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南华经




  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史记》仅用寥寥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南华真经》即《庄子》。唐皇崇奉道教,玄宗时追尊庄周为南华真人,故《庄子》亦被尊称为《南华真经》。《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中继《老子》之后的著名道家典籍。魏晋时,玄谈之风大盛,当时名士以《老》、《庄》、《易》为三玄。何晏、王弼、阮籍、嵇康等都是深好老庄之学的名士。《晋书-王弼传》说∶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庄周的学说从此大行。魏晋以前,学者盛称黄老,而以后则盛称老庄。到两晋,《庄子》之学便直接的,大量的为道教所吸收,而深化其教理教义。比如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便颇受其影响。葛洪所撰《抱朴子》第一篇便是《畅玄》,他认为宇宙本原便是玄。其实玄就是老、庄所说的道,而且他将仙与玄联系到一起来阐发其神仙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庄子》的启示。晋以后,《庄子》日益为道教所重视,如唐代的著名道士成玄英、孙思邈、李含光,宋代的陈景元、褚伯秀,都曾注释《南华经》。《庄子》注本,最早为晋司马彪本。司马彪、晋武帝太始时人,注《庄子》二十一卷,五十二篇。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说,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汉书-艺文志》道教类亦著录为五十二篇。此注早已散佚。现有辑本两种,一为冯翼辑,在《问经堂丛书》中。现在的现行本,为晋太傅主簿郭象注三十三卷、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篇。古今许多学者对《庄子》诸篇加以比较、考证,认为内七篇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是庄周思想的代表作,其外篇、杂篇是后来的庄子学派的言论汇编,是庄子学派变化发展了的思想。《庄子》原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亡佚十九篇。除《解说》三篇外,其它有篇目可考者为《阏奕》、《意修》、《危言》、《游凫》、《子胥》、《马捶》、《淮南王庄子要略》等。近代学者马叙伦的《庄子佚文》中便辑有《阏奕》、《游凫》、《子胥》等篇佚文。

  《庄子》的作者为庄周。据《史记-老庄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按蒙是地名,属宋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史记-老庄刘传》说∶楚威王驿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中有著许多神人、真人、仙人、仙境的言论。如《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天地》中说∶“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而殃”。《庄子》中也记述有道术,宣扬养形以求长生久视。如《在宥》中说∶“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刻意》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之所好也”。《达生》中说∶“子列子问关尹曰∶王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证。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欲,物奚自入焉!”《庚桑楚》中说∶“卫生之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庄子》有浓厚的避俗出世思想,对人生持消极态度,如《秋水》中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愿,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又《列御寇》说∶“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锦绣,食以刍菽,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又《养生主》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己而为知音,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除上述外,还有心斋、坐忘等,都是道教能够发挥的资料。正是由于《庄子》包含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因素,因此《庄子》才会被尊为《南华真经》,而庄周也才会被奉为“南华真人”。 

南华真经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南华真经》即《庄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一书亦被尊为《南华真经》。道教奉为四子(庄子、文子、列子、亢桑子或称 庚桑子)真经之一,在道教经典中的地位仅次于老子《道德真经》。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西晋司马彪注《庄子》二十一卷,五十 二篇,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有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此 注早已亡佚。现在的通行本为郭象本,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一般认为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 《应帝王》)系庄周所作,外篇和杂篇是庄子后学所著。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蒙(今河南商丘东 北)人,曾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但其要归于老子之言, 所著书十余万言,大抵为寓言,以明老子之术。

  《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但也有独自的见解。它和《老子》一样, 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什么是道?

  《大宗师》曰:“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 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 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 它无始无终,无处不在;但闻之无声,触之无形,人们无法体认感知,只能靠神秘的直 觉体悟。这种关于“道”的学说,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发挥,并逐渐宗教化。

  在认识论上,《庄子》认为从“道”的角度认知,一切都是相对的,物无贵贱,此 即彼,彼即此,没有分别,其性质不可认识。如果说万物有差别,那不过是人的主观认 识所强加。同时认为认识是没有标准的,因而是非也就无法判断。

  《齐物论》曰:“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 三者孰知正处?”就是说人睡在潮湿的地上,就会腰痛以至半身不遂,泥鳅也这样吗? 人在高树上会害怕得发抖,猴子也这样吗?那么,人、泥鳅、猴子三者中究竟谁知道什 么才是恰当的住处呢?可见并没有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准。所以它认为当时儒、墨之 争“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他甚至主张干脆 不去认知,因此《养生主》有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还塑造了“神人”、“真人”的形象。《逍遥游》中的神人“肌肤若冰雪, 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大宗师》 中的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 息深深”;又“不知悦生,不知恶死”。这些描述为后世道教塑造神仙形象提供了依据。 《庄子》中的养生长生思想及某些道术也为后世道教所汲取。《在宥》载黄帝向广成子 问道。广成子曰:“必静必清,勿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 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大宗师》借颜回之口论“坐忘”:“堕肢 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唐道士司马承祯继此而作《坐忘论》。 另外《庄子》中的“卫生之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纯气之守” 等道术也都为道教所继承和发展。

  《庄子》在汉代未引起重视,至魏晋玄学兴起,以之为三玄之一,《庄子》学由此 始盛。魏晋以前,学者称“黄老”,此后则“老庄”并称。晋人司马彪、崔譔、向秀、 郭象皆注《庄子》,并有李颐作“集解”。现除郭象注本仍存外,其余诸家仅残存于陆 德明《经典释文》及某些类书中。自唐代《庄于》被尊为《南华真经》后,益为道教所 重,注家渐多。明《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收《南华真经》五卷;玉诀类收郭象注、 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三十五卷,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南华真 经章句余事》一卷,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百六尝,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 三十二卷,贾善翔《南华真经直音》《南华邈》等。其中武林道士褚伯秀的《南华真经 义海纂微》集郭象、吕惠卿、陈景元、范应元等十三家注,并附以己见。

 
南华真经

  南华真人,也就是战国时代的道家著名学者庄周。他在唐玄宗时,追号“南华真人”,所撰著的《庄子》一书,也被尊为《南华真经》,到宋真宗时,又名《冲虚至德真经》。到宋徽宗时,又追封庄周为“微妙无通真君”。

  附:四大真人

  真人同仙人也是道教的崇敬对象和效仿的榜样,但在品级上,它高于一般的仙人,而且大多经过封建帝王的册封。四大真人即为其代表,具体指:

  南华真人,也就是战国时代的道家著名学者庄周。他在唐玄宗时,追号“南华真人”,所撰著的《庄子》一书,也被尊为《南华真经》,到宋真宗时,又名《冲虚至德真经》。到宋徽宗时,又追封庄周为“微妙无通真君”。

  冲虚真人,也就是稍早于庄周的道家执守“贵虚”论的学者列御寇。他在唐玄宗时,追号“冲虚真人”,而可能还不是出自他手笔的传世著作——《列子》,也被尊为《冲虚真经》,到宋真宗时,又名《冲虚至德真经》。宋徽宗时,又追封列御寇为“致虚观妙真君”。

  通玄真人,也就是相传与孔子同时的老子的弟子文子。唐玄宗时,追号文子为“通玄真人”,并把当时流传的题为《文子》的这部书,尊为《通玄真经》。

  洞灵真人,也就是《庄子》一书中的寓言人物庚桑楚,也叫亢仓子、亢桑子。唐玄宗时,追号这个人物为“洞灵真人”,并把当时隐士托名伪造的《亢仓子》一书,尊为《洞灵真经》。

  以上四大真人,道教把他们说成老子的四大弟子,称其书为四子真经。


  著作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庄子品质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质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得热烈,所以他才恨得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庄子的宇宙观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的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

  庄子哲学思想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的地位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是最为适应创造力的需要,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辞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

  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724)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史记》用寥寥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质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得热烈,所以他才恨得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的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是最为适应创造力的需要,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辞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724)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