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从政变上台的将军到开明的政治领袖

作者:王志俊




  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国际政治与反恐斗争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他是怎样夺权、如何治国的,却鲜为人知,本文介绍这方面的情况,以飨读者。
  
  空中惊魂 遥控政变
  
  1999年10月12日,发生在巴基斯坦的一场军事政变,令整个世界大吃一惊。至此,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52年的建国史上有关军事政变又新添一页。作为这场不流血政变的领导者,时年56岁、戴眼镜、蓄着小胡子、一向不苟言笑的佩尔韦兹·穆沙拉夫将军,一鸣惊人,登上巴基斯坦权力的顶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
  当日下午,一架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起飞的巴基斯坦民航客机飞往巴国的卡拉奇。身为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兼巴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佩尔韦兹·穆沙拉夫将军,是在周末应邀到科伦坡参加斯里兰卡军队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后返回国内的。飞机抵达卡拉奇国际机场上空时,突然被机场指挥中心告知禁止着陆,要么飞到印度机场,要么飞往距卡拉奇以北二百公里的另一机场。穆沙拉夫将军的脸色变得严峻起来。在密闭的头等舱里,他的助手把地面传来的消息报告了他:他已被总理纳瓦兹·谢里夫罢免。如飞往印度就会落入因核竞赛和克什米尔冲突而敌对的当局手中,后果无异于战场被俘;而飞往另一指定的国内机场便会被等在那里的警察逮捕,然后被专机押送到首都。在与助手们紧急商谈后,穆沙拉夫镇定地作出了决定:飞机不降落,在卡拉奇上空盘旋,等待地面的接应。
  与此同时,另一场较量正在地面紧锣密鼓地展开。下午5时,谢里夫总理刚任命原三军情报局局长齐亚乌丁为新任陆军参谋长,首都伊斯兰堡忠于穆沙拉夫的军队就开始了预先计划好的行动。6时30分,部队包围了总统府、总理府,占领了国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电信局等重要部门,总理谢里夫和新任陆军参谋长以及部分内阁部长被软禁起来。
  而此时穆沙拉夫乘坐的飞机已在卡拉奇机场上空盘旋了近40分钟,油箱里的油一点点地耗去,只能支持最后五分钟了。当穆沙拉夫果断命令在机场强行降落的同时,忠于他的军队冲进了机场,夺得了控制权。当飞机停稳后,穆沙拉夫神情自然地同乘客们道别,然后下了飞机,同迎接他的卡拉奇驻军司令等心腹们在机场候机厅举行了紧急磋商。穆沙拉夫的女儿、女婿带着几名随行人员试图进入机场迎接父亲,都被担任警戒任务的官兵挡驾了。随后,穆沙拉夫在全副武装的卫队的保护下,没有理会纠缠不休的记者,立即乘专车风驰电掣般地驶出机场,向卡拉奇驻军司令部奔去。
  晚些时候,一身戎装的穆沙拉夫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谢里夫政府被“解散”,由军方接管。这位十小时前被谢里夫宣布解除职务的将军神情肃穆地宣读一份声明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武装部队的介入是挽救国家的最后办法。目前,我能向大家保证我们国家的绝对稳定,一切都在控制之中。”在这个有政变传统的国度里,军人们又以特有的方式发言了。一向低调的穆沙拉夫将军,因成功地发动了这场政变,顷刻间成了媒体明星大红大紫起来。
  
  军中骄子 实权在握
  
  按照巴基斯坦军队的传统,穆沙拉夫是最没有可能提升为将军的士兵。道理很简单:穆沙拉夫出生在印度的新德里,是少数族裔的穆哈吉尔人。这个少数民族原来世代居住在印度国内,1947年印巴分治前几天,年仅4岁的穆沙拉夫随父母乘坐最后一班火车逃离印度抵达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在他走后,火车上的穆斯林被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杀害了。当时,巴军队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来自巴北部省份旁遮普省和西北边境省份的人,所以来自“敌对国”印度的穆哈吉尔人备受压制,在军队中从来没有超过少校军衔的。穆沙拉夫破了这个例,他依靠的是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卡拉奇,穆沙拉夫和他的兄弟读的是罗马天主教办的中学。尽管这个家庭中没有一个人在军队中呆过,但穆沙拉夫决定去当兵。他在1964年参军,并在巴国西北城市加吉尔的一所著名军校接受了严格训练。第二年,印巴发生了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穆沙拉夫自愿报名参加了特种部队,在前线与印军浴血奋战17天,最终荣获了萨纳德勇士勋章。从那时起,他就成了一名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坚信军人的职责就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不惜牺牲一切。
  穆沙拉夫之所以能从一个少数族裔的士兵而问鼎巴国军界第一把交椅,除了他的为人忠诚、恪尽职守、战功卓著等因素外,还与他同谢里夫政府关系平和,且手握重兵有关。当时他统率的精锐之师驻防在旁遮普省的孟腊,邻近首都,堪称禁卫军,一旦情况有变,便可挥师入京“护法勤王”。出任陆军总参谋长伊始,穆沙拉夫将军的地位并不稳固,因为巴军内部派系林立,关系盘根错节,来自国内四大民族中的旁遮普族和帕坦族的军官控制着巴国近52万人的军队,两族军官互相倾轧,常常闹得不可开交。而穆沙拉夫的来自少数族裔,中立人士的背景此时帮了他的大忙,使他可以从容周旋于两派势力之间,从而不动声色地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作为一个戎马一生的职业军人,穆沙拉夫言语谨慎,思维敏捷,性格刚毅,头脑冷静,这使得他在处理棘手问题时显得游刃有余。生活中的他不喜社交,尽管军衔在不断变化,但却平易近人,对士兵和军官一视同仁,一直以不摆官架出名。事实上,穆沙拉夫能在这次政变中得到军队的坚决支持正是源于这种内敛平和的个人魅力。
  穆沙拉夫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他的父亲曾搞过外事工作并驻过土耳其,他的母亲拿过硕士学位,堪称知识女性。他结婚后一直同父母住在一起,是个出了名的孝子,而他对当会计师的儿子和当设计师的女儿也充满了舐犊之情。虽然儿女都成了家,他仍然经常关心他们,在政务繁忙之余,尽量抽空同他们见面,以享受儿女亲情。夺权成功后,为了让公众了解谁在掌握着国家,1999年10月18日,穆沙拉夫身穿便装携妻子与孙女首次在记者面前公开亮相,展示了将军具有亲和力的形象和已贵为巴国“第一家庭”的风采。
  
  将相失和 反戈一击
  
  对于穆沙拉夫本人说,这次政变具有双重原因。一半是因为国家局势动荡,为保军队和自身的权力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另一半则是由于个人理想,早年雄心壮志的积淀。曾指挥过穆沙拉夫、现已退役的法兰克·汗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穆沙拉夫早就想有所作为。他想把巴基斯坦从民主政治和军事管制的循环中解救出来。”此次政变无疑为穆沙拉夫青史留名创造了绝好的条件。
  兵权在握的穆沙拉夫之所以发动军事政变,是谢里夫总理想撤掉他,其根子却在于1999年5月至7月间发生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巴卡吉尔边境冲突。在这场冲突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多,持续的时间长,战斗激烈,伤亡惨重,且互相威胁要动用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