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一代温州商人的背影

作者:仲伟志




  2004年深秋的温州,一连几个星期,人们都在谈论着这样一件事:在温州最早发达、拥有显赫声名的王均瑶,身患重病,生命垂危。尽管期间有关各方讳莫如深,但最终无法挽留这位均瑶集团董事长的生命。
  年仅38岁的王均瑶是温州民营经济最具传奇色彩的开局人物。1991年,25岁的王均瑶首开私人包机先河,次年创办国内首家民营包机公司。当时,温州刚刚从艰难的处境中挣脱出来,王均瑶的“胆大包天”,成为一代人挣脱意识形态桎梏的象征。从那时起,温州模式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经济名词,同样,王均瑶的坐标意义也远远超过他的经济价值。
  然而,随着一个强势人物的消失,一个神话似乎也在消失。现在,人们普遍关心均瑶集团的债务以及权力的交接。很多人对均瑶集团的家族治理结构充满怀疑,无法摆脱观察问题的固有方向与牵引力:一个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民营企业,能否顺利度过这个动荡的转折时期?
  这是整整一代温州民营企业家们的问题,同时也是整个温州模式即将面对的问题。人们对王均瑶之死的高度关注,实际上是对温州商人能否建立一个正常的权力转移和传递机制的关注。由于普遍年龄较轻,温州少有企业出现代际之间的权力传递危机,现在,王均瑶的英年早逝为他们发出了群体预警。
  其实,早在王均瑶去世之前,为温州民营经济“开山”的这一代人,就已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与危机。在几乎是过分传奇化的温州奇迹背后,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纠缠之后,这个群体面对的是依然严酷的考验。他们开始分化,有人激进,有人转型,有人失落,有人陷入悲剧,有人凭吊昔日的光荣。
  
  一
  
  在乐清县柳市镇嘈杂的街巷里,当年在柳市第一个买摩托车、第一个装电话的“严重经济犯罪分子”刘大源,听到王均瑶去世的消息,感喟之余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幸运。
  1970年代末,刘大源开始穿梭于温州与上海之间倒卖螺丝,生意红火,人称“螺丝大王”。当时,柳市还有“电器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目录大王”叶建华、“翻砂大王”吴师濂、“线圈大王”郑祥青、“胶木大王”陈银松、“旧货大王”王迈仟,号称“八大王”。追溯起来,“八大王”应该是1978年之后温州最早的民间商人,柳市则是温州民营经济的发祥地。
  1982年8月的一天,35岁的刘大源早起上街,后面便有两人盯梢。当他看到墙上张贴的“狠狠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大幅标语,暗自心惊。他作出了生平最为快速的决定,趁人不备钻进小巷,回家取出7万元现金来到河边,跳进一只机动小木船,亡命天涯。刘大源回忆说,逃跑时他身上只穿着背心和短裤。
  1981年底,浙江省委工作组就已对“八大王”进行调查。1982年1月,中央下发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乐清县委便将“八大王”的商品经济行为列为大案要案进行查处。这一年,除了刘大源逃亡之外,其他7人都作为重大经济犯罪分子被捕入狱,直到1984年才重新审理,或取保候审,或无罪释放。
  20年之后,刘大源的“大源螺丝店”已经变成了“大源精密焊接材料公司”,单开间狭长的门面,足以使刘大源在柳市和温州城区的最好地段购置房产,种养兰花,安居乐业。
  刘大源现在最好的朋友是当年的“目录大王”叶建华。当年,在柳市开照相馆的叶建华在“电器大王”胡金林的鼓动下拍摄产品目录,很快,封面烫金、16开本的《产品样本》和《产品价目录》成了热门货,但叶建华也因此被认定是“牟取暴利”、“投机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没收财产4万元。1984年“无罪释放”之后,他又开了一间“笑笑照相馆”。
  后来,有人劝叶建华再去搞产品目录,他摇摇头:“哪里还有胆,牢监门等着我进。”现在,56岁的“目录大SE"阅读报纸要戴上老花镜了。由于竞争激烈,笑笑照相馆早已关闭。为改变境遇,他曾偷渡到国外,但谋生更为辛苦,只好回来。现在,叶建华赋闲在家,专注技术。记者见到他时,他的一项摄影显像技术刚刚拿到3000元的乐清科技专利奖金。叶很满足,一副别无他求的样子。
  
  二
  
  作为1978年之后温州第一代商人的代表,“八大王”大多没能在他们原有的事业上继续发展。其中“旧货大王”王迈仟1995年死于肝癌。
  在“八大王”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们被巨大的社会变迁所推动,却遭遇到严重的挫折。而在他们受挫、动荡、喘息的时期,另一批精明的柳市人借助社会大气候的改变乘势而出,他们创办的企业后来居上,如日中天。这其中就包括从求精集团裂变出来的正泰和德力西。
  自称“刁民”、动辄将地方官员称作“土八路”的刘大源很轻看正泰这样的企业。他把1978年之后的温州民营经济历史分为了四个阶段:对着干、开着干(公开)、放着干、扶着干。他认为“八大王”处于“对着干”和“开着干”阶段之间,而正泰和德力西则是“扶着干”起来的。“我们没有要过国家的一分钱。”他不无骄傲地说。
  当年“对着干”并被打击的当然不仅仅是“八大王”,在遭受打击的这些人当中,也有人急流勇进。
  在一些有关“八大王”的民间版本中,郑元忠作为“机电大王”赫然在册。按照这个版本,今天的郑元忠应该是“八大王”中惟一的风云人物了。做低压电器出身的他所创建的庄吉服装有限公司,目前是温州服饰业中投资较大和起点较高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庄吉”成为温州一个著名品牌,他本人也曾被评为“温州改革十大风云人物”。
  根据记者拿到的一份1984年6月14日由浙江省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印行的“情况简报”,郑元忠并不在“八大SE"名单之内。不过,在1982年那场打击经济犯罪的运动中,郑元忠未能幸免。他曾潜逃两年,待风声好转回到柳市,但很快就被收容,关押了186天。
  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说,郑元忠的成功转型并非偶然。1992年,也就是王均瑶创办国内首家民营包机公司的那一年,40岁的郑元忠背起书包走进了温州大学国际贸易系,成为温州大学年纪最大的大学生。那几年,“螺丝大王”刘大源在香港的门面亏了五六十万。
  与刘大源划分民营经济历史阶段的方法不同,作为温州本土最有名的学者之一,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将温州民营经济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能人阶段,所谓能人,就是跑供销、拿订单的家长;第二是老板阶段,老板也是兼管财务的厂长;第三是企业家阶段,老板们变成了公司的董事长——其中以1996年底高天乐、高天放兄弟的天正公司年薪30万公开招聘总经理为转折点。
  传说温州老板到国有大厂推销产品,一只手上写着“有权不用,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