,自亏以利人,也不可取。最好的办法是许诺救韩以坚其守志,魏必竭力以攻之,待魏疲惫时,我们出兵攻魏国,魏必回救而大破之,韩危可解也。”宣王鼓掌称善,马上用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火速出发。孙膑又用围魏救赵的老战略围魏以救韩,三军齐指魏都。庞涓闻报大惊,立即班师回救,恨不得一口吞了孙膑。他回到魏境时,猛追齐军。孙膑说:“三晋(韩赵魏)之兵向来勇悍,瞧不起胆小怯阵的齐兵,善战者因之以为计。《兵法》上说:‘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我军深入魏地,宜诈为弱以诱敌,是卑以骄之,能而示之不能,以退为进,后发制人。”于是下令第一天做十万个军灶,第二天做五万个,第三天做三万个。庞涓从后紧追,见军灶日减,以为齐兵怯弱多逃亡,遂骄傲自大起来。于是选精锐几万人,与太子申各率一队,兼程而追,大队人马都留在后头。孙膑计算着庞涓日暮必到马陵道,马陵道在两山之间,深谷窄隘,正可伏兵。遂下令齐军把茂密丛林都伐掉,纵横道上以截路。独留下一棵大树,砍去一绺树皮,用煤灰在上面写道:“庞涓死此树下!”吩咐左右山头各埋伏五千弓弩手,单等树下火起时,一齐射击。又令田婴引兵一万,于离马陵道三里处埋伏,只待魏兵过去,便从后截杀。庞涓一口气追到马陵道,天色已黑,他还以为是齐兵怕追上才断木塞路。看见树上隐隐有字,遂令取火照之,庞涓刚刚看清,猛然惊醒梦中人!正待回撤,两山万弩齐发,箭如飞蝗,军士大乱。庞涓自刎,太子申被生擒,精兵强将大多死于箭下,又被田婴、田忌大军赶杀,魏兵大败。孙膑亲手割下庞涓的头颅挂在车前,凯旋齐国。

  三国时诸葛亮机智过人,善出奇计而胜敌。刘备三顾茅庐,孔明隆中对策。他叫刘备先取荆州,后取益州,北伐汉中,短短几年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关张死后,他几乎是独木撑天,大治四川。为了报刘备知遇之恩,孔明竭其愚忠,南征七擒孟获,北伐六出祁山,希望灭魏统一天下,恢复大汉皇朝。魏国先后用曹真、司马懿坐镇长安以拒之,致使远道而来的蜀兵无法攻破长安。最令他头疼的是粮草问题,兵马不动,粮草先行,袋里有粮,心中不慌,往往由于粮草不足而撤兵。他绞尽脑汁发明了木牛流马以运粮草,休整三年后第六次兵出祁山。火烧葫芦峪后,司马氏父子吓破了胆,采取了坚守不战以困蜀兵的措施,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使诸葛亮束手无策。后来他让人送了一套女人衣服给司马懿,以激怒他,司马懿不为所动,并问使者:“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回答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司马懿对诸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果然被司马懿料中了,孔明由于积劳成疾,不久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杜甫有两句诗说诸葛亮:“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的确孔明有些倒行逆施,违背历史潮流而动,回复大汉是决不可能的,徒然穷兵黩武有何用?最后把自己也累死了,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被司马氏困死了。魏兵一旦咬紧牙关坚守不出战,诸葛亮能奈其何?不死又何待?其实他事必躬亲,过于谨慎,缺乏纵横捭阖的大度,器量小难成大事,对付刘表、刘璋、张鲁等无能之辈还行,若遇到像司马懿这样的文武全才便难以取胜了。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也算差不多,不敢比于兴周旺汉的姜太公、张良。其实他也当不了大国丞相,即使当了,累死得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