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者:许知远 覃里雯 黄继新




  被称为“战略先生”的大前研一拥有很多称号。《金融时报》称其为“日本惟一成功的管理学大师”。《经济学人》杂志将他列为世界五大管理学大师之一。大前至今所著作品已超过100部,大多是关于商业和社会政治的分析。他为《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外交事务》等著名报刊撰写了大量文章。《战略师思想》、《三角力量》、《超越国界》、《无边界的世界》、《民族国家的终结》、《看不见的大陆》等著作畅销西方国家。他在2003年出版的著作《中华合众国的崛起》中,预言台湾最终将在政治上与中国大陆融合,形成其所谓的“中华合众国”。
  下文是大前接受本书作者、《经济观察报》记者访谈的部分内容。
  
  二战后的日本,爱德华·戴明的管理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日本。你认为当今的中国需要管理理论以增强经济实力吗?
  我不知道。我认为中国人有点急躁。我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叫《西方百部管理经典》,竟然可以浓缩至200页的篇幅。只想阅读管理书籍的摘要,只想在5年之内就赶上日本花了50年所学的东西,这正是中国打算做的。我觉得有点急了。管理是个连续反馈的过程。从自己的,还有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试验,不断积累能力。如果你只是这样学习,然后匆匆忙忙采取行动,或者是让其他人来对组织进行改造,这简直就像个人造的孩子。中国的趋势是这样的:如果你赚了钱,政府会给你批地,让你发展壮大。5年后,你就成了开发商,地皮升值后,就卖出去。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中国的经理人很难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做出卓越的成绩。但专注是赚钱的惟一途径。可口可乐公司专心做可口可乐,成为世界消费品领域的领先者。丰田专注于做汽车,成为日本利润最为丰厚的公司。进入一个行业,专业化,然后全球化,这才是赚钱的惟一途径。如果你并不擅长做某事,但政府让你做,特许你做,那么结果你什么也做不好。如果形势有所改变,比如更多优秀的跨国公司进来,中国加入WTO等等,届时这些中国公司会垮掉,就像韩国那样。开放后,50%的韩国大厂都垮掉了。所以我给中国企业家的建议是,专注于某个小的领域,争取在这个领域做到最强,这需要时间。但这跟中国的文化不符。中国的文化是宁当鸡头,不做凤尾。中国公司不会教给你太多东西,因为它们认为你呆不长,可能随时走人。日本公司则认为你会终生服务于同一家公司,所以会教给你更多的东西。中国的家族企业,权力倾向于集中在家族内部。所以,中国企业很难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国内市场很大,中国企业能在国内取得成功。生产电视机可以成功,生产什么都能成功。但我认为这种模式不会长久。引进完全不同环境下的管理理论,比如说美国的、日本的、欧洲的,这并不可取。毕竟现今在中国做企业,环境不同。在如何管理人员、如何运转整个组织、如何在管理中运用IT技术这些方面倒是有些通用的理论。但是谈到成功的关键因素,中国的企业必须找到未来获利的来源。利润来自于实力,而不仅仅是成本更低。降低成本的同时,要努力做得更好。为了做得更好,你必须有自己的技术秘诀。否则,别人很容易仿造。竞争的结果就是被迫不断降价。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你经济地看待日本管理的原因。
  战后20年,日本的产品靠价格取胜,是著名的“一元货”。日本的产品一直在美国的低端市场进行销售。70年代的能源危机后,日本的汽车因为省油,受到美国人的欢迎。就在那个时候,日元开始升值。日元大概升值了4倍。为了赚钱,日本企业努力提高生产力,削减成本,但这还不够。我们不得不创新、再创新,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获得更高的定价。我们在美国的汽车售价从9000美元涨到25000美元。只有通过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才能获得美国消费者的认可,让他们愿意购买我们日产的汽车。这是20年前的事情了,日本企业获得了成功。丰田仍旧是利润最为丰厚的公司,无论汇率如何,总能赚钱。本田、富士胶卷都生存了下来。我觉得中国的管理层并没有意识到人民币升值压力所包含的真正内容,也不知道在建立品牌过程中要做哪些事情,不知道品牌的意义。台湾公司也没有世界性的品牌,宏算个品牌,但并不在世界前100个品牌之列。韩国的三星倒是进入世界品牌100强的行列,但日本之外的亚洲公司只有一个做到了世界品牌。品牌非常重要,品牌是你能比竞争对手卖价更高的惟一原因。否则,中国制造的产品只能采用贴牌的形式,比如说在沃尔玛超市、希尔斯百货销售的中国彩电。贴牌的方式没有办法取得成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资水平也会水涨船高。如果不涨工资,工会就会组织反抗,韩国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中国的一些人士认为,他们根本不需要向日本学习。我不这么看。货币升值,作为成本的工资上涨。你不可能永远剥削中国的劳动力。现在劳动力供给还很充裕,但总有一天劳动力的需求就会上去。当劳动力需求增加的时候,劳动者就成了消费者。劳动者成为消费者,这里的市场就会更有吸引力。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如果仅是靠剥削劳动力维持生产成本的低廉,这样做会有两个问题:第一,国内市场的购买能力得不到发展和增强;第二,这些企业会遭到拥有品牌和渠道的企业的压榨。这些好产品在中国生产,但中国并不赚到钱,因为人人都能做。沃尔玛、希尔斯以及其他的品牌企业充分利用中国低廉的生产成本。利润流向这些品牌企业,而不是中国企业。现在大家都说海尔、TCL的产品真便宜,每个人都说好。但两三年后,人们会发现海尔已经走向世界。海尔要做世界品牌。
  相信我,成为世界品牌需要20年的时间。日本公司,像索尼、东芝、雅马哈都是如此。30年的路不可能5年走完。建立品牌是个10到20年的漫长过程。成本昂贵,企业要不断提高定高价的能力。我认为日本企业的成功案例、失败案例,都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建立品牌的过程不是三两句话说得清楚的。对于像我这样同日本一起走向全球化的人来说,建立品牌的过程极具挑战性,我还没见到哪个中国企业家为此做好了准备。每个人都很着急。他们会说,大前研一先生,让我们明天就开干吧,政府批给我们三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关注点应该在产品上,他们关注的是机会,如果你不做,别人就会做。
  那么,该如何促使他们转变观念呢?需要大的打击吗?
  这个问题很好。就像世界小姐,5年之后她也许就不再漂亮了。所以当她漂亮的时候,应该努力做点事情,比如说拿个MBA学位。结果她既是美女,又能赚钱。这并不容易,中国遇到的挑战也差不多,因为中国现在就是一个世界小姐心态,谁都在围着她转,投资机会以及各种建议纷至沓来。每个国家都想跟中国结亲。中国的现状很好,但很难说5年之后会不会碰到麻烦,10年之后中国也许会真的陷入困境。如果你问我该如何让世界小姐安下心来学习,我觉得这的确是个挑战。也许你知道答案,但我不知道。这很困难,这也是我为什么说没有遇到哪个中国管理者正在花时间做正确的事的原因。中国太向美国看齐了,美国是很难学的,因为它的很多东西已经成型。中国可以向韩国学习,因为他们也在经历发展,最近也犯了错误。中国也可以向日本学习,日本是汇率升值后仍能幸存的少数国家之一。德国和日本是仅有的两个汇率实现浮动制后反而走强的国家。其他国家,包括巴西、墨西哥、韩国等,在汇率实现浮动制后却疲软。为什么德国和日本可以例外?因为两国在某些领域的经营是最好的。德国的机械、化工、医药、汽车都是世界最好的。日本也有这样的发展趋势。两国的经济发展很相似。两国的人均GDP也差不多。巴西、墨西哥、俄罗斯这些国家实行浮动汇率以后,情况如何呢?索洛斯这样的人物,在墨西哥卖出本国货币,进行套利交易。俄罗斯的情况也是如此。我觉得中国实行浮动汇率以后,未来几年的危险在于很多资金流向中国,人民币变得坚挺。但当人民币升值到一定水平,套利者会抛出人民币,情况就会像几年前的巴西、墨西哥、俄罗斯。所以,只要财政状况允许,中国就不要实行浮动汇率。中国现今的优势在于成本。金融套利者很善于利用地区差异。他们可以放出中国情况不妙的说法,一旦谣言散布开来,人们都会套现。琢磨一下日本和德国过去35年的经验,尤其是汇率放开之后,看看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生存下来的。我认为中国并没有做好放开汇率的准备,中国的经营者也没准备好。现在中国有4000亿的外汇储备,尚能防御。因为巨额储备的存在,中国的中央银行相对于其他国家,可以抵挡的时间更长一点。但当差异消失时,抵挡起来就会很困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