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单破燕复齐
田单,出身于齐王疏远的宗族,是齐湣王年间临淄的市掾。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01年至前250年。燕军长驱攻齐时,田单东走安平(今山东益都县西北),令族人都将车轴头截短,并包上铁皮。燕军破安平,齐人逃走争路,因轴折车坏而为燕军俘虏。只有田单的族人逃脱,东保即墨。即墨大夫战死,城中人推举田单为将军,说:“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指改造车子)得全,习兵。”
公元前297年,燕昭王死,子惠王继位。惠王和乐毅过去不和,田单听说了,派人去燕国作反间、散布谣言说乐毅迟了不拔两城是以伐齐作幌子,其实是想联合诸侯,在齐称王。燕王听信了这样的中伤,使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因此而逃往赵国,燕人士卒都为乐毅愤愤不平。
田单有意制造“神示”。他令即墨城里的人,吃饭必须在院子里祭祀祖先。这样,“飞鸟悉翔舞城中下食”燕国的士卒看见这一情景,都很奇怪。田单因而散布流言说:“神来下教我。”又对城里的人说:“当有神人为我师。”有一个机灵的士卒领会到田单的意思,说:“我可以为师吗?”田单便师事这个士卒。士卒说:“我欺骗你,实在无能。”田单说:你不用说话。以后,每出约束,必称神师。这是利用“神”来降低燕国士卒攻即墨的信心,而鼓舞齐人的士气。
田单派人宣传说,我们最怕燕军俘虏了我们的土卒,割去他们的鼻子,再派他们来和我们作战。骑劫果然这样作了。城内的人看见投降的齐军尽被割了鼻子,都很愤怒,决心守城,惟恐被燕军所得。田单又派人扬言:我们最怕燕军刨我们的祖坟,戮先人的尸骨,这最令人寒心了。骑劫又上了当,果然令燕军挖齐人的祖坟,烧死人尸骨。即墨人从城上望见,人人痛哭流涕,十分悲愤,个个都想出战。就这样,田单引导骑劫来扩大燕齐之间的矛盾,增加齐人对燕军的愤恨。
田单看到士气高涨,知道可以出战了。他同士卒一样,亲自负持版、锸等筑营垒的器具,把自己的妻妾都编入队伍之中,尽散饮食犒劳士卒。为了迷惑燕军,他令甲卒都藏匿起来,使老弱女子登城守望,并派使者出城假意投降。骑劫信以为真,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搜集民金千镒,令即墨的富豪送给燕将说:即墨就要投降了,大军进城,希望将军保全我们的家小。燕将个个喜欢,满口答应。燕军从此更加松懈、麻痹。
田单积极准备“火牛阵”,打败了骑劫。他征集了一千多头牛,牛身上穿上红色丝绸衣,画上五彩龙纹,牛犄角上捆着兵刃,牛尾巴绑上浸透了油的芦苇。把城墙凿了许多个洞,夜间点燃牛尾上的芦苇。牛一受惊,就从城洞狂奔到燕军中去。牛尾火炬光明炫耀,并有壮士五千人随同火牛向前冲击。燕军看到五彩龙纹的火牛,十分害怕。城中还擂鼓呐喊,老弱都敲各种响器,声震天地,齐军声威大振。燕军陷入惊恐混乱中,骑劫被齐军杀死,燕军溃逃。田单率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附田单。田单的兵日益增多,燕日益败亡。齐国被燕军攻占的七十余城,全都收复。田单从①本文依据《史记·田单列传》的材料,不再注出。
莒把齐襄王迎接到临淄,主持朝政,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
破燕复齐之后襄王在齐国的威信大不如田单,襄王总是疑心田单要自立为王,从而跟田单发生矛盾。一次,襄王跟田单过淄水,见一老人涉水,出水后冻得不能行走,坐在沙中。田单脱下自己的皮袄给老人穿上。襄王厌恶地说:“田单的施舍,是将欲夺取我的国家,不早图谋,恐后生变。”有人给襄王出主意,用嘉奖田单的办法,把田单对百姓的关怀说成是自己的善行,劝王下令:“我忧民饥,单给民食;我忧民寒,单解裘农民;我忧百姓劳苦,而单亦忧;适合我的心意。”襄王认为这是个好办法,便赏给田单牛、酒,又当众揖田单,口头慰劳,感谢他替自己关心百姓。接着明令查访、收养饥寒的百姓,同时暗中派人到闾里间收集舆论,结果大家都说:“田单的爱民,原来是王的教导呀!”
田单保荐貂勃给襄王。襄王有九个宠臣,欲中伤田单,都对襄王说:“燕伐齐的时候,楚王使将军领兵来帮助齐国,今国家已经安定,应派使者去感谢楚王。”他们又都推荐貂勃出使。齐王随即派貂勃前往。貂勃受到楚王的款待,数月不返。九人议论说,一个使者受到万乘国君的款留,还不是凭借安平君的权势?再说安平君与王,君臣无异而上下无别,他在国内赈穷济贫,向民布德;对外怀柔戎翟,礼遇天下的贤士,这是想图谋不轨,希望大王注意观察。一天,齐王说“叫田单来!”田单免冠、赤足步行、袒胸露臂的过来请死罪。过了五天,王才说:“你没有罪,你守为臣的礼数,我守为君的礼数就行了。”貂勃从楚国回来了,王赏他喝酒,酒喝得很畅快。王吩咐:“叫田单来!”貂勃离座起立、叩头,恭敬地问襄王:王跟周文王、齐桓公比较,谁更贤明?襄王说他自己不如他们。貂勃说:“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叫‘单’,怎么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从历史上来看,谁能比得上安平君的功劳呢?燕人兴师袭齐,王不能抵御,只好躲避起来。安平君以危急的即墨小城,残败的士卒七千,擒杀燕国的将帅而收复千里的齐国。当败燕复齐的时刻,安平君如果自立为王,天下人谁能禁止?他出于道义,而迎王与后返临淄,今已国定民安,而王却叫‘单’,婴儿也不做这样的事呀!王赶快杀九人而向安平君谢罪。不这样做,国家将要危险了!”襄王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便杀了九人并驱逐了他们的家属,以夜邑(约在今山东掖县)万户益封安平君。
田单跟襄王的矛盾有所缓和后,优裕的生活又影响了田单的战斗意志。
田单将攻狄(今山东高青县东南),去与鲁仲连商议。鲁仲连说:“将军攻不下狄来。”田单大不以为然,说:我以即墨小城的破亡余卒,能败万乘之燕而复齐,为什么攻灭不了狄?果然,他攻狄,三月不能克。齐国的童谣说:“大冠若箕,脩(长)剑拄颐(下巴),攻狄不能,下垒枯丘。”①田单听到儿谣害怕了,向鲁仲连请教不能克狄的原因。鲁仲连说:“将军在即墨的时候,坐着织草器,站着拿锸(锹),向士卒倡言:‘宗庙已亡,无处可去,只有战斗到胜利!’那个时候,将军有战死的心,士卒死战无求生之意,听到你的号召,没有不挥泪奋臂而欲战的,这就是破燕的原因。今天将军,你①《战国策·齐六》。
有优厚的俸禄,有生活的乐趣,没有战死的决心,所以不能取得胜利。”田单认为鲁仲连的话,说中了他的要害。第二天,他便精神振奋地巡城,站在矢石能打到的地方,亲自击鼓,狄才被攻下。
当初,燕将攻下聊城(约在今山东聊城县西北)时②,有人在燕王面前陷害燕将,燕将害怕被杀,不敢返燕而保守聊城。田单攻聊城一年多,士卒多死而聊城不能破。鲁仲连给燕将写了一封长信③,说:“为你打算,不归燕就要降齐,独守孤城,齐兵日增而燕无力救授,是没有出路的。”燕将见信后,哭泣了三天,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恐被杀;而杀虏齐兵众多,降齐恐怕也会遇害,便自杀而死。城内陷入混乱。田单遂破聊城。
《战国策·赵三》载,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69年),田单曾与赵奢论兵。田单在阅读了赵奢的兵法后,问赵奢:“我只对将军用兵“用众”的主张,有不同意见。兵众多,影响农耕,粮食供应困难,是“自破之道”。我听说,古代帝王的兵不过三万,而天下服。今将军必须具有十万、二十万兵才用,这一点使我不佩服。”赵奢说,“你不只不懂得用兵,又不明白‘时势’。古代天下分为万国,最大的城不过三百丈,最多的人口不过三千家,用三万兵攻或守,有什么困难呢?今天是把古代的万国分为战国七个,千丈之城,万家之邑,能够相互望到。以三万兵围城不足,野战更不足,你将怎么办?”田单听了,感叹自己没有想得这么深透。田单的这种军事思想,有可能就是他在执政期间齐国的力量不能在诸国间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田单破燕复齐后十四年(公元前265年),齐襄王死去,齐王建继位,实权掌握在君王后手中。田单离开齐国去赵国,并统率赵军攻克燕及韩的城邑。《战国策·赵四》记,事先,赵平原君以赵国济东的部分“城市邑”给齐为条件,令齐田单率赵军攻燕,赵奢提出反对的意见,认为:一是割地与齐,是“覆军杀将之所取割地于敌国”;二是表示赵国的“无人甚也”,而他熟习燕的地理,可以担当攻燕的任务;三是“使安平君愚”,不能战胜燕军,“使安平君知,又不肯与燕人战”,这是因为“赵强则齐不复霸矣”。平原君没有听赵奢的话。第二年,田单还成为赵的相国。
秦、赵长平之战,安平君田单说魏王与赵合纵。他指出,秦割韩地垣雍给魏的诺言,是诱饵、“空割”①,是根本不能兑现的。魏王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
田单的业绩主要是破燕复齐。他首先用反间加深了燕惠王与乐毅的矛盾,使燕以没有政治头脑的骑劫代替了乐毅。又巧妙地调动骑劫去做种种增加齐人对燕军矛盾、愤恨的行为,然后利用骑劫的骄傲、松懈,出奇兵向燕军突然袭击,燕军主师被杀,溃不成军,而齐人纷纷归附田单,几个月间就②《史记·燕召公世家》燕昭王二十八年记:“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余皆属燕。”据此,有可能燕将攻克聊城在乐毅去齐以后。
③《战国策·齐六》,又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因鲁仲连给聊城燕将的信中有燕相栗腹败于赵事,在燕王喜四年(公元前251年),所以《资治通鉴》将田单攻聊城事载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有的学者认为,田单已于赵孝成王元年(前265年)降楚,因而鲁仲连给聊城燕将书中燕相粟腹败于赵,疑有错简。但《战国策·赵四》有赵平原君以割赵地给齐为条件,换取田单率赵兵伐燕的记载,又记赵奢的话说:“使安平君知,又不肯与燕人战,..赵强则齐不复霸矣。”看来,田单也有并未降赵和重返齐国的可能。
①《战国策·魏四》。
收复了齐的七十多城。在对外方面,乐毅主张合纵攻齐,而主要是联合赵国。乐毅以后,随着燕赵关系的恶化,使燕陷入困境。田单复齐后,也是力争齐赵的友好,后来他竟做了赵相。
田单从迎接齐襄王回临淄,到他离齐去赵的十四年间,先是与襄王发生矛盾,接着是优裕的生活享受使他的政治意志有所消沉,因而看不到他振兴齐国的政治措施,他在各国间也未发挥重要作用。《战国策·赵二》说:“田单将齐之良,以兵横行于中十四年,终身不敢设兵以攻秦折韩也,而驰于封内”。齐虽复国,但耗损的国力,始终没有完全恢复。燕在齐的胜负,也大大损伤了国力。这二者都削弱了东方国家对抗秦国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