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马英九从蒋经国英文秘书做起

作者:李 立




  
  1981年宋楚瑜担任台湾“新闻局长”之后,蒋经国英文秘书一职一时无人接替,只好由宋兼着。可实际上,他很少有时间来履行这一职务,大部分工作落到了担任“秘书室主任”的周应龙身上。而周应龙只是“兼职”,又要高升,给蒋经国找一个新的英文秘书,便成了迫切任务。
  蒋经国心目中早已经有了人选,只是不清楚马英九是否愿意。所以周应龙便找到自己的岳父梁孝煌,请他出山去做马鹤凌的工作。此时的马鹤凌在国民党台北市党部担任职务,和梁孝煌的交情不错。马鹤凌又一心想让儿子从政,自然是满心欢喜。
  蒋经国几年前就已经认定马英九是个人才,又从他的履历中看到他一贯是优秀学生,同时是蒋经国人才库重点培养的对象。所以,给予马英九的职务并不仅仅只是英文秘书,而是英文秘书兼“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
  
  “没有缺陷的年轻人”
  
  别看马英九现在身材匀称,体重适当,当年可是个大胖子。马英九的个子很高大,刚从美国回来时,不知是不是在美国吃牛排的缘故,身高体胖,当时的体重竟然高达90多公斤。台前“外交部长”钱复曾要求马英九去减肥,因为他当翻译坐小板凳的时候,因体型过大,一不小心就挤着了蒋经国与外宾之间的茶几。比如他第一天去“总统府”上班,恰好蒋经国会见境外友人。蒋经国和境外友人并排而坐,中间隔着一只茶几。按照惯例,马英九的位置在那只茶几的后面,他所充当的是翻译的角色。
  这件事可苦了马英九,以前的英文秘书,包括宋楚瑜在内,个子都不大,也不重,坐在那里没有任何问题。现在马英九坐在那里,差不多将整个空间塞满了,连动一下都没有可能,尤其是那张矮椅子,看上去有点弱不禁风,马英九始终担心,自己如果动作大了点,弄不好便将椅子坐断了。真的那样,可是闹出“幽默笑话”来了。所以,他坐在那里不仅不敢动,而且,还不敢完全将自己身体的重量压在那张椅子上。
  想一想自己今后将无数次在这里工作,马英九有些害怕了。可初来乍到,他又不敢将这一问题提出来,即使想提,也不知该找谁提。
  没料到蒋经国异常细心,他已经看出了这一点。会见结束,送走境外朋友,蒋经国特意走进来,对正在做收尾工作的马英九说:“怎么样,第一次工作紧张吗?”
  马英九摇了摇头,说他并不紧张。蒋经国却和他开玩笑,说你不紧张,我倒是紧张,我担心你把椅子坐断了。
  后来蒋经国特别交代秘书室给马英九换一把椅子,并让他们给马英九多留一点活动空间。
  马英九给蒋经国当翻译,也曾闹出过“幽默错误”,那是因为蒋经国的浙江口音所致。
  有一次,蒋经国接见一名境外友人,此人非常熟悉苏联事务,而蒋经国又曾在苏联多年,苏联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对苏联的熟悉程度,不是一般人可比。现在遇到一个熟悉苏联事务的外宾,自然会谈起苏联。蒋经国谈到了苏联加盟共和国阿塞拜疆的首府巴库,他发出这个音的时候,用的是浙江口音的中国话,而马英九对苏联几乎没什么了解。他想当然地以为,既然是首府,自然是什么“宫”之类,比如克里姆林宫、白金汉宫,而浙江话所说的“巴”,又和“白”极其相近,所以,马英九便翻译成“白宫”。
  蒋经国不清楚马英九是怎样翻译的,但那个客人知道阿塞拜疆的首府不是“白宫”,却又不明白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会翻译成“白宫”,所以有些发愣。
  马英九虽然感到外宾的神色有些不对,却也没有深究。直到这个词出现好多次,而他每次都以“白宫”翻译时,都发现外宾的神色有异,才意识到自己翻译错了。
  那种情形是非常窘迫的,一般人或许会想办法蒙混过关,比如再遇到要翻译“巴库”的时候,干脆仅以首府代替,含混过去了事。可马英九非常认真,知道自己工作出错之后,内心极其不安。他找了个机会,将此事向蒋经国核实了一遍,并且告诉他,自己有可能翻译错了。蒋经国很耐心地对他解释了一番,才让他明白过来。
  这件事,如果换一个人,很可能成为一大败绩,最终影响到整个政治生涯。但蒋经国自然很快知道马英九犯了一个大错,同时他对马英九知错立即改正的勇气,极为欣赏。结果坏事变成了好事,使得马英九在蒋经国面前赚足了印象分。后来蒋经国夸他,是“没有缺陷的年轻人”。
  
  马英九和蒋经国
  是纯粹工作关系
  
  从留学归来,到蒋经国逝世,马英九在蒋经国身边工作了将近七年时间。
  马英九不是那种在政治上广结善缘的人。就算他有那么多机会可以讨好蒋经国,以求蒋经国在政治上提拔他。可实际上他并没有在这上面花很多的情感工夫,只是一心一意将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务必事事精到。马英九和蒋经国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工作关系。
  
  在这方面,马英九不知是受到高人指点,还是性格使然。正如台湾媒体评价他的,他就是那种“不粘锅”性格。所谓“不粘锅”,指的便是他在政治上不拉派不结帮,我行我素。只要是对的,无论是谁,他都支持;只要是不符合他的观点的,他也会提出意见;如果对方是明显错误或者是在使阴谋,他知道之后,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提出批评。平常在蒋经国身边工作,除了勤奋,就是认真。凡是分内的事,他一丝不苟,不该他知道的事,他也从不打听从不过问,更不会替人说情等。
  有时候,蒋经国会问他:“英九,有什么事吗?”他便知道,这是蒋经国想听一听他的想法的时候,也可以说是蒋经国的一种工作方法。像蒋经国这种人,高高在上,听到下层意见不那么容易,许多事都是从身边人那里了解的。正因为如此,便有一些谄媚之辈趁此机会打击他人抬高自己。蒋经国身边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少,他听到类似的话,也一定很多。有些他听进去了,结果在处理某些事情的时候,导致了错误,事后即使意识到,想改也已经晚了。有些事,他想调查取证,可下面的人都有各种关系,调查也不容易。因此,对于身边人,他不能不有一种特别的警惕,却又不能离开这些人。尤其是他晚年的时候,只能坐在轮椅上理政,就更加少不了这些身边人了。
  据蒋经国的儿子蒋孝勇回忆说,到了晚年,蒋经国已经没有几个信任的人,因为那些人对他所说的话,大多带有强烈的个人目的,许多话是不能信的。马英九是难得的一个大好人,一个肯对他说真话的人。虽然马英九没有想方设法让蒋经国对自己产生一种亲子般的感情,蒋经国却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
  蒋经国评价马英九说:这是一个“没有缺陷的年轻人”——人是不可能没有缺陷的,但对蒋经国这样一个浸淫官场大半生,处于权力高峰几十年,又处于人生终点的垂暮老人来说,他所指的缺陷,应该说是大缺陷,而不是小缺点。
  日后,马英九的支持者拿这句话说事,以此告诉人们蒋经国对他的评价之高。而马英九的反对者同样以此说事,要让人们相信,他的没有缺陷正是他最大的缺陷。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大概更希望选择一个像马英九这样看上去没有缺陷的官员,而不愿选一个像陈水扁那样全身都是缺陷的官员吧。
  
  超速升迁
  
  1984年,蒋经国对班子进行了一次大调整。这次调整的一个大基调,谁都看得出来,那就是本土化和年轻化。但另一方面,这次调整,对于整个台湾的未来,可以说举足轻重,关系深远。
  正是这次调整,推出了台湾两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李登辉和马英九——李登辉成了接班人,担任了“副总统”;马英九平步青云,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
  马英九被提拔为国民党副秘书长,当时党内的阻力非常之大。
  在国民党内,最高职权当然是党主席,其次则是中常委,再后是中央党部秘书长。因为秘书长本身就是中常委,通常不太可能负责与秘书长相关的事务,副秘书长自然就实际行使秘书长职责,这就使得副秘书长实际成了中常委下面的第一人。这一职务使得马英九一下子在国民党内超越了很多人。而以台湾党政比较,党主席和“政府总统”是同一人,这一人之下,党的第二重要人物,便是中央党部秘书长,“政府”的第二实权人物是“行政院长”。这两个职位,在理论上是平级的。中央党部副秘书长一职,则相当于“政府”的“行政院副院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