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听“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邓中翰讲述他的人生传奇

作者:佚名




  2005年11月15日,邓中翰创建并率领中国芯片设计公司中星微电子首次成功将“星光中国芯”全面打入国际市场,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这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首家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IT企业在美国上市,是中国企业在2005年原始创新、发展核心技术、走向世界的标志性动作。
  在见识了其事业的辉煌之后,我们同样关心着邓中翰的人生经历。且听他在清华大学的一场演讲会上讲述到的关于自己成长的传奇故事——
  
  今天真是非常高兴,不仅是为能有这样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机会,在清华大学与各位老师、同学交流。同时也因为,我今天见到了已经十几年未曾谋面的挑战杯,而这个奖杯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时是在中国科技大学,当时科大是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我跟各位同学一样,教室、操场、宿舍每天三点一线式的学习和生活。但当时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多余的空闲时间利用起来。我找了一个导师,说希望能够做一些科研的工作。当时我正在上三年级,从来没有一个本科生有这样的想法,他并没有笑话我,也没有做任何评价,就说好吧,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先把资料读完,然后再来找我商量。当时正好是接近寒假的时候,老师也没有时间跟我讲,我就拿了一大堆的英文文件回来。在放假之前我就开始阅读这些材料,我越读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那年冬天特别冷,我放假就没有回家,干脆就留在校园里读这些书了,最起码能把英文学得更好一点。可以说,我做科研的经历就是这样开始的,很简单。经过大概一个冬天,我在阅读这些文件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想法。
  第二个学期,在几个月之内,我做了很多老师都认为是非常前端性的科研工作。当时我用刚刚学会的量子力学,用这些运算公式,对宇宙射线在晶格里的缺陷进行分析。那一年夏天我就投了一篇文章,在《科学通报》,那是我国很好的科技杂志。当时完全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后来听说在这里发表一篇文章,就可以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了。没想到,夏天一过,我就收到了《科学通报》收录这篇文章的通知书。对我来说,当然是天大的吃惊,我的教授也觉得不可思议。从给我那些材料,到把东西做出来,到在中国最重要的杂志里发表文章,短短的七八个月的时间,他觉得是个奇迹。之后,我获得的这个挑战杯奖,应该说这是从团中央的高度,肯定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在业余时间里主动寻找挑战并战胜挑战的勇气。对我个人而言,挑战杯对我的表彰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也是一个转折。
  我当时跟在座的很多同学一样,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也不清楚毕业以后要去做什么,何况我们所从事的这一系列科研工作是非常抽象的。得到这个奖之后,我开始去想,也许我毕业之后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也许能够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也许不用像今天这样等着父母的钱在学校里学习,我自己就可以创造这些有价值的事情。在那时候,奠定了一种人生的理想,也奠定了一种人生的方法论,这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敢于面对挑战,敢于把自己投入进去。
  我毕业之后,和很多人一样准备托福、GRE,联系出国。后来去了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物理系。在那里,我就有一种很深的想法,我不仅是一个从中国来的留学生,我还拿到过挑战杯,我有种要为国争光的使命感,而不能替中国抹黑。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我都有种紧张的感觉,我理解这是一种责任感。那时候,很多同学刚到美国,都买车出去旅游,还有很多人在联系新的学校,打算换学校等等。而我当时的心情可以说有点沉重,非常希望在学习方面能做得更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系就有七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每天走过去,就看到七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照片看着你微笑,那时候心提得更高,非常希望将来读物理学博士的时候,能在他们的领导下做科研,也希望将来能像他们一样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和以前上中学、大学的时候不同了。之前更多是一种为家长争光、为考一个好学校,为将来能够顺利毕业这些很实在的目标,自然而然的学习过程,而现在转变成一种主动的去寻求挑战而肩负的责任感。当时有的同学笑我说,你把挑战杯及团中央给你的表彰看得太重了。有这么多留学人员,他们都做出了很多成绩,没必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那时候,每次考试我总希望能考第一。有次物理学考试是12小时的笔试,2个小时的口试,分成两个周末完成。作为中国来的留学生,那次我在四十几个博士生中考了第一。当时就觉得非常兴奋,觉得没有愧对这个挑战杯。所以刚才看到挑战杯,我非常激动,如果没有它我不知道会如何界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不知道给这个人生目标定个什么度。
  看到这个杯我才觉得,其实不管我是在念书,还是后来的工作中,总觉得有很多眼睛在看着我,希望自己能够做更好的成绩出来。或许,这种压力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多余的。但当我还是一个二十几岁年轻人的时候,有了这样的压力,对我后来的成长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它给我指明了一个方向,它给我找到了一种做事的准则,就是说你要永无止境地追求,一定要做出最好的工作。我想正是这种责任感,这种面临挑战的创新精神,带领我度过一年又一年在美国的留学生涯。
  还记得在伯克利的时候,我经常去著名的摩尔定律的创始人鲍勃·摩尔捐献的会议室里开会。每次去那听一些半导体方面报告,我都会想到半导体集成电路是硅谷这个名字的来源。虽然过去学的知识都是在物理领域,可是在硅谷,我感受更多的是硅技术和信息技术最前沿的冲击。这时候,我想也许我应该转系。就找到了我的老师,目前是我们中星微电子的董事。他在伯克利教了很多年书,从来没有接纳过来自物理系的学生。跟我交流的时候,他发现我对电子学一点都不了解,他就非常担忧,说你能不能在转系的过程当中做知识结构的调整?我当时英文不太好,说起来特别直,我跟他讲,在中国我获得过挑战杯,我在大学本科的时候就能够做一些跟我的学习相比还很超前的工作,并且可以在国家一流杂志上发表文章,我觉得我有这个学习的能力。于是,他给一个学期的时间来考验我有没有能力把知识转型。
  我当时想,既然导师给了我机会,我就不能辜负,我一定要把这事情做好。在我的人生中,经常有这样的事情,经常做别人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之后,我在这个学科上花了很多时间,每天早晨8点钟到办公室,其他同学都还没到,我自己煮上一杯咖啡就开始学习。就像在大学时一样,很多同学都笑称我是半书呆子。这个学习花了我非常多的时间,但应该说结果是非常好的。第一学期之后,我把电子工程系的几门课都考了A,导师也就完全接受了我。我很快顺利地从物理系转到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同时也学完了物理系的硕士课程。当然这个过程当中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这个挑战杯带给我另外一个改变是开始变得善于独立思考了。大学时代,同学们要考托福,我也要考托福,同学去哪里旅游,我也去哪里旅游。可在挑战杯之后我开始做独立的选择。
  1994年我去日本出差,当时是和导师去日本NEC作报告。在会议结束后,我因为回美国的签证问题滞留了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对我的人生来说又是一次挑战。我在银座,这是东京非常繁华的地段,人非常多,熙熙攘攘的。我过去一直都在象牙塔里,在大学校园里是看不到这种景象的。那么多人忙忙碌碌地在工作。我就非常想弄明白一点,就是这些川流不息的人群,每天都在忙着什么。这一个星期,换一个人也许去了富士山,或者去看看樱花什么的,但是我就一直坐在街头,一呆就好几个小时,我一直在想,他们在忙什么,为什么我每天在学校里做我的事情,而他们却忙忙碌碌的,在社会这个大的网络里在做什么?这一星期的思考,对我人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