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原文]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六十五章

  [要义]

  用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灾祸;不用智巧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这仍然是无为政治,要统治者不要用智巧对付百姓,因为上边对人民耍心眼,人民自然反过来对统治者耍心眼,上下相互欺诈斗智,国无宁日了。类似的警戒还有很多:“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其政闷闷,其民纯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在这章还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古代善于以道治国的,不是教人民智巧,而是使人民纯朴,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老子主张“愚”民,但这里的“愚”是褒义,是纯朴天真的有道者形象。“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智巧奸诈,掩没了人们真朴的本性;无知无欲,抱朴守真,自然而然便是幸福。“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就是老百姓不知道他的存在,他天天睡大觉,国家自然发展得好好的。美国有一个叫柯立芝的总统,在他执政期间,每天睡十多个小时,上班晚,下班早,蹲在白宫办公室的时间从来没有八小时。他很少说话,更不会夸夸其谈演说,喜欢一个人坐着静思。有一次他正在酣睡,秘书因有要事向他禀报,把他叫醒了,他醒来说:“这样大呼小叫,美国到底还在不在?”

  [故事]

  大家都知道肖规曹随的故事。“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肖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随韩信平定齐国,建国后刘邦委派他去治齐地。齐国是黄老学的中心,他拜盖公为师,学习黄老清静无为治国之道,使齐地大治。肖何临死,举曹参代己为相国,曹参不更肖何法规政策,一仍其旧,日夜饮酒,天下大治。在秦过多有为之后,无为而治正是最好的了。

  汉武帝时的直臣汲黯也颇晓无为而治。当时淮阳那个地方很乱,汉武帝请汲黯“卧而治之”。因为他一生多病,好睡,但能让手下属吏去把政事办好。所以他一到淮阳,几乎不管政事,天天好睡大觉。老百姓见淮阳太守都淡泊名利,他们何必蝇营狗苟,争名夺利?因而很快就安定下来。“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旨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史记·汲黯郑当时列传》)

  王充《论衡·自然》:“曹参为汉相,纵酒歌乐,不听政治,其子谏之,笞之二百。当时天下无扰乱之变。淮阳铸伪钱,吏不能禁,汲黯为太守,不坏一炉,不刑一人,高枕安卧而淮阳政清。夫曹参为相若不为相,汲黯为太守若郡无人,然而汉朝无事、淮阳刑措者,参德优而黯威重也。计天之威德,孰与曹参汲黯?而谓天与王政,随而谴告之,是谓天德不若曹参厚,而威不若汲黯重也。蘧伯玉治卫,子贡使人问之:‘何以治卫?’对曰:‘以不治治之。’夫不治之治,无为之道也。”

  老子之时,天下大乱,统治者竟相运用智谋争权夺利,还不断发动战争以逞私欲,搞得民不聊生。所以老子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他还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老子看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负面作用,使人们日益异化,进而否定之,主张小国寡民的自然生活。“小国寡民,虽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国家要小,人民要少,虽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在家乡而不向远方迁移。即使有船只车辆,也用不着乘坐;即使有各种武器,也没地方陈列。使人民回到古代结绳记事的状态,人们吃得香甜,穿得舒适,住得安逸,乐其风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都能相互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老到死都不相往来。东晋隐士陶渊明根据老子这段话设计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国,反映了人们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极度厌恶,老子也是这样厌世,才羡慕小国寡民。

  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不推重有才之士,使人们不争功名;不看重难得的货物,使人民不做贼;不显耀引起欲望的东西,使人心不迷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净化人们的心灵,满足人们的温饱,削弱人们的心志,增强人们的体质,常使人们没有知识和欲望。使那些智巧之辈不敢自作聪明乱主张。无为而治,天下没有不太平的。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可见人类的私智有为是破坏大道无为的利斧,为政若如倏忽之用智有为,则浑沌清静的国家便不复存在了。拔苗助长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结果怎么样呢?自己累坏了,苗都死了。倏、忽二君和拔苗助长者一样,聪明反被聪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