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叛唐
杨国忠与安禄山为了在玄宗面前争宠,互相倾轧,都想压倒对方,抬高自己的地位。天宝十四载(755)二月,安禄山要求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吏部侍郎韦见素与杨国忠坚决反对,玄宗派宦官辅璆琳到范阳去观察安禄山的动静。安禄山对辅璆琳行贿,辅璆琳回京对玄宗盛言安禄山竭忠奉国,没有二心。这时,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使杨国忠颇感不安。于是,杨国忠、韦见素又建议把三镇节度使由三人分担,以便削弱安禄山的兵权,玄宗也未采纳。
安禄山为杂种胡人,由于他懂六种民族语言,初为互市牙郎,又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部下。他抓紧一切机会,厚赂朝廷来往使者,逐步取得玄宗的信任。当杨国忠在想方设法除掉他时,他也针锋相对,准备造反。杨国忠为了搜集安禄山的罪状,使京兆尹包围安禄山在京的住宅,逮捕安禄山客人李超杀之。安禄山子安庆宗因尚荣阳郡主在京师为太仆卿,他将京师情况密报其父,更加速了安禄山造反的准备。天宝十四载(755)六月、七月,玄宗两次手诏安禄山赴京,他均置之不理。十一月,安禄山伪称“奉命讨伐杨国忠”,率十五万众,号二十万,造反于范阳。
安禄山率兵南进,“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④。这些事实,迫使玄宗采取相应的对策。他派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立即赴洛阳募兵。封常清很快就募兵六万人,又断河阳桥(在今河南孟县),加强洛阳的守备。同时,以荣王琬(玄宗第六子)为征讨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在京师募兵十一万,准备东征,十二月,高仙芝率军进至陕州(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两京陷落安禄山自灵昌(今河南卫辉东)渡过黄河,攻陷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继又攻下荥阳(今河南荥阳)。封常清在东都所招募的军队,未经训练,在武牢(在今河南荥阳西汜水)一战,溃败退回洛阳,在洛阳又遭失败,安禄山进占唐东京。高仙芝帅众至陕州,看到叛军来势迅猛,遂退守潼关。安禄山占据洛阳后,打算称帝,暂缓向西进兵,玄宗才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这时,唐朝廷本来应该整顿军备,加强潼关的防御力量,但玄宗的措施却适得其反。
封常清从洛阳退至潼关,高仙芝从陕州退至潼关。这是两支临时凑合起来的军队战斗力太差的结果。但监军的宦官边令诚却认为,封常清以叛军的声势动摇军心,高仙芝不仅放弃潼关以东数百里的土地,还盗减军士粮饷。玄宗相信边令诚,杀了封常清与高仙芝,另派因病在家的哥舒翰去守潼关。其实,封常清三次向玄宗报告战况的表文,玄宗根本没有看到。由此可见,皇帝的昏庸,宦官的专权,是战局难以扭转的重要原因。
当安禄山帅军南进的时候,他的后方也发生了危机。平原太守颜真卿在④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平原(治所在今山东陵县)举兵抗击安禄山叛军,常山太守颜杲卿在常山(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举兵,威胁叛军的后方。同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也奉命东征,静边军(驻地在今山西右玉)一战,消灭叛军七千人,继又攻下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马邑(郡治在今山西朔州东),打通东陉关(今山西代县东),为继续东进开辟了道路。这时,颜真卿联络颜杲卿,切断安禄山的后路,颜杲卿还声言朔方军即将进驻河北,“于是河北诸郡响应,凡十七郡皆归朝廷,兵合二十余万;其附禄山者,唯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六郡而已”①。这些情况,必然是安禄山的后顾之忧。
至德元年(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这时,在饶阳(治所在今河北深州)一带的叛军将领史思明,为了改变对叛军的不利形势,攻陷常山,颜杲卿被俘。二月,唐新任命的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军一万多人,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东),攻下常山。已经离去的史思明又卷土重来,企图夺回常山。双方相持四十余日,不分胜负。后因郭子仪援助李光弼,在九门(今河北正定东)大败史思明;继又战于嘉山(今河北曲阳境内),叛军全线溃败,河北十余郡皆杀叛军守将而降唐。这时,郭子仪曾建议北取范阳,以减轻潼关的压力,但没有得到玄宗的许可。
至德元年(756)六月,玄宗急于打败叛军,收复洛阳,遂命哥舒翰出关东进。叛军将领崔乾祐于灵宝(今河南灵宝东北)西原把主力埋伏在险要之处,另以老弱兵引诱唐军东进。结果唐军中伏大败,哥舒翰投降叛军,叛军夺关西进,长安危急万分。
玄宗无可奈何,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顿卫队,离京逃命。在玄宗到达咸阳时,咸阳县令已逃跑,故而逃难的皇帝狼狈不堪,只得以杨国忠临时买来的胡饼充饥。其他随从人员,看见农民送来的粗饭,争相抢食,也未吃饱。晚上到了金城(今陕西兴平),县令也早逃走,皇帝的随从也不断有人离队,食宿无人安排。夜间无灯,不分贵贱,混睡一起,皇室贵族的威风扫地以尽。又西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平西北),由于所随将士饥饿疲惫,怨声载道,陈玄礼等乘机发动兵变,杀杨国忠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等,又迫使玄宗缢杀杨贵妃。虢国夫人虽已远走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南),也被追上斩首。马嵬事变以后,玄宗逃向成都,太子李亨逃到灵武(今宁夏灵武西),七月李亨即皇帝位,改元至德,他就是唐肃宗。肃宗命郭子仪率军到灵武,并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宰相。
平定叛乱至德二年(757)二月,郭子仪率部从洛交进攻冯翊县,继又攻取河东。
唐军既达关中,肃宗也移住凤翔。四月,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为皇子李俶),继续讨伐叛军。叛军到了长安,“以为得志,日夜纵酒,专以声色宝贿为事,无复西出之意”①。这就给唐军收复长安提供了机会。
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十五万之众,逼近长安,与叛军十万人相持于长安西香积寺北沣水之东。经过激战,叛军全线崩溃,唐军收复长安。这时,洛阳的叛军统治集团因争权夺利,安禄山已被杀死,其子安庆绪继位称帝。在①《资治通鉴》卷二一七玄宗天宝十四载。
①《资治通鉴》卷二一七,玄宗天宝十四载。
唐军继续东进的时候,安庆绪放弃洛阳,北走邺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唐军收复洛阳。
乾元元年(758)九月,肃宗调动九个节度使的数十万兵力进攻安庆绪。
在这些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的战功最多,威信最高,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全局。九节度使围邺,并引漳水灌城,安庆绪不仅遭水灾之苦,而且城中极其缺粮,甚至老鼠也成了贵重食物,一只老鼠可卖四千钱。这正是破城良机,但因兵众无主,无人统一指挥,致使史思明能够从魏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援邺。史思明截劫自江、淮与汾、晋运粮的舟车,断绝唐军的粮源。同时,又不断用声东击西的办法袭击唐军,使其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
乾元二年(759)三月,唐军与史思明军展开激战。正当激战之际,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不辨敌我。一场混战,双方均遭重大损失。叛军内部又起内哄,史思明杀安庆绪,引兵还范阳,自称大燕皇帝。唐军九节度使各自退回,郭子仪被命为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权知东京留守。后因鱼朝恩嫁罪于人,把邺郡战争失败的责任推给郭子仪,致使肃宗召郭子仪还京,以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驻守东京。
九月,史思明再度南下,攻取洛阳。十二月,史思明又派李归仁西攻陕州,被唐军击破。上元二年(761)二月,史思明欲西破潼关,受阻后退回永宁(今河南洛宁)。这时,叛军内部矛盾又突然激化,史思明长子史朝义利用一些将领对史思明的不满情绪,策动兵变,杀史思明,自己继位称帝。同时,又派人到范阳杀了与其争夺帝位的异母弟史朝清,还杀了持不同政见者数十人。这种自相残杀,引起大规模的内哄,致使数月之内,范阳有数千人为此而死。
宝应元年(762)十月,新即位的代宗(四月即位)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继续平定叛军。唐军东进,很快攻下洛阳。帮助唐军平定叛乱的回纥兵到了东都,大肆烧杀抢掠,死者上万人,大火多日不息。宦官鱼朝恩统率的神策军也把东京、郑州(治所在今河南郑州)、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一带视为贼境,任意掳掠。致使这些地方“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①。十一月,史朝义自濮州北渡黄河。唐军追至昌乐,又打败史朝义。于是,叛军邺郡节度使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降唐,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以赵、恒、深、定、易五州降唐。代宗赐张忠志姓李,名宝臣,并命其为成德节度使,仍统原来五州之地。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败走莫州(治所在今河北雄县南),其部将田承嗣赶走史朝义,自己降唐。史朝义又走范阳,其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也已降唐。史朝义部众看到大势已去,都纷纷离去。最后,史朝义带数百胡骑欲北去奚或契丹,李怀仙又穷追不舍,史朝义走投无路,自缢于林中。至此,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才被平定。
①《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肃宗至德元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