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日本股市崩盘的1990~1992

作者:[德]彼得·马丁 布鲁诺·霍尔纳格 著 王音浩 译




  景气一浪高过一浪
  
  1987年10月纽约股价暴跌以后,日本股价快速上涨,显示出日本的强大实力。日本股票价格的不断上涨不单单是提高了公司及其领导的威望,而且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投资股票。似乎再没有比通过股票来赚钱更容易的了。使用贷款进行投机也能获得很大的收益,因为行市上涨所获得的收益明显高于利息费用。这也诱使日本公司用公司资金和公司贷款去进行投机,这样就有更多的资金涌入股市,股价也因此被进一步抬高。同时,公司在投机上获得的成功也增加了公司利润。利润的增加会使人们买进更多的股票:景气一浪高过一浪。
  整个国家都参与了股市投机,公司、经理、雇员和家庭主妇们。增加个人的财富似乎很简单,也很吸引人:在股票交易所里发出一个购买指令,财富就会增加。这并不是梦想,而是美妙的现实。
  1987年至1990年,日本人的财富上涨了三倍。之所以会出现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是因为日本国民并不是主要把钱用在消费上,而是投到了房地产、股票等资产市场上。1983年,日经股价指数年平均为8800日元,1986年升至16400日元,升幅近一倍。从1986年1月开始,日本股市进入疯狂状态。1987年1月份,日经股价指数突破20000日元。1987年3月,日本股票市场的市价总额已经达到2688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36%,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之后,西方各主要国家纷纷提高利率进行应对。日本却在国内资金极为富裕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超低利率水平,使其股票价格总额在两个月后达到全世界股票价格总额的42%,日经平均股价最高已经接近40000日元大关。此时,日本股票总市场已经占到GNP的1.6倍,占全球股市市价总额的42%。如果从1985年算起,到1989年为止,日本股票价格在四年时间内平均增长率高达49%,而同期实际GDP增长率只有4%。光是日本NTT公司的股票牌价就高于安联保险公司、巴斯夫集团、宝马、戴姆勒、德意志银行、蒂森钢铁集团的牌价总和。随着股市的上升,日本主要城市土地价格也开始猛涨。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市区地带各类用地平均指数1986年为40,1990年达到110,四年间上涨了近3倍。1987年,地价上涨达到了高潮,全国各类用途土地平均价格上涨了22%,东京住宅用地上升66%,商业用地为61%,均为历史最高,住宅用地首次超过商业用地。这一年,日本政府实施了一项《完善综合休养地区法》,提出将国土的20%变成国民休养地,通过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鼓励完善生活休闲设施,以达到扩大国内需求的目的。这一政策推动土地价格进一步上升。在“土地神话”和大量过剩资金的推动下,日本土地价格从1985年的4.2万亿美元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10万亿美元,上涨了两倍多。
  
  太阳变得昏暗起来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契机是1989年5月。日本资产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使日本政府逐渐感受到了压力。1989年5月,日本银行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将维持了两年多的2.5%的“超低利率”提高至3.25%。1989年底,主张不惜一切代价抑制泡沫的强硬派代表三重野康出任日本央行行长,上任伊始,他就将中央银行贴现率由3.25%提高到4.25%,结束了日本的超低利率时代。
  1989年12月29日,股价在达到历史最高点38916点后就急剧下滑,大部分投资者都损失惨重,可是大多数投机者都不想承认这一点。
  1990年,日元、债券、股票同时贬值,泡沫开始破灭,败象毕显。股价和地价的下降导致信贷担保物的贬值,金融机构为避免债权损失而迫切要求债务人尽快偿还借款或追加担保,这就迫使有关企业转让自己保持的股票和不动产,结果大大助长了出让股票和土地的风潮,导致股价和地价的进一步下跌。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但是,这时大多数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为经济的挫折很快就会得到克服。另外,房地产价格持续暴跌,致使许多房地产商和建筑公司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彻底失败,根本无力偿还银行的贷款而不得不宣布破产。房地产公司以及个人在向银行贷款时虽然都有房地产、股票等资产做担保抵押,但随着土地和股票价格的不断下跌,担保的价值日益下降,致使日本金融机构不良债权不断增长,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不良债权的大量增加导致金融机构的财务体制十分脆弱,抗风险能力下降。部分金融机构甚至还出现了资金周转失灵等问题,致使日本十大银行中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以及北海道拓殖银行相继倒闭。中小金融机构的破产更是接连不断,日本金融体系发生剧烈动荡,险些引发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日本银行的各项机能均遭到重创。
  从1990年起开始的日本股票的价格下跌,是在1985至1990年期间日本政府为了减少日元升值带来的经济压力、同时缓解日元升值预期而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导致的结果。
  为抑制经济过热特别是股市泡沫,日本央行自1989至1990年又一连五次大幅提升利率,日本股市因此从38000点以上一路下跌至14000点以下。从此以后,尽管日元进一步大幅升值,但日本的利率政策不再以遏制日元升值和预防通货膨胀为重点,而是以刺激国内经济为重点。遗憾的是,即使接近并达到零利率水平,日本经济不仅仍不见起色,反而走入零增长时代。股市上投资者的信心被严重损害,即使为股市注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也起不到任何积极的效果。日本民众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亚洲四小龙因缺少资金去购买外国商品而陷入的危机也波及到日本。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解雇雇员是不可避免的。失业率和自杀率达到了最高记录。尽管已经进行了破产清算,但在日本还是出现了5000亿美元的呆账。
  
  进入10年漫长衰退期
  
  自此以后,日本经济始终在走下坡路:内需不足,海内外投资低迷,银行呆账、坏账急增,国债、地方政府债券过度发行,日元超常贬值,消费税直线上扬,长期利息居高不下,年通货膨胀率达两位数。这不仅给日本国民造成不安,同时也给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发展投下了巨大阴影。
  当日经225指数下跌到14000点以下时,一位基金经理说道:“令人更讨厌的事情马上就会来到。”在此期间日经225指数达到了14200点的最低点。股票价格也在2001年跌到10000日元的最低点大关。伴随着股价的下跌人们的情绪也越发地消沉。在日本的很大范围内出现了消费萎靡态势。当人们面临着失业的威胁和在未来的前景越来越暗淡的情况下,还有谁会愉快地消费呢?在看不到销售机会、到处都是开工不足和可能的买主都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情况下,还有谁愿意去投资呢?
  早先的乐观情绪和不可动摇的自信心早已转变成了极度的悲观失望。泡沫崩溃给日本经济增长带来的最大的损害性因素是银行金融系统大量的金融坏账。泡沫经济时期,全国各地资金都集中投向房地产价格上涨最快的大城市。差不多所有的投资机构、生产企业以及很多个人都踊跃向银行借款投入到房地产中。房地产泡沫崩溃后,大量借款不能偿还,给银行金融机构造成大量不良资产。银行冲销不良债权,使可贷资产规模及流动性下降,造成宏观融资量急速收缩。中小企业因资金周转不开大量倒闭,殃及中小银行金融机构跟着破产。随着经济低迷时期的延长,中小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破产蔓延到大企业和大银行金融机构。破产的投资机构及银行金融机构越来越大。对于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日本政府一直想采取内部处理的方式悄悄化解,但很难处理。因为清理不良资产需要大量资金,而政府把资金已投入到扩大公共投资上去了。大银行金融机构连连破产,导致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信用等级下降,融资成本提高。
  金融坏账及金融风险成为影响日本经济长期陷入低谷爬不出来的最关键原因。1992年宫泽喜一内阁为刺激经济,首次实施10万亿日元规模的经济对策,打出“积极型财政”。随后历代内阁迄今总共发动十次刺激经济对策,总额近130亿日元。然而,日本景气仍持续低迷,国家和地方的长期债务快速膨胀,到2000年底累积债务高达666万亿日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0%。这些刺激经济的对策也不能打消日本人民对未来的忧虑,他们情愿把手中的日元都存起来,也不愿用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