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影响一个时代的大众文化热潮

作者:谢轶群




  《霍元甲》 第一部引进大陆的港剧
  
  在改革开放之初,《霍元甲》能成为第一部引进内地的香港剧集,首先在于其内容和主题。抵抗外侮,惩恶扬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大陆能够接受和欢迎的。而更早播出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之所以能被引进,首先在于它是一部科幻片,不涉及意识形态差异;另外,该片是索罗制片公司1967年制作的一部老片,价格最便宜。
  在大陆播出时,《大侠霍元甲》的本来片名被剪去前面二字,这是因为“大侠”带有“封建文化”色彩,怕观众收看后产生对所谓“大侠”的崇拜,会冲击体制文化多年来树立起来的各类“英雄模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种拘谨和警惕在后来迅速冰释,《黄河大侠》、《白眉大侠》、《侠客行》、《侠女十三妹》等层出不穷。
  不需要“大侠”二字的引导和刺激,第一次看到港剧的大陆观众像着了魔,万人空巷,万人争睹,万众评说……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场面和事件,再提“霍元甲”这三个字,在今天能从记忆里迅速唤起。
  只要是《霍元甲》播出时间,城市的街道上一片宁静冷清。当天下午各单位的人就在兴奋议论,像要过节一样等待《霍元甲》的播出;而谁要在这个时间安排人员加班,立即要激起公愤:“什么?今晚有《霍元甲》呢!”
  《霍元甲》热潮还延伸进了一些人的现实生活。有人把自己的女儿取了和片中女主角赵倩男一样的名字!1984年前后出生的女孩,各地都有就叫“倩男”的。
  
  《上海滩》 制造了万人空巷的大众文化热潮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分不清有未有。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湾,转千滩,应未平复此中争斗……”
  一首爱恨交织、荡气回肠的歌曲,一段缠绵悱恻、别开生面的故事,一群血肉饱满、性格鲜明的人物,一个血雨腥风、云涌烟扬的时代。1984年开始在大陆播出的香港剧集《上海滩》,是又一次震撼九州、席卷全国的大众文化热潮。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上海滩》在社会上的影响是何其巨大,无人不为它着迷。如果头天晚上播出的是《上海滩》,那么第二天在任何地方、任何人等见面就必定兴奋地讨论、交流观后感。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是该剧。
  “……它的播出甚至引起了《参考消息》这样的国家级大报的关注。据说在真正的上海滩,这部如假包换的作品更是引来无数的知音,男生纷纷作许文强状,围起了白丝巾;女生统统向冯程程看齐,梳起了两条小辫儿;哥儿们见面互道‘文哥’、‘力哥’。这还不算,一个80年代在文学青年当中享有一定盛名的先锋小说作家,过年回家探亲,已届退休年龄的老父亲居然问他‘能否写出像《上海滩》这样的小说来’。”曾子航在其《<上海滩>:永恒的魅力宣言》一文中如是写道。
  被称为“香港象征”的周润发,就是以这部剧集成名。他一袭风衣,和女主角赵雅芝撑着雨伞,在纷纷雨雪中并肩散步、谈笑,是一代电视观众心中的永恒爱情画面。
  
  金庸小说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是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诗词作品流传广泛的描述。比柳永晚900年的金庸,与之相比毫不逊色:“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
  金庸的小说最早什么时候进入大陆?很难作出准确的回答。在一份《25年流行全记录》的网文中,说1991年金庸正式登陆——这显然不准确。1985年《射雕英雄传》播出之后,坊间就有该书流传;就我当年所见,既有通行的32开本,也有杂志般的16开本。
  大陆最早读到金庸作品的人,很可能是高层的大人物们。1981年,阔别家乡已二十八年的金庸回大陆访问,这年7月18日,他得到邓小平的接见。在会谈中,邓小平说:“你的小说我读过,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
  邓小平还有一番话,大意是金庸的小说总是描写英雄怎样战胜困难,这很给在逆境中的他以力量。这就说明,“文革”中金庸的书其实就已进入大陆,不过传阅范围极其有限。
  随着《射雕英雄传》的热播,金庸小说立即在大陆风行开来。多少根本没有阅读习惯、也没有多少阅读能力的“社会青年”,捧着金庸小说读得如饥似渴;而在课堂上偷看、或躲着家长在被窝里打着手电通宵阅读的学生,就更是不在少数。
  尽管在1990年代以前,金庸从未授权大陆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他的小说,但在那版权意识远不浓厚、版权法规远不健全的时候,已经初尝市场甜头的大陆出版界推出了不少金庸作品。
  金庸在主流的有意淡漠之中大规模流行着。因为大陆大众文化运作远不成熟,这种流行是自发、无炒作、无引导的,又因为信息的不发达,金庸迷们对金庸到底有哪些作品都不清楚。“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的主要作品书名的头一个字可编成这样一副对联,在今天是不少读者的常识,但在当时有几人能知?除了《射雕英雄传》,远在香港的金庸还写了些什么小说?至于他本名查良镛,就更少人知道了。
  这就引发了中国书市上的第一个盗版、作伪风潮。大批并非金庸作品的伪书印着“金庸著”堂而皇之摆上了各地的书店,特别是租书摊,很多人平生第一次读到的盗版书和伪书就是金庸的作品。二十年后,当余秋雨为盗版横行而大光其火、媒体频频报道之时,没有人提起金庸当初遭受的盗版和侵权更加不堪。
  昔日不登大雅之堂的武侠小说,俨然成了经典巨著;其作者金庸,受到官方、学界、媒体和全社会的崇高礼遇。自1980年代初期在大陆就掀起了金庸热。一直热到了21世纪,不但能横亘二十多年的时间,而且迅速登堂入殿,完成了高雅化、经典化的过程。不得不说,这是大众文化中真正的奇迹。
  
  琼瑶言情小说 一代人的爱情教科书
  
  80年代,琼瑶言情小说席卷大陆,历时之久、影响之大,是大众文化中罕见的现象之一。琼瑶影视剧的繁多、著名、久远,不逊色于金庸。迄今为止。已产生五六十部琼瑶影视剧,流行过的琼瑶影视歌曲达到100余首。几代明星,从琼瑶剧里走出,深植于观众心底。
  但是,和金庸不同,琼瑶虽然有那么多人喜爱,却好像没有赢得多少真正的敬仰。金庸已成“文化大师”,而琼瑶,一直停留在“写言情小说”的低微文化身份。
  在台湾,她早被文化界、教育界称为“精神毒瘤”、“琼瑶公害”,在大陆,她露头第一天起就几乎被作为洪水猛兽批评、抨击。尽管她在中学校园里有那么多读者,但琼瑶小说的流传一直处在地下状态,学生嗜好琼瑶如被知晓,会被因“思想不健康、堕落”而被师长痛心疾首地严责。到1980年代末,随着她的小说大面积流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