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史地书《纪年》、《世本》、《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纪年》是太康二年(281年)在汲县的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的一部魏国编年体史书,记载简单,有如《春秋经》。因为原书写在竹简上,故又称作《竹书纪年》。此书,上起黄帝,继述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的史事,到魏襄王(前299年)为止。此书宋时佚失,清代朱右曾辑有《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据以编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对此作了《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可以纠正《史记》记述战国史事年代上的错误。另有,《竹书纪年》二卷,近人称为《今本竹书纪年》,系出后人伪托。清代学者考订此书的著作有十多种,大多未能辨明今本之伪,其中以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考证较精。

  据《汉书·艺文志》载:“《世本》,十五篇”。班固自注云:“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可见,《世本》是先秦史官为当时奴隶主贵族修编的宗谱,也叫“世”或“世系”。书中有《帝系》、《王侯世》、《卿大夫世》、《氏族》、《作篇》、《居篇》和《谥法》等篇。司马迁的《史记》、韦昭的《国语》注、杜预的《左传春秋经传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以至于郑樵的《通志》也都曾参考或引用《世本》作为佐证,可见此书史料价值较高。不过,《世本》现存佚文,只是些零散记事,彼此不阳连属,不易看出原来的面貌。《世本》于宋代佚失,清代有各种辑本。1959年商务印书馆印成《世本八种》,其中以雷学淇、茆泮林两种辑本较佳。

  《竹书纪年》和《世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综合了远古的传说和文字的记载,自黄帝直至作者的时代,写出了通史性质的史书。作者如非史官,在当时是不易掌握这样丰富的史料,但这些内容,却不属于那时史官的职守,而应属于史官的私人著作。在战国历史转折时期内,史家酝酿着对以往历史的总结,《竹书纪年》和《世本》的出现就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战国策》,作者不详,是一部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也有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史事记录。书名原不统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和《修书》等各种不同的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校订群书,去掉重复,互相补充,编定三十三篇,始定名为《战国策》。今本《战国策》分为《东周策》、《西周策》各一篇,《秦策》五篇,《齐策》六篇,《楚策》四篇,《赵策》四篇,《魏策》四篇,《韩策》三篇,《燕策》三篇,《宋策》、《卫策》合一和《中山策》一篇。所记,继春秋之后,论楚汉之起,包括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史事,从中可以看出战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书体例,与《国语》相同,是一种国别史,是研究战国史的重要资料。但书中多有夸张虚构之处,与史实不尽相符,应当引起注意。西汉刘向编辑成书后,东汉高诱作注,宋代已有散佚,宋代曾巩又重新校定。南宋时,出现两个本子,一为姚宏的续注本,一为鲍彪改定编次的新注本。元代吴师道在鲍彪本基础上,又作《战国策校注》一书,为战国史学者所推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战国策》标点本,以姚本为底本,将鲍、吴诸人注文及黄丕烈的《战国策札记》汇集起来,颇便阅读。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由整理小组整理出一部与《战国策》性质相同的帛书,由于没有书名,由整理者根据内容,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全书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行,一万一千多字。原无章名,为了阅读方便,整理小组在每章释文之前加上了一个章名。其中有十一章的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外的十六章,即相当于全书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文字,是久已失传的佚书,为《战国策》所无,也不见于《史记》。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十四章(只有两章著录过),是苏秦的书信和谈话,提供了有关他从事合纵活动的可信史料,可以由此辨别《战国策》有关史料的真伪,并纠正《史记·苏秦列传》的错误,为进一步研究战国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考信录》清代崔述撰。书中凡《考信录提要》二卷、《补上古考信录》二卷、《唐虞考信录》四卷、《夏考信录》二卷、《商考信录》二卷、《丰镐考信录》八卷、《洙泗考信录》四卷、《丰镐考信别录》三卷、《洙泗考信余录》三卷、《孟子事实录》二卷、《考信附录》二卷、《考古续说》二卷,合计三十六卷。我国古代史实见于记载者,疑信参半,崔述辨疑存真,其功甚伟。以今天观点看来,其说尚有不少可疑处,但是足以启发人们思路者颇多。云梦秦简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了十二座战国末至秦代的墓葬,其中十一号墓出土了一千五百五十五支(另残片八十片)秦代的竹简。这批竹简,经过整理,内容计有十种,即《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珍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和《日书》乙种。在这十种中,《语书》、《效律》、《封珍式》和《日书》乙种的书题见于原简外,其余六种题目均系云梦秦简整理小组根据简文内容所定。

  简文中有许多证据说明,这批竹简所反映的是战国末年到秦始皇时期的资料。例如,《编年记》中的记事起于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终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共九十九年。这是墓主喜的年谱性质的材料,记墓主的重要经历及其亲属生卒,但多数记载的是有关秦统一战争的大事,是研究战国末年和秦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可补《史记》的不足,纠正《史记》记载的一些错误和混乱。又如《法律答问》以“秦”与“夏”对称,谈到“欲去夏”、“欲去秦属”、“者(诸)候(侯)客节(即)来使入秦,当以玉问王”等等,当写成于秦完成统一以前。这不仅是研究秦国法律的重要资料,而且是深入分析研究秦国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版,1970年)包括秦简除《日书》以外八种的全部释文、注释,其中的六种并附有语译,可供参考。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四十卷。原书在宋代已经佚失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割裂改编而成。此书名曰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作了二十倍于原书的补充与发展,自成一部巨著。书中记载大小水道一千多条,一一穷源竟委,详细记述了所经地区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的地理情况、建置沿革和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甚至神话传说,无不繁征博引,是六世纪前最为全面而又系统的综合性地理书籍。书中引用书籍多至四百三十七种,其中多处引用《竹书纪年》等书,说明某些地点有关战国历史情况,都是研究当时历史的资料。例如《沔水注》谈及秦将白起攻楚的别都鄢时,采用引水灌城的进攻方式,使楚国军民沉死数十万,可以补充《史记》等书记载的不足。

  后世的研究者以杨守敬、熊会贞所撰《水经注疏》、《水经注图》最为著名。可资参考。

  《山海经》古代地理著作,撰者不详。古本原有三十四篇,由于历代校订、删并,至今仅存十八篇。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非出一人之手,亦非一个时代所撰成。其中的十四篇是战国时期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的作品。《山海经》的主要内容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于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和神话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晋代郭璞作注,其后的考证注释有清代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经疏》等。袁珂的《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5年),便于初学。

  《穆天子传》晋代从战国魏王墓中发现竹书《周易》、《纪年》、《琐语》和《周王游行》,以今文改写后,《周王游行》改称《穆天子传》,作者不详。旧题晋郭璞注,六卷,计八千余字。书中的前五卷记周穆王西游故事,后一卷记盛姬之死及其葬仪。该书文辞质朴,其记穆王与西王母宴会酬答及盛姬之死部分较有小说意味。《穆天子传》与《竹书纪年》有相合处,其中保存了古代东西方民族彼此友好交往的史料。《穆天子传》中虽有部分神话因素,但如能去伪存真,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仍然是我们研究古史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