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至1949年这一段历史,通常称作中国现代史。在这部多卷本《中国通史》的体系中,它是中国近代史的下段。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纲要续编·题记》中说:“这个时期历史也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围。因为这个时期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的革命性质,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个时期的革命因有了共产党领导,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与前一时期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区别。”这个意见是史学界不少人所同意的。只是在高等学校历史系的课程中,这段历史现在仍然称中国现代史,而与1840至1919年这段中国近代史相区别。
中国现代史(按习惯称法,下同)是一门新建立的历史学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史学中没有这一门学科,高等学校历史系也没有这一门课程。1949年以后,这门学科才得以建立,因此,在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是不够的,并存在着若干空白,在学科体系上是不完备的,在史料的来源上是有空缺的(许多档案没有公布,公之于世的大量资料还未被利用)。这样,本卷的撰写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局限是很大的。
整个《中国通史》各卷的体例,按总主编白寿彝先生的指导思想,分为叙说(包括史料介绍、研究概况、编写要旨)、综述、典志和人物传记四个部分。这在中国现代史的撰写上是一种新的体例。这个体例的优点是在一定规模和字数的限定下,增加了历史知识的容量,也突显了典章制度的分量和历史人物的地位;同时也增加了写作的难度。
在中国现代史这门学科发展史上,是先有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后有现代史的。因此,不论在研究者的视野上、思路上,还是在科学体系上,后者都受前者的影响。近些年来,中国现代史研究者对此作了很大努力,大大扩展了现代史的内容,建立了中国现代史体系。本书所写的内容是按着中国现代史的要求确定的。
政治方面写什么是经过了一番考虑的。一般中国现代史书上写的主要是政治斗争、各派政治势力的状况、政治趋势的演变、政权的更替等,而本书的综述也不可避免地着重写这些。那末典志上的政治写什么呢?过去史书典志部分大都有礼志、官制之类的专目。参照旧例,我们决定写政治制度,这样也可显出本书的某些特点。
传记中的许多人物写起来并不难,但要写好、写出特点来很难。
适当地改变某些旧说,对中国近代后期历史作较为准确的论述,这是本卷编写中努力去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