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风光不再的萨达姆

作者:聂晓阳




  作为普通伊拉克人,很多人在萨达姆时代也是不愿意去提克里特的。因为即使你是因公出差去那里,也会因为随时会碰到萨达姆的什么人而发生令人不愉快的事。
  萨达姆时代很多安全部队、情报部门的高官都出自提克里特。比如,伊拉克前情报部门负责人哈布士将军、安全部队负责人特拉法将军、伊拉克警察司令荷尔拉将军,以及伊拉克军队总参谋长萨达尔将军等。据《望东方周刊》的初步计算,在全部55名上了美军扑克牌通缉令的前政权政要中,至少22名来自提克里特。
  乌贾村是提克里特圣地中的圣地,因为萨达姆1937年4月28日正是在那里出生的。萨达姆上台后,这个原本普通的村庄再也普通不起来了。这里名字虽然叫村,但是公路、大桥、超市和宫殿与首都巴格达相比并不差。战前伊拉克能安装电话的人家并不多,但这在乌贾村是小菜一碟。
  在伊拉克遭受国际制裁前,伊拉克优质大米的价格是50公斤大米9第纳尔。制裁期间,第纳尔大幅贬值,50公斤大米价格涨到3万,而且很难买到。但是在乌贾村,人们仍然整袋整袋地买,而且价格仍然是9第纳尔。向乌贾村民低价供应大米的差价自然由当地政府补贴。在萨达姆时代,一如萨达姆遍布全国的宫殿一样,外面的苦难与他们无关。
  萨达姆能给和他握手的人红包,自己的老乡自然更不例外。在乌贾村,凡是和萨达姆沾有一点亲戚关系的人家,他们的住房在普通伊拉克人看起来都像宫殿一样。伊拉克遭受制裁期间汽油质量很不好,但乌贾村的汽油都是特供而且免费的。如果要想访问乌贾村的人,你必须事先通报,那里有一个门房,只有打完电话获得允许后才能进去,但是在其他地方逗留是不允许的。
  除了以上“绝对是事实”的情况外,沙澜还讲述了一些“民间传说”的事情。比如萨达姆亲戚的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有工资,以至于人们没有钱的时候就痛恨自己生错了地方。但现在这些人却庆幸自己生对了地方,因为那些原来享有特权的萨达姆亲戚现在日子很难过,很少有不家破人亡的。萨达姆有6个堂兄弟,他们的霸道是出了名的。现在,其中一个堂兄弟战后在提克里特被不明身份的人打死,两个被关在美国人的监狱里,另外三个下落不明。
  沙澜曾访问过的一个果农告诉他,萨达姆有一个叫加里布的堂弟,不学无术,也没有任何职务,但是萨达姆堂弟的名分足以让他欺压任何一个人。在萨达姆时代,他经常开车来到这个果农那里,拿这拿那,拿完就走,从来不提钱的事情。但是这个细心的果农把被抢走的东西都记了下来。战后,在美国人还没有抓加里布之前,加里布就乖乖地根据单子把钱还了。
  战后,美国人曾一度用铁丝网将整个乌贾村围起来。美国人说,这是为了监视极端分子,防止村民为萨达姆的武装抵抗者提供资金或者信息。同时,这个铁丝网也阻止了外面愤怒的受惯他们欺压的人进入并袭击乌贾村民。现在,这个铁丝网已经被拆了,昔日的达官贵人都跑了,留在村里的人也渐渐学会了和外面的世界和平共处。
  很多提克里特人至今还把错误归结为萨达姆“身边的坏人”,他们一直认为萨达姆是一个好人。我们接触到的很多人都说,萨达姆刚刚就职总统时大家都很喜欢他,因为他经常亲自访问村庄、市场和学校,无论谁有困难,萨达姆都提供帮助。“有病的人被他碰到,不认识的也会被送到欧洲治疗”。
  但是在提克里特,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什么到了本次战前的2003年,支持萨达姆的人连10%也不到了。这10%,还主要是和萨达姆同一部族的人以及他的阿拉伯社会复兴党等既得利益者。当时,伊拉克复兴党党员已经达到数百万之众。人们高中毕业要进大学,如果没有入党证明,就要比别的人困难得多。军队中每个士兵都是党员。每个政府工作人员也都要是党员,萨达姆后期即使想到政府部门干清洁工,也要入党证明。
  但是,这一庞大的党员数字水分也同样很大:很多人入党不是为了信仰,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机会。更多的人在退伍或大学毕业后都自动脱党了。
  这位提克里特人曾引以为豪的领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话题和记忆,但是沙澜念念不忘的,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场景。那是一次电视报道,时间是1989年的春天,萨达姆到提克里特北和摩苏尔之间的城市哈特拉视察。哈特拉有一个类似安曼杰拉什的古迹,是一个有3000年历史的古城。当时那里正在举办旅游节,当地政府希望借助丰富的古迹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提升旅游形象。
  在电视上,人们看到一身军装的萨达姆站在开满鲜花的原野,叼着古巴雪茄,戴着墨镜,久久地凝视着前方。人们都在期待领袖的最新指示。领袖终于说话了。他用提克里特方言感慨地说:“这个地方不错,很适合打仗!”说完,领袖对着镜头大笑不已。
  未来的历史学家在审视萨达姆政权及其覆灭结局的时候,一定会总结出许多深刻的历史教训。但是,历史学家会不会注意类似生日、红包和老乡这类小事,我们实在不好预料。但是这类小事,也许正是萨达姆这只曾经的真老虎之所以变成纸老虎的幕后真相。
  建立在个人权威和恩惠基础之上的政权是脆弱的——这是这个文明古国用血的代价贡献给文明世界的一个简单真理。
  
  亲临“萨达姆洞”
  
  来到提克里特,我们首先要访问的,是萨达姆在最后被抓获时所栖身的那个地洞。在问路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当地人已经对那个地方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萨达姆洞。随便问一个路人,都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但是现在美军已经封锁了那个位于阿道镇郊外的农家小院,没有美军的许可,任何人不能接近。外电的报道说,美军甚至已经用水泥封堵了洞口,以免那里成为萨达姆支持者朝圣的对象。
  在当地伊拉克自卫队士兵的指点下,我们先来到一个美军军营办理前往萨达姆洞的路条。这个美军基地门口路障重重,汽车只能停在距离大门200多米的地方。基地大门口趴着一辆灰色的坦克,一名士兵在坦克上用重机枪对着门外。
  办理手续的地方实际上就是基地的门房。我们推门进去,里面坐着两名美军军官,还有3名伊拉克翻译。看到我们,伊拉克翻译首先站起来问好,但是我们知道这里真正的老板是坐在一边冷冷地看着我们的美国人。为了获得同意,我在说明来意的时候特意加上一句:我们听说这一地区在萨达姆被抓后,相对比较平静,治安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所以特意从巴格达赶来核实情况。
  一名美国军官随后在电话中向上司汇报时,果然重点介绍了我们似乎要正面报道的意思,很快我们就获得了批准。于是美国军官要去了我们的护照和记者证,复印留底,随后打印了一张英文的路条,交给翻译在另外一张纸上用笔翻译成阿拉伯文。
  在办理手续时,我们和一位美军军官聊起来。他说他服役已经20年了,来伊拉克也已经11个月。他对我们的工资很有兴趣,刨根问底,并告诉我们他一个月有4000美元。我问他有传闻说美军士兵打仗期间每天的补贴高达1000美元,他大叫起来,说这“绝对不可能,说这话的人一定是疯了”。
  在我们谈话时,一个眼睛有些斜视的伊拉克翻译当着美军军官的面,拼命向我灌输这一地区如何如何平静、美军如何优待当地人,要求我一定要把他的话写进报道中去。他还告诉我,他原来是一个学校的英语老师,每月工资只有3美元,现在美国人给他的月薪是300美元,还说干得好的话,以后要涨到每月500美元。
  在我们出门的时候,美军军官又叫来一个伊拉克自卫队士兵,让他们护送我们去萨达姆最后栖身的那个农家小院。说是护送,实际上我们认为和当地军人一起走反而更不安全,因为如果有人要袭击的话,首要的目标就是当地的军警,而手无寸铁的我们在这样的交火中只能成为牺牲品。但是因为早就听说萨达姆洞已经被宣布为禁地,我们恐怕在路上会碰到别的阻拦,节外生枝,所以也就接受了美军的安排,让伊拉克自卫队的军车为我们这辆写有“中国记者”字样的采访车开道。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