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揭开哈佛“名牌”的面纱

作者:李欧梵




  哈佛的文科各系我较熟悉,传统的两大强系——英文和历史——却已非比从前,虽然近年来请来不少名教授,如英文系的格林布拉特(Stephen Creenblatt)和霍米·巴巴(Homi Bhabha),前者是“新历史主义”的发起者,后者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巨头,但总体而言并不见起色,比起我做学生的时代两系大师如云的情况,相差甚多。我至今还认为哈佛的英文系比不上耶鲁,历史系比不上普林斯顿和哥伦比亚。而哈佛的比较文学系更小,皆是兼任,但有一个悠久的传统,我当年就旁听过该系讲座教授Harry Levin的课。最近哈佛英文系中有几位“女将”,如Marjorie Garber等,风头甚健,也为该系注入不少新思维,特别在女性研究或性别研究方面,已经自成气候,她们反而对于一些边缘学科特有好感。
  哈佛的哲学系更是大师的天下,早年的Quine不提,近年来最走红的罗尔斯(John Rawls),以《正义论》(Theory of Justice)闻名遐迩,就是在哈佛哲学系任教,最近刚去世。此外还有Putnam和Cavell,后者有关电影的文章我最佩服。美国的哲学研究趋势最重分析哲学和语言,但哈佛的语言学系却弱到了几乎关门的地步,最近一两年才渐有起色,可能被麻省理工学院的语文系——大师乔姆斯基(Chomsky)任教的学府——压倒了。
  除此之外,哈佛的东亚研究——特别在人文师资方面——我认为中国研究绝对压倒日本研究。但东南亚和印度的研究则很缺乏,而各种宗教的研究似乎也嫌不足。对于最近较为热门的学问——如电影——也是师资不足,哈佛根本没有电影、戏剧和传播专业或新闻系。倒是设计学院近年来独领风骚,可能也是靠Rem Koolhaas等建筑师兼教授的明星效应。
  我认为哈佛最不整齐的反而是社会科学的各系,其中最大的是经济和政治系(哈佛叫作“政府系”——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这两个大系一向纠纷不少,特别是经济系曾经有位教授到苏联做顾问,差点闹出事来,他最近已离校。比起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大多是诺贝尔奖的得主——哈佛尚差一截。而哈佛的政治系,即使在基辛格时代,也不见得是全美第一,近年来的发展我不甚了了,但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有何大将。也许,近年来哈佛的政治系和政府走得太近,又有那个“肯尼迪行政管理学院”的影响,学术的路向反而不够明朗,也许这是我个人的偏见。
  哈佛的社会科学方面,最有争议的两系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当年社会学方面帕森斯称霸一时,然而如今他的现代化理论已经遭到唾弃,后来又有几位名师退休,所以一蹶不振,无法和芝加哥大学相比。而哈佛的人类学系又分三组,考古组阵容甚强(去世不久的张光直教授即属此组),但我较能获益的文化人类学,却不甚出色,而我对医学人类学,只认得一位Arthur Kleimann教授,相谈甚欢,可惜他几次邀请我去他主持的论坛,我却因公未去,十分遗憾。总的来说,我还是较认同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学系,教授一个个古灵精怪,但学术上都十分出色。
  走笔至此,哈佛的名牌面纱也被我撕去了一大半,所揭开的“真相”依然是,哈佛是一所在学术上历史悠久的大学,它每年都名列各种调查的前茅,主要是因为它的师资雄厚,各学科的发展相当平均,即使不名列第一,但仍可名列前十名。而其他大学则只有少数学科是强项,没有财力全面发展。所以我建议想申请入哈佛研究院的学生,要看准系科和教授,不应该因为哈佛是名牌就胡乱申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