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顾之道 御今只有




  老子在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时候,其跌久“自”,还是指人的个体自我,指我这个人。不过老子没有将自己的眼光停留在个体的自我意识上,他在继续向前探索,使自我意识得到了升华。

  比如他说: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这里老子直接用了“我”字来表示自我。不过这里的“我”已经不是一般的个人自我,而上升成了群体的自我,它代表着一群人、一种人,亦即圣人。

  圣人与常人用什么区别?老子做了描绘。他说: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在老子看来,圣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有两点:一是,他“以百姓心为心”。也就是说,在他的身上凝结了众多人的共性。二是,他“德善”、“德信”。也就是说,在他身上凝结的这种共性,不是一般的共性,而是人身上共有的优秀品德,是善的品德和信的品德。这两种品德,标志着人的本性和本抟。由此看来,站在圣人的高度说,自我已经具有了人类代表的意义。

  不过,在自我完全升华为人类自我的时候,也正是人将自己与其他物类并列起来的时候,也正是人寻找到了自己的源头,寻找到了自己源头的源头,寻找到了宇宙源头,并站在宇宙源头对自己进行观察的时候。

  老子将宇宙之源称为“道”,将站在宇宙源头观察人、观察人世称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他说: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幻。
  
  也就是说,能够知晓宇宙之源,能够站在宇宙的源头来观察现今的人世、现今的人,这才合乎事物的规律,这才能对现今的人世和现今的人有个透彻的认识。

  为什么将宇宙之源称为“道”?为什么必须站在道的角度观察人?要理解这一问题,尚须继续顺着老子的思路往下走。

  唯之与阿,相云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棋 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飏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载金碳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在这里,老子首先列了圣人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其中包括:常人将人世视为节日的庆典,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高高兴兴,而我却淡淡泊泊,像一个未明的婴儿,混混纯纯;常人好像很富有,而我却昏昏沉沉;常人目光犀利,而我却愣愣怔怔;常人都好像有什么新的发现,有什么新的收获,而我却一直顽固守旧,显得又古老又孤僻。

  其次讲了我与众人不同的源由。在老子看来,作为圣人的我,之所以与常人有哪此多的不同之处,原因在于我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的共有的善笥和信性,而我之所以拥有善笥和信性,关键在于我“贵食母”。

  什么叫做“贵食母”。

  “贵食母”,就是注重遵照母体遗传给我的原本之性。

  我的母体是什么?

  在老子看来,也就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说的具体一些,就是创造出人来的自然环境,他称其为“天地”。

  为什么是指天地而不是指某个人呢?

  那就是因为,作为圣人的我,已经不再代表某一个个体的人了,而是代表出类拔萃的人,代表人类中的先进阶层,或者进一步说,它代表着人类。

  在老子看来,人类是由天地产生,所以以天地为母体,他说: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其意是说,天下万物都有个开始,这个开始也就是天下万物的母体。这个母体不是别的,就是天地。在天地产生之前,宇宙混然一体,无形无象,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所以称为“无名”;天地是宇宙中出现的第一对有形有象,可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所以称为“有名”。

  天地是万物的母体,人是万物中的一员。当认识到这两点的时候,当寻找到了自己的母体并将自己与万物并列起来的时候,也就是人对自己有了类别自我意识的时候。

  不过老子还没有停止自己的探索,他仍在创根究底,追寻人的最终根源,追寻天地的母体。

  在他看来,所谓母体,那一定与子体不同;如果相同的话,那也就是子体自身了,如何称得上是母体?

  人的母体不是人,而是天地;天地的母体也不是天地,而是与天地根本不同的东西。

  天地具有多种属性,而最根本的属性是有形有象,可以看见,可以听见,可以触及,按照母体与子体根本不同的逻辑推论,天地的母体肯定是一种无形无象的东西,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

  有形有象,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能用语言来表述,天地的母体不是这样的东西,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称其为“无名”。有鉴于此,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的母体不可用语言表述,没有名称,可是人们需要了解它,思考它,表达对它的感受和体悟,所以就不能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有鉴于此,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称其为“大”,那是因为它无形无象、无边无际,这比较好理解。为什么称其为“道”呢?那是因为,天地万物都是从它那里来的,最后又回归于它,它就好像是一条供天地万物来往的大道。

  称其为“大”,那是因为它无形无象、无边无际,这比较好理解。为什么称其为“道”呢?那是因为,天地万物都是从它那里来的,最后又回归于它,它就好像是一条供天地万物来往的大道。

  道是什么东西?

  老子便说不来了。不是老子说不来,而是道自身不容再用语言来表达。如果非要对它有个交待的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悟:

  其一,它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混混冥冥,什么具体的样子也没有。所以老子又称其为“无”。

  其二,它无意无识无知无欲,自然存在,自然变化。所以老子说它无为、自然。

  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把“无形无象”、“自然无为”称为道的两大基本禀性,简称之为“本性”。

  再往前推,道的母体是什么?

  没有了,道就是宇宙的开端,不可能再往前推了。

  为什么?

  原因有地一:

  其一,因为道无边无际。无边无际,则无限广大;无限广大的东西是不可能由其他东西产生的,因为从空间上说,它就是一切,除了它之外,不可能再有其他东西的容身之所。

  其二,因为道无终无始。无终无始,则无限长久;无限长久的东西是不可能由其他东西产生,因为从时间上说,它就是老祖,在它之前不可能再有其他东西的存在时间。

  到此,老子找到了人的本根,这就是道。

  道是宇宙的开端,是人的始祖,人由道而生,最后又复归于道;人由无到有,最后又由有变无。

  道是宇宙的开端,是人的源薮。人从道那里得到禀赋,以道的本性为本性,以道的本性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这就是老子得出的结论。他将自己的结论概括成了一段话,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意是说:有一种东西是由混混茫茫的东西构成的,在天地生成之前它就存在了。听上去,它寂静无声上去,它茫然无形。自己独立地在那里存在着,永远也不会消失;周而复始地回旋着,永远也不会停息;我们可以将它当做天地的母体,因为天地人物都是由它产生的。我不知道它的名号是什么,给它起个字,称其为“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号,可以称其为“大”。因为它很大很大,所以由它的这里到它的那里,无边无际;因为它无边无际,所以可以延伸到遥远的至极;因为它延伸到了遥远之至极,所以就会向回返转。由此我们可以对宇宙的状况做这样的概括: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在宇宙这个大的领域中,有四种最大的东西,而人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天地是由道产生的,人是由天地产生的,天地的禀性是道赋予的,人的禀性又是天地赋予的,所以人按照天地的运行准则行事,而天地则按照道的变化准则运行;因为道是在那里自然而然变化的,所以道的变化准则是依照自然变化。

  这里所说的人,已经十分明确了,他不但与万物中的他物相并列,而且与他的母体天地相并列,与他的祖体大道相并列,被放在了万物之上,列为宇宙之中的四大之一。由此可见,他已经不再是指人的个体,也不再是指人的群体,而是指人的总体,指由这一总体体现的一个类别。这缇一个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概念,是在人类与其他物类的类别分界的高度上使用的概念,是在人类与其他物类的类别分界的高度上使用的概念,是在人类与其他物在的类别分的高度上使用的概念,是一个类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人类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人,是人作为一个物类进行自我探索的前提,更是人对自我本性、自我本质、自我价值探索的前提,是从本质上理解人生和解决人生问题的前提。

  这里在谈人的时候,已经超越了人的自身,追溯到了人类的母体;不但追溯到了人类的母体,而且追溯到了人类母体的母体。也就是说,站在了宇宙之巅来观察人所处的时空位置,将对人的研究和观察放在了宇宙学说的指导之下。

  这里在谈人的时候,已经不再局限于人的本身,而是从人与它的母体的关系上,从人与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关系上来讨论。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而天地是道的产物,所以人就要认识天地的禀性,就要认识道的禀性;道的禀性是自然而然,天地的禀性源于道,也是自然而然,人的禀性源于天地和道,所以也是自然而然。

  由此我们可以说:

  老子在中国第一次提出有关宇宙的观念,并给它起了一个名称,这就是“域”;第一次从宇宙中选择出了四个大类,其中包括宇宙源头的道,人类借以生存的天和地,还有人自己;第一次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展示在人的眼前,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第一次站在宇宙的源头来观察人,探索人类自我,以此来确定人的基本特性和行为准则。

  由此,在中国,人的智能开发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就是以寻极溯本的方法求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