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原文]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一章
[要义]
“有”(实质部分,在场的)给人提供便利条件,“无”(虚空部分,不在场的)才发挥它的作用,万事万物都是这样。老子精研《易经》,在明了阴阳对待的基础上而重阴(虚、无、静、柔、雌、弱、下等)。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他还使用了有无、刚柔等一系列对待范畴。正因为他观察到万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因而作为宇宙本体的“道”也是有和无的统一,如古希腊原子论哲学中把原子和虚空都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一样。晚于老子的《易传》才大谈太极,阴阳,太极相当于“道”,阴阳相当于“有无”,阳为显态之有,阴为潜态之无,重阴的老子说:“有以为便利,无以为功用。”
[故事]
老子先举了三个例子,他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十一章)三十根辐条集中到一个毂(车轮中间用以连接辐条的小圈,中空以安车轴)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能安上车轴而发挥车的作用;抟弄陶土制成器皿,有了器皿中间的虚空,器皿才能有盛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修建房屋,有了门窗和四壁内的空间,才有房屋容物和通气的作用。他在第五章又说道:“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风箱吗?虽然空虚却没有穷竭,越是鼓动,涌出的越多。正是因为天地间是空虚的,才能包容万物,才能生化不已。风箱中空才能有用,能容纳、排放空气。
中国古代讲“物物一太极”、“太极生两仪”,这是光辉卓著的全息思想。小太极是大太极的缩影,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以为利,无以为用,聪明者善于用“虚空”,钻空子也是一种用,硬碰硬往往头破血流。有无是相反相成的,有器之后才有器之“虚空”,有形之后才有形而上,有是经验界、形下学、无是超验界、形上学。用现代的哲学话语表述,有就是物质,无就是空间,有无互含,二者不可分。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空间中,这是无包有;任何事物中都有“虚空”以发挥作用,这是有中之无。道虽然是有无的统一,但最初只为“无”,这是没有显化出“有”的潜态,道是最大的“无”。由无显化出有,正如一个胎儿从母腹中诞生出来,故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广漠无垠的空间中逐渐显化出物质来,今天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仍然是“无中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无、0,有就是1,天地为2,3就是天地间最早的东西,它再去派生万物。
我们习惯上看问题,只看到有的一面,而往往忽视了无的一面。我们只看到杯子,而忽视了杯子能发挥盛水作用的中空部分,如果没有中空,也就不成其为杯子了。老子在有无相生的基础上注重无的妙用,使人打破了习惯思维,从反面去看问题,发挥逆向思维(从无到有)去思考问题。无是不确定性、无规定性,因而具有较大的弹性、灵活性;有是框架,条条框框,相对于有中之无来说是比较固定的形式。一切法律、政策、规则、制度等条条框框都是有,大家都看到了他们对人的限制约束,而忽视了它们的保护稳定作用,它们界定出人们自由活动的空间范围,通些这些空间发挥其保护弱者、稳定社会的巨大作用,制裁限定的只是那些无法无天而碗外找饭吃的强梁人,使他们不能超出活动范围去侵夺弱者的利益。当然条条框框越多,人们的活动空间越小,越不自由, 秦朝严刑峻法,“法令弥彰,盗贼多有。”因为那些法令都是保护统治者少数人利益的,对少数统治者保护得多,就极大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为了生存他们就偷抢。刘邦入咸阳便马上废除了秦律,只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留下广大的空间让人们去活动。自然无为的政治中律令、政策、守则最少,黜“有”扬“无”,就是使老百姓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和创造,条条框框太多,把每个人都限定住,像一台机器上的某个零件一样,生命自由没有了,创造性扼杀了,人都异化物化了,多么可怕!
有是形而下的实证的理性的经验的科学,无是玄学形而上学,追问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体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关于存在的学问,是第一哲学,王弼提出“以无为本”、“圣人体无”的光辉命题。有太明了确定,不足以为万化之源,无是最初的潜态的世界本来面目,显态的宇宙万物都由其显化出来;两极相通,无又是最后的最高的理想境界自由王国,是永远达不到的模糊不定的乌托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