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0期

花翎漫笔

作者:吴 文




  眼下反映清宫生活的电视多如牛毛,常看到峨冠博带的王公贵族,有的人在珠光闪烁的礼冠上,还拖着一根孔雀翎。皇帝发怒,要惩治某人,则大喊:“拔去花翎!”花翎即孔雀翎,在清代是极为重要的冠饰。关于花翎来源,清代福格《听雨丛谈》有这样一段记载:“(明)都督江彬等承白红笠之上,缀以靛染天鹅翎,以为贵饰。贵者飘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书王琼得赐一英。冠以下教场,自谓殊遇。似与今三眼双眼单眼花翎之制相同。”可见孔雀翎似来源于明朝的靛青天鹅翎。
  花翎在等级森严的清王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识,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花翎本身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花纹,一个圆圈就算作一眼。翎眼的多寡,也反映了严格的等级差别。按照清制,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贵族,还有和硕额附(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戴双眼孔雀翎;五品以上,在皇宫服务的内大臣,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州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出身),戴单眼孔雀翎。可见花翎是清朝居某种地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在清宗室藩部内,即使是有资格戴用花翎的王公贵族们也并非生下来就可享戴花翎,而是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花翎如此高贵,因而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和向往。
  福建提督施琅,本是明朝将领郑芝龙的部将,他降清后隶属汉军镶黄旗。康熙年间,在平定台湾时立了头等大功,还建议在台湾屯兵驻守,以备抵御外来侵略者。他的功劳与建议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被赐予御用袍等荣贵物品,封为“世袭罔替”的靖海侯。所得荣誉足够显赫,但是施琅却上疏,力辞侯位,而恳切要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这件事,引起朝廷的震动,大臣们认为在外的将军提督,无赐花领的先例。而眼光远大的康熙皇帝则特别下旨予以赐戴。拿封侯去换取一枝花翎,可以看出当时的崇尚花翎的风气。自施琅始,清最高统治者为笼络收买人心,鼓励臣下为其效力,开始把花翎赏赐给对封建王朝作出特别贡献的官员。乾隆皇帝曾明确宣称:花翎可“特赏军营奋勇出力之员”,并规定,“如有建立大功,著有劳绩,理应戴用(花翎)者”。这样,花翎的作用扩大,不仅是某种地位的标志,而且也成了显赫军功的象征。
  大臣中因功赏赐的花翎,也有三眼、双眼和单眼之分。乾隆时功勋卓著的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傅恒,据《清史稿》本记载,曾先后被赐予双眼花翎两次、三眼花翎一次,每次他都感到诚惶诚恐,而上疏力辞,不敢戴用。乾隆以来直到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乾隆时的傅恒、福康安,嘉庆时的和琳,道光时的长龄、禧恩,光绪时的李鸿章、徐桐,总共七人。这也说明清统治者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据《啸亭续录》记载,大臣中赐双眼花翎的也不过才二十余人。难怪赏赐花翎,被看作是“宠遇尤隆”的“千古荣遇”,被赏赐的人能够对皇帝“感激涕零”了。
  宗臣中最为显贵的是亲王、郡王和贝勒,按照清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而花翎这种贝子以下的“臣僚之冠”,由于日益为人所重视,也被亲郡王们所看中了,于是,一位郡王以担任前锋统领为理由,竟向乾隆乞戴花翎,乾隆认为“花翎用贝子品制,诸王戴之,反觉失制”。有一位大臣说:他年幼,“欲戴之以为美观”,乾隆这才说:“皆朕之孙辈,以为美观可也。”同意了这位郡王的要求。这样,亲王、郡王、贝勒就开始戴三眼花翎了。
  花翎的赏赐虽然严格,但赶得巧,也可能在皇帝高兴时意外地得到它。《清稗类钞》中记载,新疆张格尔叛乱,道光皇帝“锐意太平,望捷若渴”。各省的文报,按照规定是由兵部经奏事处上报皇帝的。有一位宦况清凉的老司员,平常独乘驴车出入,行止都在别人后面,被人鄙为“寒伧翁”。擒获张格尔的捷报传来时,天色已晚,官员们都已回家,而兵部来不及派值班的人去奏报,凑巧这位“寒伧翁”仍在公署,于是便派他去报捷。道光皇帝听到平张的捷报后,大喜过望,下旨说:“报捷音者,赏戴花翎,着军机处行走。”老司员真可谓“时来运转”,受宠若惊;而当时的人也不得不叹服老司员的福气。
  清朝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渐扩大。过去“非军功不准保荐”,“若建绩大臣及赏赐王公宗室大员子弟,(赏赐花翎)皆出自特恩”。到了道光二十八年(1848),恭修玉牒告成,定亲王载铨奏奖赏戴花翎,开了对在其他方面作出贡献的人保举花翎的先例。道光时刑部郎中耆龄还因平反冤狱有功被特赏花翎。后来则更有了捐翎的例制。鸦片战争后,清国库空虚,财政窘迫。广东洋商伍崇曜、潘仕成捐十数万两银子,无法褒奖,于是,被赐戴花翎,自觉荣耀无比。以后,清最高统治者就明确规定了捐翎的金额,花翎七千两实银,蓝翎五千两,不准折扣。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作成,无眼。据此可知,清代各朝“花翎”尊贵显耀的程度是不同的。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花翎也在不断地贬值。但无论怎样,“摘去花翎”也是皇帝对臣子的一种极严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