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篇德充符第五【一】
【一】【注】德充於內,(應)物〔應〕(一)於外,外內玄合,信若符命而遺其形骸也。
【釋文】崔云:此遺形棄知,以德實之驗也。
【校】(一)物應依趙諫議本改。
魯有兀者王駘【一】,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二】。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三】。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四】。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五】?是何人也【六】?”
【一】【疏】姓王,名駘,魯人也。刖一足曰兀。形雖殘兀,而心實虛忘,故冠德充符而為篇首也。
【釋文】《兀者》五忽反,又音界。李云:刖足曰兀。案篆書兀介字相似。《王駘》音臺,徐又音殆。人姓名也。
【二】【注】弟子多少敵:孔子。
【疏】若,如也。陪從王駘遊行稟學,門人多少似於仲尼者也。
【釋文】《從之》如字,李才用反。下同。《相若》若,如也,弟子如夫子多少也。
【三】【疏】姓常,名季,魯之賢人也。王駘遊行,外忘形骸,內德充實,所以從遊學者,數滿三千,與孔子之徒中分魯國。常季未達其趣,是以生疑。
【釋文】《常季》或云:孔子弟子。
【四】【注】各自得而足也。
【疏】弟子雖多,曾無講說,立不教授,坐無議論,請益則虛心而往,得理則實腹而歸。又解:未學無德,亦為虛往也。
【釋文】《立不教坐不議》司馬云:立不教授,坐不議論。
【五】【注】怪其殘形而心乃充足也。夫心之全也,遺身形,忘五藏,忽然獨往,而天下莫能離。
【疏】教授門人,曾不言議。殘兀如是,無復形容,而玄道至德,內心成滿。必固有此,眾乃從之也。
【釋文】《五藏》才浪反。後同。
【六】【疏】常季怪其殘兀而聚眾極多。欲顯德充之美,故發斯問也。
仲尼曰:“夫子,聖人也,丘也直後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一】!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二】。”
【一】【疏】宣尼呼王駘為夫子,答常季云:“王駘是體道聖人也,汝自不識人,所以致疑。丘直為參差在後,未得往事。丘將尊為師傅,諮詢問道,何況晚學之類,不如丘者乎!請益服膺,固其宜矣。”
【釋文】《丘也直後而未往耳》李云:自在眾人後,未得往師之耳。◎慶藩案直之為言特也。呂氏春秋忠廉篇特王子慶忌為之飭而不殺耳,高注:特,猶直也。鄘風柏舟實維我特,韓(子)〔詩〕特作直。史記叔孫通傳吾直戲耳,漢書直作特。
【二】【注】夫神全心具,則體與物冥。與物冥者,天下之所不能遠,奚但一國而已哉!
【疏】奚,何也。“何但假藉魯之一邦耶!丘將誘引宇內,稟承盛德,猶恐未盡其道也。”
【釋文】《能遠》于萬反。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一】。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二】?”
【一】【疏】王,盛也。庸,常也。先生,孔子也。彼王駘者,是殘兀之人,門徒侍從,盛於尼父。以斯疑怪,應異常流,與凡常之人固當遠矣。
【釋文】《而王》于況反。李云:勝也。崔云:君長也。《其與庸亦遠矣》與凡庸異也。崔云:庸,常人也。
【二】【疏】然,猶如是也。王駘盛德如是,為物所歸,未審運智用心,獨若何術?常季不妄,發此疑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一】,而不得與之變【一】,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三】。審乎無假【四】而不與物遷【五】,命物之化【六】而守其宗(一)也【七】。”
【一】【注】人雖日變,然死生之變,變之大者也。
【二】【注】彼與變俱,故死生不變於彼。
【疏】夫山舟潛遁,薪指遷流,雖復萬境皆然,而死生最大。但王駘心冥造物,與變化而遷移,跡混人間,將死生而俱往,故變所不能變者也。
【三】【注】斯順之也。
【疏】遺,失也。雖復圜天顛覆,方地墜陷,既冥於安危,故未嘗喪我也。
【釋文】《雖天地覆》芳服反。《墜》本又作隊,直類反。李云:天地猶不能變已,況生死也!
【四】【注】明性命之固當。◎慶藩案無假當是無瑕之誤,謂審乎己之無可瑕疵,斯任物自遷而無役於物也。淮南精神篇正作審乎無瑕。瑕假皆從假聲,致易互誤。(漢書)〔史記〕鄭世家使人誘劫鄭大夫甫假,左傳作傅瑕。禮檀弓肩假,漢書古今人表作公肩瑕,即其證也。
【五】【注】任物之自遷。
【疏】靈心安審,妙體真元,既與道相應,故不為物所遷變者也。
【六】【注】以化為命,而無乖迕。
【釋文】《怪迕》五故反。本亦作遻。下同。
【七】【注】不離至當之極。
【疏】達於分命,冥於外物,唯命唯物,與化俱行,動不乖寂,故恆住其宗本者也。
【釋文】《不離》力智反。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宗下有者字。
常季曰:“何謂也【一】?”
【一】【疏】方深難悟,更請決疑。
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一】;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二】。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三】,而遊心乎德之和【四】;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五】。”
【一】【注】恬苦之性殊,則美惡之情背。
【疏】萬物云云,悉歸空寂。倒置之類,妄執是非,於重玄道中,橫起分別。何異乎肝膽〔附〕(一)生,本同一體也,楚越迢遞,相去數千,而於一體之中,起數千之遠,異見之徒,例皆如是也。
【釋文】《肝膽》丁覽反。《美惡》烏路反。下皆同。《
情背》音佩。
【二】【注】雖所美不同,而同有所美。各美其所美,則萬物一美也;各是其所是,則天下一是也。夫因其所異而異之,則天下莫不異。而浩然大觀者,官天地,府萬物,知異之不足異,故因其所同而同之,則天下莫不皆同;又知同之不足有,故因其所無而無之,則是非美惡,莫不皆無矣。夫是我而非彼,美己而惡人,自中知以下,至於昆蟲,莫不皆然。然此明乎我而不明乎彼者爾。若夫玄通泯合之士,因天下以明天下。天下無曰我非也,即明天下之無非;無曰彼是也,即明天下之無是。無是無非,混而為一,故能乘變任化,迕物而不慴。
【疏】若夫玄通之士,浩然大觀,二儀萬物,一指一馬;故能忘懷任物,大順群生。然同者見其同,異者見其異,至論眾妙之境,非異亦非同也。
【釋文】《中知》音智。《不慴》之涉反。
【三】【注】宜生於不宜者也。無美無惡,則無不宜。無不宜,故忘(二)其宜也。
【疏】耳目之宜,宜於聲色者也。且凡情分別,耽滯聲色,故有宜與不宜,可與不可。而王駘混同萬物,冥一死生,豈於根塵之間而懷美惡之見耶!
【四】【注】都忘宜,故無不任也。都任之而不得者,未之有也;無不得而不和者,亦未聞也。故放心於道德之閒,蕩然無不當,而曠(三)然無不適也。
【疏】既而混同萬物,不知耳目之宜,故能遊道德之鄉,放任乎至道之境者也。
【五】【注】體夫極數之妙心,故能無物而不同,無物而不同,則死生變化,無往而非我矣。故生為我時,死為我順;時為我聚,順為我散。聚散雖異,而我皆我之,則生故我耳,未始有得;死亦我也,未始有喪。夫死生之變,猶以為一,既睹其一,則蛻(四)然無係,玄同彼我,以死生為寤寐,以形骸為逆旅,去生如脫屣,斷足如遺土,吾未見足以纓茀其心也。
【疏】物視,猶視物也。王駘一於死生,均於彼我。生為我時,不見其得;死為我順,不見其喪;?視萬物,混而一之。故雖兀足,視之如遺土者也。
【釋文】《所喪》息浪反。下及注同。《說然》始銳反,又音悅。《脫屨》九具反。本亦作屣,所買反。◎盧文弨曰:今本書作屣。《斷足》丁管反。
【校】(一)附字依劉文典補正本補。(二)世德堂本作亡。下同。(三)世德堂本作擴。(四)世德堂本作說,趙諫議本作悅。
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一】,得其心以其心【二】。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三】?”
【一】【注】嫌王駘未能忘知而自存。
【疏】彼,王駘也。謂王駘修善修己,猶用心知。嫌其未能忘知而任獨者也。
【釋文】《為己》於偽反。
【二】【注】嫌未能遺心而自得。
【疏】嫌王駘不能忘懷任致,猶用心以得心也。夫得心者,無思無慮,忘知忘覺,死灰槁木,泊爾無情,措之於方寸之間,起之於視聽之表,同二儀之覆載,順三光以照燭,混塵穢而不撓其神,履窮塞而不忤其慮,不得為得,而得在於無得,斯得之矣。若以心知之術而得之者,非真得也。
【三】【注】夫得其常心,平往者也。嫌其不得平往而與物遇,故常使物就之。
【疏】最,聚也。若能虛忘平淡,得真常之心者,固當和光匿耀,不殊於俗。豈可獨異於物,使眾歸之者也!
【釋文】《最之》徂會反,徐采會反。下注同。司馬云:聚也。◎家世父曰:知者外發,心者內存;以其知得其心,循外以葆中也。心者,不息之真機,常心者,無妄之本體;以其心得其常心,即體以證道也。說文:最,犯而取也,猶言物莫能犯之。郭象斷句誤。◎慶藩案說文:,積也,從□(莫狄切。)取,取亦聲。徐鍇曰:古以聚物之聚為。世人多見最,少見,故書傳字皆作最。
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一】,唯止能止眾止【二】。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一)在冬夏青青【三】;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二)【四】,幸能正生,以正眾生【五】。夫保始之徵,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六】而況官(三)天地,府萬物【七】,直寓六骸【八】,象耳目【九】,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一0】!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一一】。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一二】!”
【一】【注】夫止水之致鑑者,非為止以求鑑也。故王駘之聚眾,眾自歸之,豈引物使從己耶(四)!
【疏】鑑,照也。夫止水所以留鑑者,為其澄清故也;王駘所以聚眾者,為其凝寂故也。止水本無情於鑑物,物自照之;王駘豈有意於招攜,而眾自來歸湊者也。
【釋文】《鑑》古暫反。《流水》崔本作沬水,云:沬或作流。◎慶藩案流水與止水相對為文。崔本作沬,非也。隸書流或作(涿)〔□〕(見魯相史晨饗孔廟後碑。)與沬形相似,故崔氏誤以為沬。淮南說山篇人莫鑑於沬雨,高注:沬雨,或作流潦。則沬為流字之訛益碻。
【二】【注】動而為之,則不能居眾物之止。
【疏】唯,獨也。唯止是水本凝湛,能止是留停鑑人,眾止是物來臨照。亦猶王駘忘懷虛寂,故能容止群生,由是功能,所以為眾歸聚也。
【三】【注】夫松柏特稟自然之鍾(五)氣,故能為眾木之傑耳,非能為而得之也。
【疏】凡厥草木,皆資厚地。至於稟質堅勁,隆冬不凋者,在松柏通年四序,常保青全,受氣自爾,非關指意。王駘聚眾,其義亦然也。
【四】【注】言特受自然之正氣者至希也,下首則唯有松柏,上首則唯有聖人,故凡不正者皆來求正耳。若物皆有青全,則無貴於松柏;人各自正,則無羨於大聖而趣之。
【疏】人稟三才,受命蒼昊,圓首方足,其類極多。至如挺氣正真,獨有虞舜。豈由役意,直置自然。王駘合道,其義亦爾。郭注曰下首唯有松柏上首唯有聖人者,但人頭在上,去上則死,木頭在下,去下則死,是以呼人為上首,呼木為下首。故上首食傍首,傍首食下首。下首,草木也,傍首,蟲獸也。
【五】【注】幸自能正耳,非為正以正之。
【疏】受氣上玄,能正生道也,非由用意,幸率自然,既能正己,復能正物。正己正物,自利利他,內外行圓,名為大聖。虞舜既爾,王駘亦然。而舜受讓人,故為標的也。
【六】【注】非能遺名而無不任。
【疏】徵,成也,信也。天子六軍,諸侯三軍,故九軍也。或有一人,稟氣勇武,保守善始之心,信成令終之節,內懷不懼之志,外顯勇猛之姿。既而直入九軍,以求名位,尚能伏心要譽,忘死忘生。何況王駘!體道之狀,列在下文也。
【釋文】《保始之徵》李云:徵,成也,終始可保成也。《九軍》崔(本)〔李〕(六)云:天子六軍,諸侯三軍,通為九軍也。簡文云:兵書以攻九天,收九地,故謂之九軍。《自要》一遙反。
【七】【注】冥然無不體也。
【疏】綱維二儀曰官天地,苞藏宇宙曰府萬物。夫勇士入軍,直要名位,猶能不顧身命,忘於生死。而況官府兩儀,混同萬物,視死如生,不亦宜乎!
【八】【注】所謂逆旅。
【疏】寓,寄也。六骸,謂身首四肢也。王駘體一身非實,達萬有皆真,故能混塵穢於俗中,寄精神於形內,直置暫遇而已,豈係之耶!
【釋文】《六骸》崔云:手足首身也。
【九】【注】人用耳目,亦用耳目,非須耳目。
【疏】象,似也。和光同塵,似用耳目,非須也。
【一0】【注】知與變化俱,則無往而不冥,此知之一者也。心與死生順,則無時而非生,此心之未嘗死也。
【疏】一知,智也。所知,境也。能知之智照所知之境,境智冥會,能(無)所〔無〕差,故知與不知,通而為一。雖復跡理物化,而心未嘗見死者也,豈容有全兀於其間哉!
【一一】【注】以不失會為擇耳,斯人無擇也,任其天行而時動者也。故假借之人,由此而最之耳。
【疏】彼王駘者,豈復簡擇良日而登昇玄道?蓋不然乎,直置虛淡忘懷而會之也。至人無心,止水留鑑,而世閒虛假之人,由是而從之也。
【釋文】《彼且》如字。徐子余反。下同。《假人》古雅反,借也。徐音遐,讀連上句,人字向下。◎慶藩案登假即登格也。假格古通用。詩奏格或作奏假,是其證。爾雅:格,陟,登,升也。既言登又曰格者,古人自有複語耳。楚辭離騷陟陞皇之赫戲兮,陟亦陞也。
【一二】【注】其恬漠故全也。
【疏】唯彼王駘,冥真合道,虛假之物自來歸之,彼且何曾以為己務!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也下有正字。俞樾以下在字乃正之誤。(二)闕誤引張君房本此句作堯舜獨也正,正下有在萬物之首五字。(三)唐寫本官作宮。(四)世德堂本無耶字。(五)趙諫議本鍾作種。(六)李字依世德堂本改。
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產同師於伯昏無人【一】。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二】。”其明日,又與合堂同席而坐。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三】?且子見執政而不違,子齊執政乎【四】?”
【一】【疏】姓申徒,名嘉,鄭之賢人,兀者也。姓公孫,名僑,字子產,鄭之賢大夫也。伯昏無人,師者之嘉號也。伯,長也。昏,闇也。德居物長,韜光若闇,洞忘物我,故曰伯昏無人。子產申徒,俱學玄道,雖復出處殊隔,而同師伯昏,故寄此三人以彰德充之義也。
【釋文】《申徒嘉》李云:申徒,氏;嘉,名。《無人》雜篇作瞀人。
【二】【注】羞與刖者並行。
【疏】子產執政當塗,榮華富貴;申徒稟形殘兀,無復容儀。子產雖學伯昏,未能忘遣,猶存寵辱,恥見形殘,故預相檢約,令其必不並己也。
【釋文】《刖者》音月,又五刮反。
【三】【注】質而問之,欲使必不並己。
【疏】子產存榮辱之意,申徒忘貴賤之心,前雖有言,都不采領,所以居則共堂,坐還同席。公孫見其如此,故質而問之。
【四】【注】常以執政自多,故直云子齊執政,便謂足以明其不遜(一)。
【疏】違,避也。夫出處異塗,貴賤殊致。我秉執朝政,便為貴大;汝乃卑賤形殘,應殊敬我。不能遜讓,翻欲齊己也。
【校】(一)趙諫議本遜下有也字。
申徒嘉曰:“先生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一】?子而說子之執政而後人者也【二】?聞之曰:‘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三】!”
【一】【注】此論德之處,非計位也。
【疏】先生,伯昏也,先生道門,深明眾妙,混同榮辱,齊一死生。定以執政自多,必如此耶?
【釋文】《之處》昌慮反。
【二】【注】笑其矜說在位,欲處物先。
【疏】汝猶悅愛榮華,矜誇政事,推人於後,欲處物先。意見如斯,何名學道?
【釋文】《而說》音悅。注同。
【三】【注】事明師而鄙吝之心猶未去,乃真過也。
【疏】鑑,鏡也。夫鏡明則塵垢不止,止則非明照也,亦猶久與賢人居則無過,若有過則非賢哲。今子之所取,可重可大者,先生之道也。而先生之道,退己虛忘,子乃自矜,深乖妙旨,而出言如是,豈非過乎!
子產曰:“子既若是矣【一】,猶與堯爭善,計子之德不(一)足以自反邪【二】?”
【一】【注】若是形殘。
【二】【注】言不自顧省,而欲輕蔑在位,與有德者並。計子之德,故不足以補形殘之過。
【疏】反,猶復也。言申徒形殘如是而不自知,乃欲將我並驅,可謂與堯爭善。子雖有德,何足在言!以德補殘,猶未平復也。
【釋文】《爭善》如字。
【校】(一)闕誤引文成李張諸本不作□。
申徒嘉曰:“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一】,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二】。知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三】。遊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四】。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一)矣【五】,我怫然而怒【六】;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七】。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二)【八】?吾與夫子遊十九年矣(三),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九】。今子與我遊於形骸之內,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不亦過乎【一0】!”
【一】【注】多自陳其過狀,以己為不當亡者眾也。
【二】【注】默然知過,自以為應死者少也。
【疏】夫自顯其狀,推罪於他,謂己無愆,不合當亡,如此之人,世間甚多。不顯過狀,將罪歸己,謂己之過,不合存生,如此之人,世間寡少。鄭子產奢侈矜伐,於義亦然者也。
【三】【疏】若,順也。夫素質形殘,稟之天命,雖有知計,無如之何,唯當安而順之,則所造皆適。自非盛德,其孰能然!
【釋文】《知不可》如字,又音智。
【四】【注】羿,古之善射者。弓矢所及為彀中。夫利害相攻,則天下皆羿也。自不遺身忘知與物同波者,皆遊於羿之彀中耳。雖張毅之出,單豹之處,猶未免於中地,則中與不中,唯在命耳。而區區者各有所遇,而不知(四)命之自爾。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夫我之生也,非我之所生也,則一生之內,百年之中,其坐起行止,動靜趣舍,情性知能,凡所有者,凡所無者,凡所為者,凡所遇者,皆非我也,理自爾耳。而橫生休戚乎其中,斯又逆自然而失者也(五)。
【疏】羿,堯時善射者也。其矢所及,謂之彀中。言羿善射,矢不虛發,彀中之地,必被殘傷,無問鳥獸,罕獲免者。偶然得免,乃關天命,免與不免,非由工拙,自不遺形忘智,皆遊於羿之彀中。是知申徒兀足,忽遭羿之一箭;子產形全,中地偶然獲免;既非人事,故不足自多矣。
【釋文】《羿》音詣,徐胡係反。善射人,唐夏有之。一云:有窮之君篡夏者也。《彀》音遘,張弓也。◎家世父曰:玉篇:彀,張弓弩。漢書周亞夫傳,彀弓弩待滿。遊於羿之彀中,觸處皆危機也。而恢恢乎有中地,以自處不中,則上弦下弣,中承箭筈,反有激而傷者矣。均之遊也,中與不中,偶值之數也,不可柰何而安之則命也。言亡足之非其罪。《中》如字。《央》於良反,舊於倉反。郭云:弓矢所及為彀中。《中地》丁仲反。下不中、注中地、中與不中同。《單豹》音善。
【五】【注】皆不知命而有斯笑矣(六)。
【六】【注】見其不知命而怒,斯又不知命也。
【疏】怫然,暴戾之心也。人不知天命,妄計虧全,況己形好,嗤彼殘兀。如此之人,其流甚眾。忿其無知,怫然暴怒,嗔忿他人,斯又未知命也。
【釋文】《怫然》扶弗反。
【七】【注】見至人之知命遺形,故廢向者之怒而復常。
【疏】往伯昏之所,稟不言之教,則廢向者之怒而復於常性也。
【八】【注】不知先生洗我以善道故耶?我為能自反耶?斯自忘形而遺累矣(七)。
【疏】既適師門,入於虛室,廢棄忿怒,反覆尋常。不知師以善水洗滌我心?為是我之性情〔能〕(八)自反覆?進退尋責,莫測所由。斯又忘於學心,遺其係累。
【九】【注】忘形故也。
【疏】我與伯昏遊於道德,故能窮陰陽之妙要,極至理之精微。既其遺智忘形,豈覺我之殘兀!
【釋文】《知吾介》本又作兀,兩通(九)。
【一0】【注】形骸外矣,其德內也。今子與我德遊耳,非與我形交也,而索我外好,豈不過哉!
【疏】郭注云:形骸外矣,其德內也。今子與我德遊耳,非與我形交也,而索我外(交)〔好〕(一0),豈不過哉!此注意更不勞別釋也。
【釋文】《子索》色百反。注同。
【校】(一)世德堂本作眾。(二)闕誤引張君房本邪下有吾之自寤邪五字。(三)世德堂本無矣字。(四)趙諫議本知下有我字。(五)趙本無也字。(六)世德堂本無矣字。(七)世德堂本遺作遣,無矣字。(八)能字依注文補。(九)今本書作兀。(一0)好字依注文改。
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一】!”
【一】【注】已悟則厭其多言也。
【疏】蹴然,驚慚貌也。子產未能忘懷遣欲,多在物先。既被譏嫌,方懷驚悚,改矜誇之貌,更醜惡之容,悟知已至,不用稱說者也。
【釋文】《蹴》子六反。《乃稱》如字,舉也。又尺證反。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一】。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二】!”
【一】【注】踵,頻也。
【疏】叔山,字也。踵,頻也。殘兀之人,居於魯國,雖遭刖足,猶有學心,所以接踵頻來,尋師訪道,既無足趾,因以為其名也。
【釋文】《叔山無趾》音止。李云,叔山,(氏)〔字〕(一),無足趾。◎盧文弨曰:字疑氏。《踵》朱勇反。向郭云:頻也。崔云:無趾,故踵行。《見》賢遍反。
【二】【疏】子之修身,不能謹慎,犯於憲(綱)〔網〕,前已遭官,患難艱辛,形殘若此。今來請益,何所逮耶!
【釋文】《子不謹前》絕句。一讀以謹字絕句。
【校】(一)字字依世德堂本及盧校改。
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一】。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二】,吾是以務全之也【三】。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四】,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五】!”
【一】【注】人之生也,理自生矣,直莫之為而任其自生,斯重其身而知務者也。若乃忘其自生,謹而矜之,斯輕用其身而不知務也,故五藏相攻於內而手足殘傷於外也。
【二】【注】刖一足未足以虧其德,明夫形骸者逆旅也。
【三】【注】去其矜謹,任其自生,斯務全也。
【疏】無趾交遊恭謹,重德輕身,唯欲務借聲名,不知務全生道,所以觸犯憲章,遭斯殘兀。形雖虧損,其德猶存,是故頻煩追討,務全道德。以德比形,故言尊足者存。存者,在也。
【釋文】《去其》羌呂反。
【四】【注】天不為覆,故能常覆;地不為載,故能常載。使天地而為覆載,則有時而息矣;使舟能沈而為人浮,則有時而沒矣。故物為焉則未足以終其生也。
【釋文】《不為》於偽反。下不為、而為皆同。
【五】【注】責其不謹,不及天地也。
【疏】夫天地亭毒,覆載無偏,而聖人德合二儀,固當弘普不棄,寧知夫子尚不捨形殘?善救之心,豈其如是也?
孔子曰:“丘則陋矣【一】。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
【一】【疏】仲尼所陳,不過聖跡;無趾請學,務其全生。答淺問深,足成鄙陋也。
無趾出【一】。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二】!”
【一】【注】聞所聞而出,全其無為也。
【疏】夫子,無趾也。胡,何也。仲尼自覺鄙陋,情實多慚,故屈無趾,令其入室,語說所聞方內之道。既而(蓬)〔蘧〕廬久處,芻狗再陳,無趾惡聞,故默然而出也。
【二】【注】全德者生便忘生。
【疏】勉,勖勵也。夫無趾殘兀,尚實全生,補其虧殘,悔其前行。況賢人君子,形德兩全,生便忘生,德充於內者也。門人之類,宜勖之焉。
【釋文】《前行》下孟反。
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其(一)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一】?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二】?”
【一】【注】怪其方復學於老聃。
【疏】賓賓,恭勤貌也。夫玄德之人,窮理極妙,忘言絕學,率性生知。而仲尼執滯文字,專行聖跡,賓賓勤敬,問禮老君。以汝格量,故知其未如至人也,學子何為者也?
【釋文】《語老》魚據反。《賓賓》司馬云:恭貌。張云:猶賢賢也。崔云:有所親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