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灿烂千阳(小说梗概)

作者:[美]卡勒德·胡赛尼




  [美]卡勒德·胡赛尼 著 李继宏 译 储卉娟 缩写
  
  玛丽雅姆是娜娜和扎里勒的私生女。
  扎里勒有三个妻子和九个子女,对玛丽雅姆来说,他们全都是陌生人。扎里勒是赫拉特屈指可数的富人,拥有一家电影院。他是赫拉特人脉最广的人之一,是市长和州长的朋友。他有一个厨师,一个司机,家里还有三个佣人。
  在她的肚子开始鼓起来之前,娜娜曾经是他的佣人。
  扎里勒没有勇气去做他该做的事情,娜娜说。他没有挺身反抗他的家人、妻子和姻亲,没有为自己做过的事承担责任,而是关起门来,为了挽回面子,匆匆和家人达成了一项交易。第二天,他让她从佣人住的房间,她一直住的地方,收拾起她仅有的几件东西,然后把她送走了。
  “你知道他为了开脱自己,对他那些老婆怎么说吗?说是我勾引他,说过错全在我。你明白吗?在这个世界,做女人就是这样的。”
  玛丽雅姆在这个泥屋长到十五岁。十五年未曾离开泥屋所处的山村,社会关系简单得只有村长、教她背诵可兰经的毛拉和一个经常找娜娜聊天的老太太。然而,在十五岁那年,玛丽雅姆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日那天,她天真地以为扎里勒会陪她度过,为了见到父亲,她第一次走下山村,走到扎里勒的家,没想到父亲竟然避而不见。玛丽雅姆在大宅门口苦苦守候了一个晚上,终于冲进了那扇敞开的大门,却看见父亲的脸庞,在窗户里一闪而过。接着窗帘就拉上了。
  玛丽雅姆在回家的路上哭个不停。她流下的是悲哀的眼泪,更是一种深深的、深深的屈辱的眼泪。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娜娜。她该如何道歉呢?
  然而,在家门口,一阵大风吹过,吹开了那像窗帘般垂着的柳树枝条,玛丽雅姆见到了树下的景象:那张直背的椅子,翻倒在地。一条绳子从高处的树枝垂下来。娜娜在绳子末端晃荡着。
  娜娜死后,扎里勒接玛丽雅姆回家。但是玛丽雅姆开始第一次能够用娜娜的耳朵来听他说话。现在她能够清晰地听出那总是隐藏着的虚伪,能够清晰地听出他的安慰都是些虚情假意。她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面对扎里勒,更不愿面对花园里人们的窃窃私语,以及楼上窗户俯视她的眼光的重量。
  一个星期后,玛丽雅姆第一次被要求走下楼,与扎里勒和他的妻子们坐在一起,
  “有人来向你求婚,”扎里勒的一个妻子这样说,“他的名字叫拉希德,是你爸爸做生意认识的一个熟人的朋友。现在住喀布尔。”
  玛丽雅姆胸口发紧。她觉得天旋地转,双脚发软。
  “他是个鞋匠,”她还在说个不停,“他年纪比你大一点点啦……但他的年纪不可能超过……四十岁。最多四十五。你多大啦?十五岁?像你这么大的女孩,是该结婚啦。”另外两个忙不迭地点头表示赞同。
  玛丽雅姆再也听不清是谁在说什么话了。她继续盯着扎里勒,等待他开口,等待他说所有这些都是假的。她明白他们这么做是什么意思。一直以来,她们视她的出生为奇耻大辱;这是她们一劳永逸地将其抹掉的机会。她们要把她送走,因为她是她们的耻辱的一个会走路、会呼吸的动物的体现。
  扎里勒的眼光慢慢抬起,发出一声痛苦的叹息,语音几不可闻。“该死的,玛丽雅姆,别这样逼我,”他说话的口气好像他才是那个被安排了某些事的人。
  玛丽雅姆绝望了。
  于是,第二天早上,在简单的婚礼仪式之后,玛丽雅姆成为了喀布尔鳏夫拉希德的妻子。中午,他们坐汽车离开了赫拉特。童年从此一去不复返。
  刚到喀布尔的那段时间,玛丽雅姆的生活还说得上差强人意。拉希德表现出了起码的耐心,而她也努力告诉自己,必须接受自己的命运,和拉希德一起生活,无论是否心甘情愿,总归要休戚与共。她试着走上陌生的街道,为拉希德烤制面包,准备晚餐,因为他的一点赞赏而安心,更因为拉希德随手的一点礼物而感激不已。她准备好要接受自己的命运,甚至以为自己可以进入这个陌生男人的内心和生命,与他休戚与共。
  后来,她怀孕了。拉希德喜出望外,坚持认为一定会是男孩。他提前为孩子制作婴儿床,买回男孩穿的羊皮冬大衣,大衣里面缝着柔软的绵羊皮,还要改建楼梯和炉子,因为“男孩子都是捣蛋鬼”。
  玛丽雅姆第一次感到无法抑制的幸福,每当想到这个孩子,她的心就会膨胀起来。它膨胀,再膨胀,直到她生命中所有的失落,所有的悲哀,所有的孤独,所有的自责统统都消失无踪。她以为这就是真主让她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的原因。
  然而,因为无法预知的原因,她流产了。
  悲哀一直延续。与此同时,拉希德发生了变化。多数夜晚,他回家之后,几乎再也不说话了。他吃饭,抽烟,上床。他变得更容易发火,她的问题似乎总是让他不耐烦。之后的四年,又曾有六次希望从玛丽雅姆心中升起,但后来都告破灭了,每一次都是流产,每一次都是瘫倒在地,每次都是比上一次更加匆忙地去看医生。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后,拉希德对她更加疏远和怨恨。她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让他高兴;无论她有多么死心塌地地听从于他的要求与命令,她总是做得不够好。总会有些事情,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会让他大发雷霆,大打出手。
  
  与玛丽雅姆不同,莱拉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美丽快乐的女孩。她是拉希德在喀布尔的邻居法丽芭的女儿,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当天夜里出世,这注定她的童年充满战乱。虽然由于两个哥哥都去参加圣战组织,这让母亲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与担忧,但幸运的是,家庭相对来说还算幸福。她的父亲是当地的教授,在喀布尔大学教书。与一般穆斯林家庭不同,他们的家庭倡导男女平等,从莱拉小时候起,爸爸就跟她说得很清楚,除了她的安全之外,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她的教育。莱拉还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朋友法里克,他们互相珍惜,仿佛珍惜世上最宝贵的东西。
  莱拉一天天长大。然而,随着局势的恶化,她的生活也慢慢滑入痛苦的深渊。两个哥哥遇难的消息传来,悲痛的母亲彻底垮掉。街道的天空中随时都会划过火箭炮,昔日的小同伴被炸得粉碎。这个世界对莱拉来说,逐渐变得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而与此同时,莱拉与法里克之间情愫暗生,逐渐变得难分难舍。终于,法里克必须随全家逃往巴基斯坦避难,莱拉一家却因为母亲坚持留在喀布尔,无法同行。临行前的情感爆发,让他们终于袒露心声,向对方献出了自己。
  法里克一家走后不久,战事更加紧张。在无数火箭弹降落在喀布尔城里之后,莱拉家的大门终于被打穿了一个洞孔。洞孔离莱拉的脑袋只有三个手指那么宽的距离,它让母亲醒了过来。让她明白已经有一场战争夺走了她两个儿子,而最新的这一场将会夺走她仅剩的一个女儿。在父亲的劝说下,母亲终于答应离开喀布尔,去外国避难,去寻找一种新的生活。
  然而,第二天,就在收拾行李搬家的时刻,一枚火箭击中了莱拉的家。然后莱拉撞上墙壁,摔倒在地上,一大堆泥土、碎石和玻璃倾洒在她的脸和手臂上。她记得最后看到的是一件东西轰然掉落在附近的地面上。一大块鲜血淋漓的东西。
  等她再度醒来,父母已经双双离她而去,在她身边的,只有将她救回家的拉希德和玛丽雅姆。
  
  一直没有儿子的拉希德虽然已近60岁,却对年轻的莱拉动了歹念,想将莱拉收为侧室。此时有人从巴基斯坦带来消息,说法里克在逃亡的路上遭遇战乱,已经身亡。肚子里怀着法里克骨肉的莱拉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拉希德的求婚。从此开始与玛丽雅姆共事一夫。
  娶了莱拉之后,拉希德对玛丽雅姆更加粗暴凶恶。最初,玛丽雅姆痛恨这个年轻的女孩,认为是她的懦弱让自己的生活雪上加霜。她不搭理莱拉,时常恶语相加。后来,莱拉生下了女儿阿兹莎,一心盼望儿子的拉希德非常失望,对莱拉的态度也日趋恶劣。年华在战乱与炮火中流逝,玛丽雅姆和莱拉共同经历了众多的磨难,慢慢从最初的势不两立转变成莫逆之交。尽管战乱在继续,尽管拉希德仍然暴戾凶狠,但对于这两个弱小的女性,生活似乎仍然能够展现温情的一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