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央视《新闻调查》的记者们

作者:张 洁 吴 征




  
  “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现有的新闻栏目里,只有《新闻调查》如此明确地提出以记者的调查行为和采访来完成节目,这可以说是《新闻调查》倡导的方向,也可以说是《新闻调查》明显的外化标志。现场的调查采访是节目由前期的策划进入到真正现场实施的阶段。尽管从调查的角度看,编导、摄像师、录音师也是记者,大家都在采访,但是由于出镜记者充当了代言人的角色,因此出镜记者担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既是质疑者、交流者、见证者、验证者,又要和当事各方进行全面的、直接的交流,引领观众“亲历”调查全程。记者的任务,不仅仅是采访,还要有现场的发现,有亲身的体验,有细节、有行动、有物证,直接向观众证实或证伪。
  《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这样说:《新闻调查》的记者显现出职业化特征,这表现在对采访现场的控制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上;在提问的水平上,《新闻调查》的记者越来越表现出个性,这会让观众对他产生出信任。
  《新闻调查》对记者有特别的要求:
  第一,质疑的精神。《新闻调查》的记者必须要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
  第二,平衡的意识。《新闻调查》的记者,应该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同等的发言机会。
  第三,平等的视角。在《新闻调查》记者面前,只有被调查者这一相同的身份,没有尊卑贵贱之别。
  第四,平静的心态。《新闻调查》的记者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这会有助于对事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对于《新闻调查》的记者来说,所有进行调查的人物和事件都有问题;所以他们有这样一句话:质疑是我们的生存方式。
  在《新闻调查》逐步成长的六年里,培养了和正在培养着大批成熟、优秀的品牌记者,从王志、董倩到杨春、柴静,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特点,在《新闻调查》中为广大观众所熟识、所接受,也为《新闻调查》不断输入新的血液,增强了《新闻调查》的专业性和可视性。
  
  王志
  
  王志,被《新闻调查》制片人称为“中国调查节目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荧屏上的王志,给人的印象是冷静沉着、饱经沧桑又睿智机敏,甚至他质疑的目光、探询的身姿,当然还有他良好的文化修养,都是《新闻调查》这样大型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所需要的,他独特的个性很好地体现了《新闻调查》追求深度、厚度的品质特征。
  谁也没有说王志是一夜之间由黯然晦涩突然而变得金光灿灿的,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每一次的采访,王志都在铺就自己成功的台阶。不要小看这样的采访经历,这样与各色人等的交锋,完完全全是一种智力的角逐,心智的比拼,记者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新闻事实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新闻价值的感觉,那些对新闻的更深层次的剖析只能来自对那些事实的更深认识和感悟,王志则因为有了那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垒砌起来的基础,显得内涵深邃,后劲十足,似乎有些愚钝的外形留给我们的是大智慧。
  王志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全身心地投入,做得好的节目能看出这样的特点。他总要探一个究竟,有点怀疑;因为怀疑,使对方要表白自己,这种状态能调动别人谈话的欲望,调动人家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他与那个组织偷渡的蛇头的斗智斗勇,与敢于打破蓝田神话的小人物刘妹威的对话,对那个居然杀死生身母亲的中学生徐力内心世界的探究,直到他戴上大口罩,来到广州SARS疫区对病人和医务人员的采访,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新闻调查》前任制片人赛纳这样评价王志:“衡量一个记者到底怎么样,成熟不成熟,在现场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在现场的控制力怎么样。这个控制力从王志身上分析,是他体现出来的从容,这种从容不简单是一个坐态、面目表情的从容,而是心态的从容。”“我就想知道为什么”——这是王志面对每一个采访者的态度。如果说栏目的成熟以主持人的成熟为标志,那么观众在期待《面对面》的同时,也期待着王志质疑风格的闪光。
  王志最大的成功是质疑。王志把质疑作为新闻的切入点,不断地刺激被采访者,也不断刺激观众把节目看下去。在传统的新闻观念里,我们习惯于发问,就是把问题准备好去问被采访者,可是多少年下来,我们觉得乏味了,而且更多的发问更多的回答并不代表真诚;其次,在社会观念的更迭中,透明度是这个社会百姓所需要的观念,电视媒体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反映社会的透明度,透明度能形成观众的共鸣;最后,以质疑的角度切入节目,并在节目中贯穿始终,环环相扣,更符合观众的心理,更让人相信节目的透明度和被采访者说出的真相。所以王志的质疑成了一道风景线,成了节目的灵魂。
  《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曾经用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说明了王志的这种质疑精神。“王志采访很明显的特点是:告诉你吧,我不相信。王志在工作现场就是这么一种状态:告诉你吧,我不相信,要我相信,你就得经得起我的挑剔。于是他在现场,我称之为外科大夫式的采访,一层层给你揭下去。做‘眼球’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开始对高大夫有些同情,我感觉他可能心里没问题,王志跟我就不太一样:我不相信他说的,他就那么纯正?我不相信他是第一次走进太平间,我不相信他像他说的那样没有那么多的经济利益。于是,王志就带着这种怀疑和执著进行采访,编导提纲提出来跟王志商量的问题大概20多个,但是采访一个半小时当中王志提出的问题是88个。王志这种怀疑的精神,对调查节目来说,特别重要,哪怕去做一个正面的报道,我也要从反面挑剔,你要经得起挑剔。包括做‘姜瑞峰’的时候,尽管他是被官方弄出来的楷模、模范,王志采访的时候用人性的各种东西挑剔他,迫使他从冠冕堂皇的话中说出一些人该说的话。”
  另外,王志的采访很有一些技巧。有一种问法他经常用:“接下来呢?”或者:“是这样吗?”问题接得非常紧,互动式的提问比较多。还有背景式的提问、细节的提问、假设性的提问、反面的提问,用了很多有益的方法,去探究对方心灵的精神。这样问,效果很好,带着细节去提问,对方就会还你一个细节,带着情节提问,就会还你一些情景,有时候,提问和回答都很有情趣。
  还有,有时候王志掌握了别人的心境,节奏感把握得很好。有时候留下一些停顿,他并不急于问第二个问题,善于倾听别人谈话,这是重要的。他有一种控制得很好的分寸感,或者低调,他是用这种比较统一的态度针对不同的采访者,而又能对不同的采访者有一种微妙的差距。王志比较低调,放得比较平等。跟那些头头脑脑们谈话,跟被骗来说假话的老实农民谈话,语气和眼神还是有区别,虽然语调是一样的,但是态度有一些区别。因此看上去他很自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