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4期
毛泽东六用空城计
作者:大 义 小 玲
毛泽东不仅在塘边村做了深入的调查,还到附近的村庄去做调查。他了解的内容,有农村土地分配情况及不同层次的人对土地分配政策的态度,有工商业分布、生产、销售的情况及对有关政策的态度等等。之后,毛泽东在宁冈,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写了一个报告,也就是后来他十分惋惜、被丢失了的《永新调查》。这期间,毛泽东经常在屋里一坐就是一天,分析和研究调查材料。有时脑子太累了,就帮助固春姬老婆婆挑水、种菜、挑谷子等放松一下。对毛泽东早有爱慕之情的贺子珍看到毛泽东工作如此繁重,便主动默默地担负起照料毛泽东生活的工作。贺子珍同毛泽东一起工作的时间越久,对毛泽东的爱慕之情就越深。
这时,在塘边村,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
有一天晌午刚过,毛泽东和贺子珍正在堂屋里一起分析关于土地问题的调查材料。
突然,村东方向传来“砰!砰!砰!”几声枪响。不大一会儿,一个手持梭镖,跑得满头大汗的暴动队员闯进门来,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说,一支四五十名全副武装的地主保安队正向村里袭来,扬言要捉拿毛泽东领赏,现在离村子只有两里多路了!
原来,塘边村地处遂川、莲花和永新三县的交界。虽然永新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但塘边村附近几个县仍是敌人的天下。从塘边村逃出去的地主向附近的地方保安队报告,说共产党有个中央委员毛泽东正在这里活动。蒋介石正以五万大洋悬赏捉拿毛泽东呢!保安队这些家伙贪财心切,立即纠集起来向塘边村发起突然袭击。
贺子珍听完报告,不由大吃一惊。因为警卫班和跟随毛泽东来的一连红军,都到别处分散做群众工作去了,眼下只剩下几个暴动队员,而且他们的武器只有大刀和梭镖,显然跟敌人硬拼是不行的。贺子珍一时没了主意,她用焦急的眼神望着毛泽东,似乎在问:怎么办?
毛泽东遇险不惊,非常沉着、冷静,他仍然稳稳地坐在那里, 慢条斯理地抽他的烟,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事实上, 毛泽东正在分析眼前的局势。贺子珍想到的,他都想到了。如果硬拼,不仅会陷入被动危险的境地,而且还会危及塘边村群众的安全。于是,他用力扔掉手中的烟头,果断地说:“通知乡亲们,马上撤出村子,到山上躲一躲。”
塘边村处于群山环抱之中,走出村落就是山。山高林密,隐蔽性极好。毛泽东随同贺子珍、房东老大娘以及村里群众,一起撤上了山,隐蔽在密林深处。
敌人进村后,见空村无人,知道已有了准备。他们怕中了红军的埋伏,不敢久留,打了一阵乱枪后,便悻悻地撤走了。事后,贺子珍问毛泽东:“敌人怎么不上山搜查?”毛泽东笑了笑说:“敌人也怕呀!当时如果我们还手,敌人从枪声里就可判断出我们的力量。我们一弹不发,空村无人,他们不知深浅,岂敢贸然上山?三国时诸葛亮唱空城计,也是如此呀!”
在这次意外的事件中,毛泽东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深深地震撼了贺子珍的心灵。贺子珍感到,毛泽东的这种沉稳、自信的处事风格,正是她所缺乏的。打这以后,贺子珍的感情起了微妙的变化, 产生了一股质朴、挚爱之情:“要是能够永远在他的身边工作, 经常得到他的帮助和指点,该有多好!”
1928年6月的一天,边界党的“一大”结束不久,毛泽东和贺子珍终于结合在一起了,热心的袁文才为他们在茅坪象山庵举行了婚礼。
此后,贺子珍开始担任毛泽东的生活秘书和机要秘书,夫妻携手战斗在井冈山上。
四用空城计 赤手空拳镇顽敌
1947年7月下旬,毛泽东在靖边县小河村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全国战略反攻和各大区协同作战。
会议刚结束,刘戡率七旅之众由瓦窑堡北上,经大理河向小河扑来,企图封锁绥德、米脂,把毛泽东和党中央包围在无定河以西。为此,昆仑纵队必须抢先过绥德。
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就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
周恩来首先介绍了敌情:“南边是敌占区,东边是董钊部,北边是刘戡的二十九军,西边是钟松的二十六师。我们是四面临敌,真是四面楚歌呵!”
毛泽东打趣地说:“可没有风声鹤唳!”紧接着他面带严肃,一边吸烟,一边思考。片刻之后,他手指地图说:“按原计划,顺大理河而下,向东边榆林方向走。也就是说,迎着敌人西进的快速部队方向行进。”
周恩来立即提醒道:“这可是敌人力量最集中的方向,也是很危险的。”
任弼时加重语气说:“这条路充满了刀光剑影。”
毛泽东以鲁迅的诗句补充道:“怒向刀丛觅小诗嘛!”
经过研究,确定了东进的行军路线。
8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小河村,向榆林方向转移,向西北野战军驻地靠拢。
这次行军,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一改常态,将夜行军改为白天“明目张胆”地转移。胡宗南捕捉到消息后,一面派飞机轰炸袭击,一面令刘戡拼命追击。
8月6日,为了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彭德怀发起了榆林战役。守城的邓宝珊连连向胡宗南告急求援,并惊动了蒋介石。8月7日,蒋介石飞抵延安督战。
蒋介石对于毛泽东的行动琢磨不透:彭德怀攻击榆林,毛泽东也往榆林走。但他的如意算盘是:集中十个旅的兵力,先解榆林之围,再将西北野战军主力歼灭于葭县、米脂、榆林三角地带,并寻机将中共高层机关一网打尽。
8月13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共中央机关,被刘戡、董钊和钟松两路敌人逼到了黄河以西、无定以东的狭小地区。
8月17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在乌龙铺住了一夜,又率队东进,来到了黄河岸边。刘戡率七旅之众紧紧逼近,情况万分紧急。
刘少奇、朱德得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处在前有黄河、后有数万追兵的险境之中,万分焦急,打电报建议中央立即过黄河。彭德怀派人送信,也建议迅速过黄河。
此时,毛泽东在曹庄的一个窑洞里正召集会议,研究行军路线。
“敌人已经从北路、南路、西路包围过来……”任弼时不无焦虑地说,停了一会又说,“德胜同志,看来只有向东走了。”“我有话在先,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现在,屁股后面有七个旅的追兵,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过黄河呢?”毛泽东的话很坚定。
周恩来连忙说:“主席,我们要过前边的葭芦河,不是过黄河。葭芦河只是黄河的一个分汊。我们过了葭芦河,回旋的余地就大了。”
毛泽东对周恩来的解释,依然没有做出反应。
这时,侦察员飞马来报:刘戡冒雨从乌龙铺出动了。
毛泽东说:“既然敌人这么积极,我们动身吧!”并让任弼时传话:“继续顺河东上。”
茫茫的雨夜里,中共中央机关好不容易摸到了葭芦河边。几天来连降暴雨,葭芦河水骤然猛涨,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几里地外就听到了轰鸣声,令人望而生畏。
“过不去了!大水拦住了我们的去路……”大家纷纷议论着。
侦察员又报:“敌人已到曹庄,继续向我们逼近。”
子弹在耳边呼呼地响,几个战士应声倒下。敌人的先头部队已占领了附近的山头。担任阻击任务的警卫部队只有两个连,是二百人对付几万敌人。
刻不容缓,任弼时派人找来了几只羊皮筏子。于是,在灰蒙蒙的天色下,十几名水性好的战士,在一片助威声中登上羊皮筏子,在波涛中拼命地划。可一下子,连筏子带人全被卷进了激流,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向东的路走不通了。
敌人就在眼前。
“烟!给我拿烟来!”毛泽东伸出手轻声地说。
“烟,你有烟吗?”大家互相问着。
毛泽东这些天戒烟了,身边的工作人员没有准备烟。况且,连日来大雨不停地下着,人们都成了落汤鸡,哪里去找烟呢?
“德胜同志,我……我这里还有烟,有火柴……”
马夫侯登科终于小心翼翼地找出了那个小油布包,在别人的帮助下为毛泽东点燃。
毛泽东大口大口地吸着。
大家的心也跟着烟头一闪一闪地跳着。
忽然,毛泽东把烟头一扔,掷地有声地说:“决不过黄河,放心跟我走!”
他扫了一眼山头上的敌人,迈开大步,顺着河堤,向北迎着敌人几万支枪口走去。
大家惊呆了。
空气凝固了。
警卫员猛然醒悟,跑上前去保护,可被毛泽东喝退了。
毛泽东就这样泰然自若地向前走着。
队伍也紧随其后,排成两队走着。
这时,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敌人几万追兵呆若木鸡地看着毛泽东,几万支枪哑了。
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大摇大摆地在几万敌人的目光下走过去,二百米,三百米……直到消失在远方,才听到激烈的枪声,但没有人追来。
这是毛泽东转战陕北最惊险的一幕。
几十年后,李银桥仍记忆犹新地说:“那简直是令人不敢相信的!当时胡宗南的追兵四五次追上我们,都是这样……”
毛泽东率队顺利地来到了一座大山脚下,他仰望云雾缭绕的山峰,对大家说:“上山吧!”毛泽东走在队伍的前面。
任弼时大声告诉队伍后的王参谋,把上山的痕迹抹掉,以免敌人摸到我们的行动路线。
毛泽东听后转过身子说:“没关系,你们就在这里竖块牌子,写上‘毛泽东由此上山'!那些蠢货也毫无办法。”.
王参谋摇摇头说:“不行,敌人离我们这么近,说到就到,太危险了。”
其他人打趣道:“刚才是刘戡在睡觉,我们在他眼皮底下过来了。现在醒了,肯定要追的……”
毛泽东将手中的棍子往地上一戳:“给我竖,我叫他追,就怕他没这个胆子!”
周恩来明白毛泽东的用意,对他们说:“你们照德胜同志的意见办吧!”
毛泽东走到山顶,听到山下传来的枪声,立足道:“是敌人来了吗?”他边说边找了块石头坐下,轻松地说:“好吧!我等着,我要看看刘戡是个什么鬼样子。”
过一会儿,侦察员气喘吁吁地上来报告:是对岸的民兵在打枪。
毛泽东站起身来说:“没有事,我们再走!”
这时,侦察员又报:敌人追到山底下,看到了“牌子”,怕中埋伏,没有上山来。
上山后远眺,葭芦河宛如一条银色的飘带,穿越在崇山峻岭之间。一阵凉风轻轻吹过,大家感到格外清新惬意。此情此景,让大家不约而同地哼起了《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在白龙庙住了一夜。第二天,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顺利地渡过了葭芦河。
这时,刘戡率七个旅的追兵赶到河边,他们正想方设法要过河之际,河水突然猛涨,冲走了不少敌兵。大水挡道,刘戡只好望河兴叹。
天黑下来的时候,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来到杨家园宿营。
当夜,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研究在沙家店地区歼灭钟松部的作战方案。
8月14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迅速向沙家店地区行进。
8月17日,彭德怀打响了沙家店战役,死死围住了曾受到蒋介石嘉奖的、骄狂至极的钟松。经过三天两夜的激战,我军全歼钟松的36师6000余人。
8月21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朱德和各大军区首长,讲了西北战场的大好形势,西北野战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8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转移到葭县的朱官寨,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11月,来到米脂县的杨家沟,在这里召开了中共中央的“十二月会议”,制定了“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具体行动纲领。
1948年3月10日,周恩来在杨家沟的一个小操场上,向中央直属机关的全体干部郑重宣布:一年来,敌我力量的对比已经起了根本变化,中央坚持在陕北的任务已经完成,为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范围的胜利,党中央决定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共同完成夺取全国胜利的历史任务。
1948年3月23日,一个永远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是毛泽东转战陕北的最后一天,也是陕北人民欢送毛泽东等东渡黄河的一天。
之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一同来到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在这里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五用空城计 老蒋损兵又折将
蒋介石终于占领延安了,国民党的宣传媒介大肆宣扬国军的“辉煌胜利”。
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大照片,蒋介石及其高级将领在他的嫡系胡宗南的陪同下,得意地站在延安的窑洞前,手持手杖,一身威武的戎装。
蒋介石这时是得意的。他的高徒——他最信任的黄埔学生胡宗南也踌躇满志,不可一世,在得到蒋总裁的“河图勋章”并晋升为“陆军上将”后,又在西安和叶霞弟宣布结婚,可谓“双喜”临门。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时上海出版的《观察》周刊发表《现阶段的战局总检讨》一文,对此就发表评论说:“胡宗南这个神秘的不娶将军,居然因为延安攻下,夙志得偿而结婚了。他该是如何兴奋,以为从此西北可以稍安了,十年戎守自此可以稍松一口气。哪晓得当时就有晋南富饶之区的易手,山西人讽刺他是以一只肥牛换来了几条鸡肋。中共中央始终没离开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还在那里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