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曹植早期人格与当时文化语境分析
作者:张晓耘
最早让曹植扬名的应该是他的《白马篇》了。“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一个驰骋沙场、视死如归的青年英雄呼之欲出,这何尝不是他自己渴望建功立业之心。
这种英雄人格,其父曹操和汉末动乱的社会环境给予了他最直接的影响。曹操出身低微,少时任侠放荡,好权术,二十岁举孝廉,黄巾起义时,他起兵镇压,军阀董卓要废汉献帝自立时,随袁绍伐董卓,迎献帝迁都许昌,自任大将军和丞相,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自幼即随曹操四方征战的曹植,期望在政治上有一番大的作为,主导了他早期的所有行为。这种行为不免表现在诗作里。
但后期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他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这一时期他所创作的《洛神赋》则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汉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源于先秦楚辞,以抒情或状物为主,注重铺排,摹绘和夸饰。建安赋作继承了汉末抒情小赋的成就,抒情更加深切,内容和描写对象也更为广阔。
鲁迅将汉末魏初的诗文特色概括为:清峻,通脱,华丽,壮大,外加上慷慨。鲁迅认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流,不过讲清讲的太过,便成了固执。所以深知此弊的曹操要起来反对这种风气,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了想说什么便说什么的文章。”
此论实为精辟之见。由于曹氏父子的特殊地位,这种创作风格,在当时成为主流,而曹植以他在诗歌、辞赋、散文方面的杰出成就,对于开创中国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钟嵘称之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纵观曹植一生,他无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文人的天真、软弱、恃才傲物和优柔寡断的共性,决定了他最终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