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2期

海上骷髅旗

作者:刘晓荻




  海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有船只出现,就有海盗的存在。而最早的海盗记录,则出现在公元前1350年。
  14世纪中叶,新大陆的发现掀开了海盗的黄金时期。当时,世界各国积极加入航海贸易,开辟新航海路线,并不断努力地扩张自己的殖民地,利益竞争加上对权势的野心,带动了“海盗行业”的蓬勃发展。
  为了在加勒比海分一杯羹,英国通过颁发私掠证,默许海盗行为合法化,并把海盗视为海军势力,帮助英国袭击西班牙船只。
  凡持有官方颁发的特许证书的海盗,都得到国际法律的承认;而且就算被逮捕,也不会被问绞。
  这样的局势,导致海盗活动日益猖獗,发展到最后,海盗们连英国的船只也不放过,加勒比海变成了他们的狩猎场。
  
  海盗秘闻
  
  每个组织和团体都需要有明确的职位和等级,海盗也不例外,海盗的等级分为:船长、军士官、领航员、炮手、一般船员。
  船长在船上的命令就是法律,并拥有惩罚船员的绝对权力。
  通常的惩罚方式有:把受惩罚者抛入海中,这是海盗最古老的惩罚方式。第二种是将受惩罚者放逐到荒岛上,让他自生自灭。还有一种叫“猫之九尾”的鞭刑,即在鞭子末端装上钩子或子弹,并在受罚者背部涂上盐,目的在于让他疼痛加剧。“浸水”则是用绳子将受罚者挂在船的主杆上,然后将其扔进海里,让鱼把他啃食掉。还有一种是把受罚者固定在船的底部,让他的身体和船底摩擦,船底的碎片和破损处众多,在这种情况下,受罚者所受的痛苦可以说如万箭穿心一般。
  至于旗帜,我们在影视作品中见过的骷髅旗,是海盗船桅杆上不可或缺的“商行”旗。那面骷髅下插两根交叉的骨头,那就是让海上航行的人们闻之丧胆的海盗旗,叫做“快乐的罗杰”。
  海盗的生活飘忽不定、四海为家。17世纪还没有冷藏技术,对于长年漂泊的海盗来说,就算几个月都没有新鲜食物,也是很正常的,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通常,他们的食物是发了霉的面粉与米饭、腌奶酪、咸肉咸鱼,再不然,就只以海鸟、老鼠充饥。
  不过,加勒比海群岛和太平洋岛屿上有大量的海龟,它们成熟时,体重能达130至180公斤,不仅肉味鲜美,且与所有的龟种一样,海龟拥有惊人的耐饥能力,可以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维持数月的生命。然而,这优点却为它引来了杀身之祸,成了海盗们难得的新鲜食物。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在流行的自助餐,据说是8至11世纪时,海盗们发明的。原因是他们不熟悉、也不习惯欧式西餐的繁文缛节,每当猎获后的“庆功宴”,就以自己到餐台上选食物的方式用餐,形成了今天的自助餐。
  中国海盗
  张保仔(1786—1822年),又称张保,新会江门人(一说新安县人),父亲张义,以捕鱼为生,因抗清水师勒索,船被击毁,全家失散。张保仔靠渔民抚养长大成人,少时习武艺,操渔业。
  他15岁那年随众出海捕鱼,被郑一掳去。郑一见张保仔聪明机警,便将他留在身边。这样,张保仔就被迫“落水”成为“海盗”。
  郑一死后,郑一嫂接操夫业,看中张保仔。“明为主仆,暗为夫妻”,大权也逐渐落到张保仔手中。
  当时在香港一带活动的有在台湾举行反清起义失败后的散兵余部,其中的一支在广东沿海发展为“五色帮”。
  五色帮是以各帮所使用的旗帜颜色为区别的,计有红、黄、蓝、白、青五种颜色,各帮各有一定的活动地区,但又互相帮助。张保仔所在的是红旗帮。
  红旗帮有一次在南海与葡萄牙船队冲突,全歼葡船队,发现葡舰上的财物全是袭击掳掠中国客船得来,引起张保仔极大愤慨,于是常集结大队,经常袭击侵犯我国领海的葡、西、荷、英等国船舰,使殖民者提起张保仔都心惊肉跳。
  张保仔做了船长后,早期称霸珠江三角洲,曾经一次击沉葡萄牙海军18艘军船。
  由于张保仔处事有道,深得众人拥戴,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最盛时,拥有大船800多艘、小船1000多艘,聚众达10万人。
  他以香港为根据地,开荒生产,标榜自己为“第二郑成功”。他还常与海外华侨往来,使当时荒凉的香港岛兴旺起来,居民达20多万。
  香港至今还有不少张保仔活动的遗迹,如“东营盘”、“西营盘”都是张保仔营寨所在地,扯旗山有条张保仔古道,鸭脷洲有张保仔石炮台,五鼓岭有张保仔瞭望台,马湾天后庙有张保仔外寨,长洲及赤柱舂坎角有张保仔洞……
  红旗帮初时纪律良好,维护百姓利益,如取百姓物品,必须以加倍价钱给付。若强取百姓财物,立即处死,因此得到沿海人民的支持。
  他们控制了上川岛、下川岛、赤溪半岛的铜鼓、北陡的那琴尾角等地。在上川岛沙堤东北面的七盘山和赤溪铜鼓设置炮台,设立联络信号——每当发现情况,便扯旗为号,相互联络。
  红旗帮日益强大,对清政府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清廷分别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七月、八月派兵清剿,两度被红旗帮大败于马洲洋和阿娘滩,还被擒杀了总兵林国良。
  嘉庆十四年,红旗帮又与清提督孙全谋大战于万山群岛,以后又大战广州湾,清军均被红旗帮打得大败而逃。
  嘉庆十四年(1809年)九月十七日,张保仔率红旗帮掳获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囚船主索赎,得款万元及鸦片烟土二箱、火药二箱。因而被清政府联合英、葡帝国主义者不断围攻。张保仔多次将清军联军打败。
  两广总督百龄上任后,改变策略,立“禁绝岸奸”策,尽改粤粮水道为陆运,硝磺各厂改商营为官办,并加紧巡哨,断绝张保仔的粮食、弹药供给。张保仔水米断绝,战船损坏也无材料修理。就在这内外交困的时候,嘉庆十五年(1811年),百龄派张飞鸿向张保仔劝降,勉张保仔归附清廷。
  张保仔投降后,幻想效法梁山、瓦岗寨好汉,作国家的“栋梁”、“柱石”,成为朝廷鹰犬,引官兵到处追剿五色帮,先歼黄旗帮200多人于七星洋,再破青旗帮船舰数十艘于放鸡洋,更于儋州鏖战蓝旗帮,擒获其首领麦有金。五色帮被追杀得走投无路,纷纷逃向菲律宾、北婆罗洲、马来亚等地。
  张保仔在他的降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述说:
  “今蚁等生逢盛世,本乃良民。或因结交不慎,而陷入迷途;或因俯养无资,而充投逆旅;或因贸易而被掳江湖;或因负罪而潜身泽国。其始不过三五成群,其后遂至盈千上万。加以年荒岁歉,民不聊生。于是日积月累,愈出愈奇。非劫夺无以谋生,不抗师无以保命……”讲来合情合理。
  其实,封建社会被指为“贼、匪、盗”的人,大多数是被“逼上梁山”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