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一个乡镇书记关于农村贫富差别的思考

作者:谷文峰




  一提起农民,人们眼前就会呈现出这样的情景:穿着破旧衣服,赶着毛驴车,哼着跑调的山曲儿,回到难遮风雨的小茅屋。内心还会想:这些人文化素质低,人穷志也短,鲁莽粗俗。打心眼里看不起。
  可是,我举一个例子,会让城里人有另一种感觉。据报载,就在2005年春节前,有个农民女儿出嫁,不用偷偷摸摸借公车,仅自己亲朋好友的私车就有20辆奔驰车,组成了一个长长的婚礼车队,直接开到省城最高级的饭店举办婚宴。这个气派,肯定会使不贪污公款的工薪阶层的人瞠目结舌。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摆脱了平均分配后,已经不再“共同贫穷”了。其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拉开了差距,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
  有一部分被称为“先富群体”,其富裕程度远远高出城市的工薪阶层。虽然读过书的人说他们“穷得只剩下钱了”,但是,钱毕竟给了他们一个崭新的生活。这部分人在农村占1%至5%。他们过着“双栖生活”:在农村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又在城市有着自己的工厂、店铺和别墅。有些学者认为,农民必须与“土地”联系在一起。这部分人已经不以土地为生,不能称之为农民了。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对于这些“先富群体”来说,他们可不愿意离开生养的乡土,因为他们并没有被城市所接受,并没有享受到城市居民应该享受的福利待遇和生活保障。在他们看来,还是农村更实在、更安全,叶落归根,农村才是他们真正的归宿。
  另一部分人不算很富裕,年人均收入7000元至2万元左右。但是,他们的生活,绝对比没有“小金库”发奖金的工薪阶层生活得好,因为在收人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农民的消费低,手头自然要宽松得多。这部分人在农村占3%至7%。他们的收入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在家里搞项目,如搞个小规模养殖场(如养猪、养鸡等)、种植园(种香菇、花卉等)。二是把传统的“男耕女织”演变成“女耕男工”。土地收入加上务工收入,极大地提高了生活水平。
  还有大部分人可以达到仓廪实而衣食足,年人均收入在2000至5000元之间,占70%至80%,生活过得很清闲、自在。这部分人善于经营自己承包的土地,再加上发展一些庭院经济,如养上几头猪、几十只鸡,就近为别人干上一些零活。解决这部分人致富和出路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为他们完全依赖着土地,如果不解决他们的出路,土地的流转就无法实现;因为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致富,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苦于没有资金、技术和信息;他们的收入稳定而支出不定,抗风险能力差,一旦家庭遇到天灾人祸,就会滑向贫困的状态,成为社会的负担;他们在农村占大多数,代表着农民的基本特征。
  当然,我们不能忘掉农村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年人均收入在1000元上下徘徊。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这部分人处于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的状况。一旦年景不好,就需要政府救济。这部分人在农村占10%至20%。其中最穷的莫过于民政部门的救济对象,他们可以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的不救不活,这部分人占农村人口的2%至5%。
  贫富差距是拉大了。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同样是农民,同样的土地,同样的自然条件,为什么有的人会如此富裕,而有些人会如此贫困呢?贫富悬殊之中,反映着农民什么样的生活呢?
  作为“先富群体”,他们大多数思想比较活跃,具有灵活的经济头脑,并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他们多从事私企、运输、量贩、包工等职业。农业收入占总收入微乎其微,非农收入已成为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
  作为中等收入人群,他们大多数思想比较稳定,不愿意在市场经济中承担太大的风险。多数从事半工半农的职业。也就是说,在不影响农活的同时,就近在煤矿、非煤矿山等企业从事务工。他们的收入模式大致是,农业副业占总收入的40%,工资收入占60%。
  作为一般人群,他们多数思想比较保守,容易安于现状,市场经济对他们冲击不大,多数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副业也仅仅是养头猪、养群鸡,收入模式单一。农业收入占主导地位,约占总收入的90%左右,偶有其他收入。
  对于贫困户,其生活状况让人看了真的一阵酸楚。你可以这样来描述:低矮的土墙,破旧的房屋,漏雨的房顶,潮湿的地面,屋里除了一张床和几个盆盆罐罐外,再无任何家当了。不知道什么叫“家徒四壁”时,如果你走进贫困户家中,就会真正感到这个词的辛酸:所谓的“床”,无非是用砖头支起的几块木板,16岁的大姑娘了,还和父母、弟弟睡在这张“床”上,谁看了会不流下眼泪?
  致富的人有共同的特点,而贫困的原因却各不相同。
  “因人致穷”,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到一个村了解民情时,老村委会主任向我介绍了这样一种情况:他们村共有3户贫困户。这三户的情况是:都是单身汉,年龄还不到60岁,身体也没有毛病。他们和别人一样,分的也有土地。只是学了一辈子了,还没有学会种地。为了照顾他们,分给他们的都是比较好的地,但是,别人家的粮食够吃,他们种的粮食却不够吃。同样的土地,却没有相同的收益。平时,靠民政上救济一点,生活还算过得去。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一辈子也没有娶上个媳妇。我问:为什么不送他们去敬老院?老村委会主任介绍,这些人心地挺好。原想把他们送进敬老院养着,也好让土地发挥最大的收益。但是,这些人说:现在还能动,不能全躺在国家身上。我听了之后,既怜其贫穷,又敬其朴实。是啊,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在农村,有一种人,四肢健全,但是,比较“老实”,用农村的话说,“少根筋”。天生不具有致富能力。这些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弱势群体。同情弱者,是社会的基本道德,也体现人道主义,因此,这部分人应该备受社会的关爱。
  农村还有一种人,年轻力壮,却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本可以种好的土地却靠天收,甚至荒芜。我们乡有个老上访户,经常到乡里找我。说家里穷,要求救济。开始,我并不知道情况,觉得他挺可怜,给一点算了。可是,他几乎每月要到乡里要一次救济。无奈,我们就给他找了个看大门的活,每月300元。按说,在农村,一个人一年收入3600元,生活应该可以了。但是,他仍不断地到乡里要救济款。有一次,我到他们村,看到有一片土地荒着,就问是谁家的?经村干部介绍,才知道正是整天到乡政府要救济的那个人,气得我差一点背过气去。一边要着救济,一边却把珍贵的土地荒着。太不可思议了。事后,我才知道,这个人是个“专业”要钱户。他也不去信访部门找事,只去找领导。诉说自己家里太穷,让领导批个字,领一点救济。县民政局曾给他买过爆玉米花机,想让他靠个人劳动致富,但是,他却换成了钱,买酒喝了。还给他买过三轮车,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