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利





  秦代的水利事业

  秦代开通的水渠和运河,有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领兵十万,驻守在现今的后套地区。为解决军粮,组织士兵在黄河沿岸开垦土地,修筑灌渠,此即秦渠。秦渠位于宁夏平原,从青铜峡边开凿上口和下口两个渠口,经金积,引黄河水向东北流,过灵武城北,全长75公里,有大小支渠222道,灌溉农田18万亩,至今仍在使用。公元前214年开凿的灵渠,沟通了湘桂交通。船只可以从湘江过灵渠到达桂江。灵渠全长35公里,主要工程有铧嘴、大小天平、北渠、南渠。当初灵渠的主要功能是航运,现在则主要用于灌溉。关于江南运河,据《越绝书·吴地传》记载:“秦始皇造道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同起马塘,湛以为陂,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

  汉代的水利事业汉代,水利事业蓬勃发展,水利工程布及全国。有名的水利工程如山河堰是汉水支流褒水上的著名引水灌溉工程,传说是楚汉相争时,由萧何、曹参主持修建的。六辅渠是兒宽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主持兴修的,以郑国渠北面的冶峪、清峪、浊峪等几条小河为水源,灌溉地势较高而郑国渠又无法自流灌溉的农田①。白渠是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修建的,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建议修筑的,故因人取名。它“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②。成国渠大约汉武帝时修筑,从今眉县引渭水,东北流,穿过漆水河,至今兴平县境入蒙茏渠,灌溉今眉县、扶风、武功、兴平一带的农田。龙首渠大约是汉武帝元朔至元狩年间(公元前128—前117年)修建的。它引洛水灌溉临晋平原,当渠道通过商颜山时,采用井渠施工法,开创了隧洞竖井施工的先河。在施工中,由于挖掘出恐龙化石,故取名龙首渠。六门筦,又称六门陂,是汉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于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主持修建的。它位于穰县(今河南邓县)之西,壅遏湍水,设三水门引水灌溉。元始五年(公元5年),又扩建三石门,合为六门,故称六门筦。鸿隙陂是汉成帝以前修的,位于淮水和汝水之间,是具有相当规模的蓄水灌溉工程。鉴湖,又称镜湖,是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由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的。它是在各分散的湖泊下缘修一道长围堤,形成一个蓄水湖泊。“堤塘周回三百一十里,都溉田九千余顷。”“水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浙以无凶年。”①黄河的治理①《中国水利史稿》(上册)第125、126页,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版。②《汉书·沟洫志》。

  ①见《通典·州郡》十二所引刘宋孔灵符《会稽记》。

  治理黄河,是汉代的重大水利工程。西汉初年,黄河尚比较安定,只在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河决酸枣,东溃金堤”②。决口后曾派许多民工前往堵口,从而揭开了汉代治黄的序幕。汉武帝时,黄河决口频繁出现,曾造成连续二十三年的泛滥灾害,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派汲仁、郭昌主持堵塞决口工程。在几万民工的奋斗下,终于堵住了决口,这就是瓠子堵口。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黄河又在馆陶和东郡金堤一带决口,淹没土地十五万顷,成帝派王延世主持堵口工程。王延世采用竹笼装石“两船夹载而下之”的施工方法,很快将决口堵住。可是只过了两年,黄河又在平原决口,这以后的近百年内,黄河泛滥不止,封建统治者不积极治河,致使人民灾难深重。直到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才派王景主持治理黄河。王景动员组织了数十万人修筑黄河大堤,花费以百亿计。一年后,工程完成,使改道后的黄河河床得到固定,摆脱了原来高出地面的地上河床,使洪水灾害相应缓解。王景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又整修了汴渠,“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①,从而发展了水门技术。

  汉代的水利史专著汉代出现了水利史专著——《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河渠书》的体例是司马迁首创的,它系统论述古代治水史实以及当代的防洪、航运和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同时,也指出少数水利工程效益短暂,得不偿失,要人们从中吸取教训。比如山西引汾溉汾阴,引河溉汾阴蒲板的工程,仅利用几年,就因河流摆动位移,使工程失效。褒斜航道工程,修成后,因坡度大,水流急,不能通航。龙首渠花了十余年修筑,可是使用时间很短,造成惊人的浪费。这种从正、反两方面来写水利史的方法是很有价值的。《汉书·沟洫志》是《史记·河渠书》的续篇,“沟洫”二字,规模太小,不如“河渠”取义恰当。将《沟洫志》与《河渠书》对照,不难发现,《志》前面约三分之一的内容,基本上全部抄录自《书》,但有的地方作了简省,有的略有增加,有的只是个别字作了改动。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为《志》的新内容:引泾增修六辅渠和白渠的由来与过程;齐人延年关于引河入内蒙古大沙漠然后东流入海的大胆设想及建议;黄河决口改道的历史及治理方策的多次论争;王莽当权时,王横在议论治河的言谈中,曾引《周谱》记载“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这是黄河改道最早的记载①。这些记载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对后代的治水工作有实际意义。②《史记·河渠书》。

  ①《后汉书·循吏·王景传》。

  ①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第37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