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薄熙来:熙来攘往皆为民

作者:吴志菲 余 玮




  他高大俊美,儒雅谦和,能言擅辩,机智幽默,极富现代政治家的魅力。每年“两会”期间,他总是被记者们围追堵截的热门人物。他这位高干子弟,曾是大连人最引以为荣的大连“三件宝”之一,和足球、服装并列。
  他从“封疆大吏”到“内阁部长”,从早年的“大连名片”成为今天的“中国贸易名片”,异常生猛的执政风格一次次让世人为之侧目。而薄熙来自己认为,他身上与众不同的特点来自他独特的人生经历。
  
  哽咽着向送别者鞠躬的“封疆大吏”临危进京
  
  2004年2月16日,对于辽宁人民来说,与他们在一起生活了20年的薄熙来,这回真的走了。在热烈的掌声与深情的问候声中,薄熙来的声音开始哽咽,他深情地说:“谢谢,谢谢大家这么热情地来送我,我很感动。”并风趣地说:“我在省里工作的这三年来,没能贯彻好我国的劳动法,一直让大家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忙着工作,实在对不住大家。”
  2001年1月,薄熙来调任辽宁省副省长、代省长,并在同年2月正式当选为辽宁省省长。
  2003年年底,薄熙来开始谋划自己心中的新“辽宁”蓝图,但就在此时,中央组织部的一纸调令使他又开始了一次新的转折。
  2004年2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薄熙来出任商务部部长,接替因健康原因而提出辞职的吕福源。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在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确定组建商务部,将分别由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和原外经贸部管理的进出口和反倾销工作统一到商务部。
  可是,第一任部长吕福源因严重疾病而不能正常工作,令正处在磨合期的商务部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于是,接力棒传递到薄熙来手中,对此任命完全可以用“临危受命”来形容。舆论普遍认为,薄熙来是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现代领导风范的人,这项任命可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投资前景的信心。
  薄熙来上任不久,即提出“15条工作改进意见”,用来规范商务部各行政部门的工作。一时间,商务部内部有着一种说法,“商务部简直就是阎王殿”’“清规戒律太多了”。但事实证明,薄熙来的“15条”使商务部的工作作风迅速焕然一新,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而这“15条”,也被各省市商务厅局所采纳,成为规范中国整个商务部门工作的指针。
  作为商务部转型的主导者,薄熙来要做的工作很多。有人评论:大流通、大商务的概念,包括生产、贸易以及消费在内的整个商品流转过程。中国一向有着“重外贸、轻内贸”的传统,所以部门内部的工作冲突在所难免。薄熙来领衔的商务部试图在内外贸统一方面打破僵局,他表示——商务部将充实从事内贸的队伍力量,“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工作方案,包括干部队伍的交流,工作上的统一安排,方案的整体推进。力争在不长的时间内在内外贸统一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2004年4月20日,薄熙来陪同吴仪飞到美国,这是他任商务部长后的第一次出访。抵达华盛顿的当天下午,薄熙来就与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和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举行了会谈,薄的务实、幽默和机敏促成了谈判的顺利进行,经过3天的友好磋商,中美双方签署了8个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在中美经贸的若干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产业对外资开放,更多的贸易摩擦也将随之出现。这位引人瞩目、特立独行的部长,一次次接受新一轮的考验。
  在整个国际经贸的大环境下,他开始驾轻就熟地扮演中国商务外交者的形象。点击商务部网站新闻就会发现,薄熙来赴国外进行经贸洽谈的频率非常高,而每次洽谈,都体现出他“和为贵”的商务外交思想。“WTO体系目前缺少的不是法律,不是如何钻法律漏洞,不是凭借财富优势而不断打官司。WTO体系缺少的是灵魂——能包容怨气、兼收并蓄、聚集不同观点而得其平衡的灵魂。这个灵魂是什么?就是‘和’。”薄熙来在秉承“和为贵”的商务外交思想的同时,使中国不动声色地处于强势。
  
  尊师爱家的高干之后蹲过牢房做过工人
  
  薄熙来祖籍山西,他曾自嘲地说:“我是山西人,抠门儿。”对山西老陈醋,他是情有独钟。哪个干部干活劳累了,薄熙来就催他去医院检查检查身体,如果查出了有高血压,薄熙来就送给他一个血压计和一箱老陈醋。一次,薄熙来参加商品展销会,当他走到山西省展台时,他拿起一瓶汾酒,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然后,他模仿着广告词郑重地说:“话说天下大事,汾酒必喝!喝酒必汾。”顿时,引起了记者和参观者的阵阵大笑。
  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关敏卿,是薄熙来小学6年的班主任。关老师依然清晰地记得,1956年9月,她所在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迎来了的一群生龙活虎的新生,其中就有薄熙来。“他长相英俊,两道浓眉、一双大眼睛透着正气,说话彬彬有礼。我见他个子很高,就把他安排在最后一排靠窗子的位子上。”
  实验二小的高干子弟非常多,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女儿刘平平也和薄熙来同班。学校要求干部子弟不要搞特殊化。作为班主任的关老师从来没有看见自己班上的同学坐小汽车上学。“家住在东四北边一条胡同的小薄熙来,上学总是由在首长家里从事保卫工作的军人接送。少年薄熙来很随和、不淘气、很听话,像一个小大人似的,从来没让我操过心,他和同学们相处得非常融洽,从来没和同学打过架。薄熙来也不偏科,数学、语文学得都不错,字写得也很漂亮。”
  1962年薄熙来毕业考试时,全北京市统一出题,薄熙来的语文、算术各考了100分。后来,他靠自己的实力考进了北京最优秀的中学——北京第四中学,给小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众所周知,薄熙来是中共元老薄一波的儿子,很多人认为薄熙来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薄一波的支持。但薄熙来曾对此直言,他从父亲那里得到更多的是磨炼。
  上个世纪动荡的“文革”岁月,本来应该念中学的薄熙来却在监狱里度过了5年时光,但“受益匪浅”,让他“受了磨难,锻炼了意志,学会了思考,懂得了公正、民主、法制对一个社会是多么重要,温饱、自由、尊严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命运在这5年里给予我的馈赠,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的。如果没有一个倒过霉的老子,我也得不到这份礼物。”之后,他到北京市二轻局五金机修厂做工人。
  1973年,薄熙来在朝阳门外的一家工厂做工人,他第一次领工资,就欢天喜地地跑到关老师家,手里拿着照相机,一跨进门槛就对关老师说:“关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发工资,咱们照个相吧,就去天安门!”
  那天他们徒步走到天安门,横穿马路时,薄熙来小心地搀扶着关老师。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路人也许不会注意到他们的身影,因为他们太像一对平常的母子了!在那些动荡的日子里,青年薄熙来从老师那里感受着母亲般的温暖,他也像一个孝子对待母亲那样对待自己的老师。
  薄熙来每年都会看望他的启蒙恩师关敏卿。很多时候,他也带着夫人谷开来和儿子一起来。关老师知道谷开来曾出版过一本书《胜诉在美国》,她直夸赞薄熙来好眼力,把小巧玲珑、美丽聪慧的北大才女娶回了家。
  谷开来出身名门,父亲谷景生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发动人之一。其母范成秀,为范仲淹的后代,是抗战时期太行山区著名的才女、妇救会干部。谷开来在谷家“五朵金花”中排行老五,父母是高干的家庭背景使她经历了更多的磨难。谷开来说:“这一生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母,他们是那种极不会俗的理想主义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政治悲剧笼罩了这个家庭。以致母亲生下谷开来时,没记清是几月几日,生日将成为开来今后也无法解开的谜团。
  不过,谷开来从小就养成了坚强的性格。“文革”中父母相继关押,4个姐姐都被赶到农村,她小学没有毕业,就上房当泥瓦匠,还到副食品店操刀卖肉。这个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小的小姑娘,是个叫人目瞪口呆的“一刀”。为了更长远的生计问题,她决定学门手艺,她开始学弹琵琶,聪颖的她一学就会,很快就达到了专业水平,被确定为独奏演员。在北京电影乐团录音棚中为电影录音,毛主席逝世那部纪录影片的琵琶伴奏,就是谷开来演奏的。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