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新移民家庭的两代文化冲突

作者:宁 宇




  一
  
  我住的公寓楼上,有一位单亲妈妈,名叫沙莉。她随她父母先到美国,后到温哥华。结婚后育一子,不久就离异。按加拿大国家法律,孩子跟母亲生活。年纪轻轻的女性,又要谋生又要带孩子,辛苦可想而知。
  做妈妈的,总想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她选择了离住家较远的一处有口皆碑的幼稚园。清晨早餐后,就驾车驶向东北角葛劳士山脚下放下孩子,然后掉头奔向几十公里外的狮门大桥,到市中心上班。傍晚五时返家烧饭,再驱车把孩子接回。
  儿子告诉妈妈,进幼稚园的第一课,老师讲的是做人的权利。老师告诉孩子:加拿大法律保护你们。你们在家里受到打骂,可以立即打电话给学校老师,或者拨打911报警。警察会帮助你们,避免受到威胁和迫害。
  这类外国故事,我在国内就听到很多。影片《刮痧》不就是讲一位移民美国的老爷爷,用中国刮痧土法给孙子治病,被邻居告上法庭的故事吗?你到人家土地上,就得按人家的规矩办事。行就行,不行也得行!至于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亲人之情,先放在一边。
  沙莉送儿子上学,细心地把他安排在小车后座特置的座位上,用两条背带固定,以免急刹车或急转弯时甩出受伤。吃饭时,将儿子请到座位上,让他动手夹菜,并询问在幼稚园一天活动情况……然后儿子玩电脑,自己去洗碗。我很欣赏国外大人对孩子的尊重,小时给予关怀和温暖,尊重他们正当的意愿。大人和孩子是朋友,父辈与儿女讲平等。但孩子如何理解这种平等,并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亲人,这就要看教育是否有偏差了。
  有一次,沙莉因一件小事,与儿子争执起来。妈妈反复解释,儿子不断反驳,最后,竟然毫不客气地对妈妈跺脚大叫:“难道你连这个简单道理都不懂吗?……”犹如晴天霹雳,把莎莉震昏了。妈妈瞪大眼睛瞧着孩子,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扭身冲进卫生间,用毛巾捂住脸,低声抽泣……
  中国孩子如同白纸,在国外老师第一课启蒙下,开始抹上西洋色彩。涂抹得好,是一幅很有个性很有特色的优秀作品。涂抹得不好,就如同嬉皮士举起彩色喷罐,喷出一片污七八糟的画面,看了叫人摇头。
  中秋节,一批新老移民聚集一起过节,并邀请我参加。大家吃月饼,忆故乡,互诉情怀。人在他乡格外亲,相互之间无话不谈。一位中年人涨红了脸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别人询问何事,他朗朗大声说:“我只是打开了儿子的电脑,用了用。儿子放学回来后,见电脑被动过了,盯牢我,要我向他赔礼道歉。”
  有人问:“后来呢?”
  他甩甩手说:“我不理他,他就紧紧缠住我。跟在我屁股后面,不停地要我向他说一声‘对不起’!”
  “你道歉没有?”
  “他读书,我花钱。电脑是我给他买的,我向他赔什么礼道什么歉!”
  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各讲各的看法。结果怎样,不得而知。亲爱的读者,我想你们也会从中西文化不同角度去思考,对这个差异,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
  
  从深圳来的张女士,告诉我另外一个故事。
  有一家三口,移民来到温哥华。16岁的女儿刚进入九年级,就和班上一位15岁的印度裔男孩谈恋爱了。放学后常常深更半夜回家,这引起了做父母的警觉和忧虑。
  在北美,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恋爱很普遍,并且很容易有性行为,因此,学校公开派发避孕套。温哥华某家报纸报道“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商人很会动脑筋,立即在避孕套盒上印上这样的字句:“情欲高涨时,请不要走火!”借纽约世贸大厦挨炸,来影射不妥当的性交怀孕以推销产品。张家父母非常害怕女儿坠入情网出事,何况对方又不是华人。
  一天,母亲找女儿谈话。女儿认为已到16岁年纪,在国外,可以独立安排个人生活了,父母无权干涉她的私事。母亲反复耐心地提醒,一个16岁,一个才15岁,年纪还轻,应该集中精力学习。在国外生存,竞争很激烈,没有高学历和优秀的成绩,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女儿不听,头一扭表示:爱情第一,情人第一!为了他,可以不要这家,不要父母亲!母亲气不过,举起右手向女儿脸上抽过去,骂道:“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
  “我走!我再也不回来了!”女儿一摔门,奔了出去。
  这一走就是三个月。父母到处寻找,不见女儿踪影。报警嘛,如何向警察局说出孩子出走的原因。因为加拿大法律,小孩长到16岁,可以独立决定个人的生活。于是母亲在先生上班后,到闹市中心区,沿着一条条马路寻找,期待着找到孩子。9月底快到了,中秋节将临了,母亲想像着在哪条马路上碰到女儿,请她回家吃一顿团圆饭,或者送上几盒月饼,表示做父母的亲情。唉!骨肉之躯,血浓于水,血脉相传,根系不断……过去的一切,就算过去了。妈妈不再计较,妈妈向你道歉!只要你承认你还是我们的孩子!
  终于有一天,母亲在闹市中心罗伯特街一个十字路口,发现了女儿和一个男孩在一起。他们挽手同行,一边咬着蛋筒冰淇淋,一边亲热地说着什么。母亲大为惊喜,立即挥动手臂跑过去,放开喉咙大声呼叫女儿名字。不料女儿抬头一看,大惊失色,转身就跑,母亲紧追不舍,喊声不断。一会儿,警笛由远而近响起,一辆警车驶到母亲前面戛然停下,下来两个警察,一把将母亲双臂抓住。母亲心急如焚高声叫道:“她是我的女儿呀!她是我的女儿呀!……”
  警察不管母亲的申诉,只告诉她,刚才那男孩打电话报警,说你曾用暴力对待孩子,孩子才离家出走。现在,你又要追打她。
  母亲声嘶力竭地高呼:“冤枉呀!冤枉呀!”泪水滚滚落下。
  警察又告诉她,加拿大法律保护人权的。你有理由,请到法院申诉,或请你的律师辩护。
  就这样,母亲进了警察局。等待她的,是法院当庭起诉和女儿的作证。
  
  三
  
  写到北美的人权,我穿插一个题外话。这是夫人给我讲的一件曾经轰动美国纽约的事件。
  上个世纪,一位上海籍香港富孀来到纽约。她有钱,想在纽约选一个高级社区购一幢豪华别墅。她的要求是,环境安静美丽,居住人口不复杂,孩子受教育环境好。经纪人向她推荐了很多社区环境优美的房产,她最终选取了一幢与喧闹隔绝、漂亮宽敞的别墅。经过签约,这幢房产定下来了。
  别墅的左邻右舍,听说来了一家华人,在世世代代只有白人居住的贵族社区,与他们比邻相处,心态一下子失去平衡。号称最讲究人权的美国白领阶层,寻找各种经纪人和律师,千方百计抵制这桩房产买卖。
  富孀恼火了:你们不是讲人权吗!难道只有高贵的白人可以住在这里,其他有色人种就不能居住吗?好!我就尊重你们的人权,来一个符合美国宪法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于是她在纽约几家报纸大登广告,声称该白人社区有一幢高级大屋,免费欢迎家境贫寒的穷人居住。这一下子轰动了纽约城区,没有住处的单身黑人,墨西哥人等,纷纷涌向那一幢漂亮的别墅,占据大小房间分而治之。于是,这幢小楼成了小小联合国,热闹非凡。这间唱黑人歌曲,那间跳土风舞,鼓声喇叭声通宵达旦不断,打破世世代代的宁静。那些千万富翁亿万富翁白人居民呆不住了,只好纷纷迁移,搬到别处。他们是哑巴吃黄连,自知理亏!
  这位富孀的做法,可谓高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话拉回来。美国人加拿大人,强调人的自我、人的个性、人的独立。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一个孩子到了16岁,不外出独立生活,则被认为没有出息。孩子工作了,与家庭关系渐渐疏远,随后成家立业,有了个人的生活天地。北美的社会竞争,是很激烈很残酷的。他们要全力以赴,最亲密的人际关系莫非丈夫妻子和孩子。而老人,退休了,有退休金养老金,这是他们在拼搏创造财富时,购买保险上缴利税积累的反馈。他们可以住进福利院养老院,由社会照顾。孩子在休息日节假日,打个电话问个好。电脑联网后,可以发个短信致意。家族亲情关系,就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