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尤其是日全食是重要的天文观测项目之一,历来受到天文界,乃至科学界的高度重视。中国科学界曾于1934年11月19日成立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央研究院天文、物理、气象三研究所,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青岛观象台,中山大学天文台,清华大学研究院和私立金陵大学理学院10个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组成,专门负责筹备和组织日食观测①。
1949年前,中国科学界共组织了以下三次日食观测:1.1936年6月19日日全食观测。
此次日食全食带经过中苏边境和日本,我国曾派出两个观测队出国观测,一队由余青松率领赴日本北海道观测;一队由张钰哲率领到苏联伯力观测。北海道队一行6人,所用仪器主要是紫金山天文台的能通过紫外光的150毫米天体照相仪,拍摄了日冕的白光照片和紫外光照片,以及日食影片,测定了初亏、食既、生光和复圆的时刻,并吸取了美、英、日等国观测队日食观测的经验①。伯力观测队一行2人,因日食时正逢天阴,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此外还在国内进行日偏食观测。中央研究院天文、物理两研究所分别进行了太阳分光观测和偏食时高空电离层电离强度的测定,青岛观象台开展了地磁观测,研究日食与地磁、天电之关系等等。
2.1941年9月21日日全食观测。
这是我国本土第一次有组织的现代日全食观测。全食带从新疆入境,经过青海、甘肃、陕西、湖北、江西、福建和浙江等省。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对此次观测极为重视,特地向国外订购观测仪器,事先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参考1936年日食观测提供的资料,原计划组织几十个观测队开展13项观测研究工作②,但后因日本侵华,全食带经过的省区已大多沦陷,在国外定制的仪器也无法运到,原定计划未能实现。当时各国天文学家也因中国战乱而纷纷取消原定来华观测的计划。我国最终根据当时条件组织了两个观测队,即西北观测队和东南观测队。
西北队由天文研究所、金陵大学理学院、中国天文学会和中央大学派员组成,队长张钰哲。观测地点在甘肃临洮。观测仪器由各单位拼凑而成。观测取得极大成功,内容包括:拍摄日冕照片、拍摄日冕光谱和色球的闪光光谱;测定日冕的亮度;实测初亏、食既、生光和复圆的时刻和拍摄日食电影等,并进行日食时的气象观测。日食期间,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将日食观测实况作现场广播,美英两国的国家广播公司也将观测实况向世界作同步转播,扩大了中国天文界在世界的影响①。
东南队分天文、地磁两组,分别由中山大学天文台和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负责。观测地点在福建崇安。因日食时正逢天阴,天文组一无所获。地磁组测得日全食期间地磁的各项主要参数如地磁水平分力、垂直分力和磁偏①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消息,《宇宙》第5卷第7期,第114页,1935年;第8卷第2期,第42页,1937年。
①余青松、陈遵妫:《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全食北海道队观测报告》,天文研究所,1936年。②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消息,《宇宙》第8卷第2期,第42页,1937年。①张钰哲:《宇宙丛谈》,正中书局1945年6月版,第120—153页。
角等的最大变幅。
此次日全食观测结束后,张钰哲在美国《大众天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在日本轰炸机阴影下的中国日食观测》一文,向全世界报道了我国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开展的这次日全食观测所取得的科学成就②。
3.1948年5月9日日环食观测。
此次日环食出现在广东、江西、浙江和江苏四省。美国陆军派了观测队来我国浙江余杭县观测。天文研究所也与中央大学物理系、国防部测量局联合组队到该地观测,但由于天阴只测得日食期间太阳亮度的变化。此外,青岛观象台、中山大学天文台、上海同济大学物理系等单位也分别进行了观测。②Y.C.Chang,SolareclipseobservedinChinaundertheshadowofJapanesebombers,PopularAstronomy,V50,P198,(19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