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分通史类、专史类对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作一简要介绍。
通史类《中国现代史稿》魏宏运主编,郭彬蔚、金普森副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出版,1986年1月修订再版。全书70余万字,分上、下两册。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公开出版的第一部中国现代通史。本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澄清了极“左”思潮对中国现代史的随意歪曲与篡改。关于北伐前奉、直军阀的统治,关于抗战时期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抗战的事迹,以及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在极“左”年代很少涉及的问题,书中均有论述。该书的出版,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不足之处,诚如该书的后记所说,作为一部通史,仍未摆脱中国革命史体系的局限。
《中国现代史》黄元起主编,王金铻、郭清树、王文泉、海振中副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出版。全书70万字,分上、下两册。1988年修订再版,改为全书1册,主编李光一。修订后的版本,在体系上,依据通史的要求,以现代中国居于矛盾主要方面的统治阶级政权的变化为主要线索,从社会整体上去反映各阶级、政党、社会集团及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各领域的活动,展现了1919至1949年间中国社会的全貌。在内容上,根据新的史料,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客观公允的论断。如对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该书既肯定“这个纲领是一个比较好的纲领”,同时又指出它是“体现片面抗战的纲领,具有两面性”。该书的不足是作为一部现代中国的通史,其内容仍不够广泛。
《中国现代史》主编王桧林,编写者有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李隆基、李起民和李慎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全书69万字,分上、下两册。1991年曾修订再版。该书紧紧抓住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对现代中国各阶级、各社会集团、各政党、各民族的活动,对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领域的状况,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论述。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上,也尽量做到了平实、公允,并提出许多新见解。该书的主要不足是对经济的叙述,仍嫌单薄。《中国现代史》王维礼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出版。全书1册,56万字。该书作为自学教材,有以下特点:(1)为帮助读者自学,每一历史时期的开头,都写有“历史线索”,勾划这一时期历史发展脉络,以便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每一章开头,还写有“学习要点”,揭示本章的基本内容及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以便于读者抓住中心,有目的地进行学习。(2)全书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3)书中附有许多图表,为读者自学提供了方便。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丁守和主编,陈文桂、唐宝林、鲁振祥、郭德宏等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该书分四编:第一编“祖国在危机中”,叙述了1900年义和团运动到1912年清帝退位的历史;第二编“救国道路的新探索”,叙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第三编“两种命运的较量”,叙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历史;第四编“新中国的历程”,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本书的特点主要有二:其一,作为一部通史,涵盖面广,信息量大。作者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迁状况均作了具体的论述。对一般现代史著作中很少涉及的内容、如三十年代关于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争论及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本书都有介绍。其二,所论问题,重点突出,体现了史纲特色。
专史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李新、陈铁健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共12卷。该书详尽地展示了现代中国革命的整个过程。具体卷目如下:第一卷《伟大的开端》,李新、陈铁健主编;第二卷《国民革命的兴起》,萧超然主编;第三卷《北伐战争》,张静如主编;第四卷《星火燎原》,时光主编;第五卷《抗日潮流的起伏》,马模贞、匡珊吉主编;第六卷《从内战到抗战》,李义彬主编;第七卷《全民抗战气壮山河》,李良志、王树荫、秦英君主编;第八卷《坚持抗战苦撑待变》,李隆基、王玉祥主编;第九卷《同盟抗战赢得胜利》,李良志、李隆基主编;第十卷《争取和平民主》,黄友岚主编;第十一卷《战略防御转守为攻》,邵维正主编;第十二卷《最后的决战》,萧甡主编。
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带有长编性的革命史专著。书中汇集、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档案、报刊记载、原著,以及有关回忆录。但它又不是历史资料的汇集,而是一部反映历史实际与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史学著作,通过史料来具体说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其结局和影响。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郝国兴、贾蔚昌、徐树绩、韩泰华、蒋绍春、孙敦、张相钧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下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上册28万字,把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分为创立、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五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本书的特点,不仅较详细地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斗历程,以及较详细地论述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组织的发展状况。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郑德荣、朱阳主编,孙友葵、郭永钧、任永祥、宋春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出版。全书上、下册,上册时限为1919年5月至1949年9月,共30万字。该书与其他党史著作相比有两大特色:(1)注意全面反映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战斗历程。在介绍毛泽东的活动与著作的同时,增加了各个时期党的其他领导人的活动。(2)为便于读者学习,本书每章后有“本章小结”。“本章小结”用简练的文字,论述党在该时期的历史地位,总结党在该时期的历史经验教训。这对读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该章内容,很有帮助。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56万字。该书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集体劳动的成果。内分五编,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历史。这五编分别为:第一编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19年5月—1923年6月);第二编党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第三编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第四编党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第五编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10月)。该书的特点,一是内容全面,材料丰富。该书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战斗历程,又较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由数十人发展成拥有数千万成员的光辉历程。二是评价党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比较客观,既高度颂扬了党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同时也不隐讳党曾有过的失误。该书的出版,代表了国内党史研究的新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48万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这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而编写的一部党史读本。该书的特点,一是简明,适合广大干部、党员阅读;二是实事求是,如实地论述了党在历史上所犯的历次错误。纵观全书,确如胡乔木所指出,“写得比较可读、可信、可取,因为它既实事求是地讲出历史的本然,又实事求是地讲出历史的所以然,夹叙夹议,有质有文,陈言大去,新意迭见,很少沉闷之感。读者读了会觉得是在读一部明白晓畅而又严谨切实的历史,从中可以吸取营养,引发思考,而不是读的某种‘宣传品’”。《中国国民党史》刘健清、王家典、徐梁伯主编,64万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这是一部比较完整地叙述中国国民党历史的专著。其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从时间上说,本书起笔于1894年兴中会的出现,收笔于1988年国民党“十三大”,叙述了国民党90余年发展、变化的历史。其中,不仅包含了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的历史,而且较详细地叙述了国民党迁退台湾后的情况。第二,从内容上说,除叙述国民党历史上的人物、重大事件、主要会议等,还注重把国民党发展变化的过程放到整个中国社会现实中加以考察,反映了中国政治与中国国民党之间的关系,显现了国民党史的全貌。
《中国政党史》邱钱牧主编,78万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该书涉及的范围,几乎包括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有的政党。书中对中国历史上各政党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变化情况,政治主张、纲领、政策与策略,夺取政权、参加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实践活动,各政党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各政党在历史上不同的作用,均作了详细的论述。作者认为,自中国出现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起,至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中国政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与早期活动”阶段(1894—1912);“中国政党的勃兴与分化组合”阶段(1912—1921);“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联合与分裂,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阶段(1921—1949)。书中以较多的篇幅论述了中间政党的活动,并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它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中华民国史纲》张宪文主编,共55万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该书为国内第一部全面叙述中华民国由兴而亡的著作。该书在政治方面对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南京政府推行独裁、内战、卖国三位一体的政策,作了无情的揭露;在经济方面,以相当的笔墨论述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军阀内战对中国社会经济的破坏和影响;在军事方面,全面叙述了民国时期名目繁多的各种军队和频繁发生的各种战争;在文化思想方面,不仅论述了新文化运动和共产党领导的文化事业,而且还较详细地论述了国民党对文化事业的控制及其对进步文化的摧残等。该书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学术界有关中华民国史的教学与研究。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林茂生、王维礼、王桧林主编,42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出版。该书为第一部较系统地论述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专著。该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政治理论和主张;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主张;第三章,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思想,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第四章,蒋介石集团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关于工农民主共和国的理论及其他各派的政治主张;第五章,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其他党派的抗战主张;第六章,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阐述,中国法西斯主义理论的系统化;第七章,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其他党派在建国问题上的主张,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胜利。该书坚持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主要政派及其政治思想。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高军、王桧林、杨树标主编,67万字,华夏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该书与其他有关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论著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它以纪事本末的编撰体例,论述了中国现代史上20余种最具影响的政治思想。其中包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无政府主义、胡适实用主义、中国空想社会主义、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国家主义派的政治思想、戴季陶主义、西山会议派的政治思想、中国法西斯主义、国民党改组派的政治思想、第三党政治思想、人权派政治思想、乡村建设派政治思想、中国托派政治思想、战国策派政治思想等等。此外还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思想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的全过程。其二,该书对现代政治思想的论述,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其产生、发展过程的叙述,而是突出“评要”特色。作者对各种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都作了较深刻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乏新的见解。
《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张静如主编,张静如、鲁振祥、王章维、李起民、陈明显、郭德宏编著,青岛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全书一册,54万字。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的专著。作者根据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的具体内容,把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后70年的思想发展历程,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思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三个发展阶段进行论述。书中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界定为“中共中央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包括“已经形成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导思想”;“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导思想”;“‘左’的和右的错误指导思想”。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产生的源流,作者认为,一方面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思想的形成,也没有中国共产党思想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认为中国共产党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同时还受中国传统的社会意识的影响。《毛泽东思想史》杨超、毕剑横主编,刘平斋、姜忠、李声禄副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四卷,前两卷于1991年5月出版;后两卷于1993年5月出版,共120万字。该书系统地叙述了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前两卷阐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过程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其中着重论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和前途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关于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这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战略转变,以及关于“一化三改造”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后两卷则分别阐述了1956—1992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作者既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而有益的探索,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主要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又不讳言毛泽东晚年在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失误,并把这种失误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地区分开来。
《中国现代经济史》董长芝、李帆著,22万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这是一部比较全面反映1919至1949年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的专著。第一章论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前的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第二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论述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的中国社会经济,其中包括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财政经济制度、关税和税收政策、内外债政策以及十年间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第三章论述了九一八事变至抗战爆发前日本占领区的经济情况;第四章论述了抗战期间大后方的经济状况;第五章论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情况;第六章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及其在全国确立主导地位的过程。在论述各种经济现象、经济问题时,引用了大量的数据。
《中华民国文化史》史全生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4月出版。
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共92万字。该书从实例上探索了文化史的研究对象。从内容来看,该书所讲的文化史,包括思想、宗教、文学、音乐、舞蹈、电影、戏剧、美术、教育、新闻出版、体育、医疗卫生和民俗等文化领域。书中根据文化史自身发展的特点,把中华民国文化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十个发展阶段:第一时期,1912至1927年,是“民国文化史的开始和形成时期”。内分五个阶段:(1)1912—1913年,民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2)1913—1915年,封建旧文化向民国新文化的第一次反扑;(3)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阶段;(4)1919—1924年,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阶段;(5)1924—1927年,新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国民革命的宣传阶段。第二时期,1927至1937年,是“民国文化的缓慢发展时期”,内分二个阶段:(1)1927—1931年,民国文化初步发展阶段;(2)1931—1937年,进步的文化工作者为反对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和日本侵略东北而开展的文化运动。第三时期,1937至1945年,是“一切爱国文化工作者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投降论调,而开展一系列抗日文化宣传运动的时期”,内分三个阶段:(1)1937—1938年,抗日文化运动的高潮阶段;(2)1938—1942年,抗日文化运动的低潮阶段;(3)1942—1945年,解放区文艺工作的新局面和国统区文化界民主运动的新高涨阶段。第四时期,1945至1949年,是“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的衰落和解放区文化事业的胜利时期”。
《中华民国外交史》石源华著,58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该书认为中华民国外交史,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1)晚清外交格局的勉力维持和对日外交地位的上升(1912年1月至1918年12月);(2)各国在华“均势”的重定和中国政府的外交(1919年1月至1931年9月);(3)日本再破列强在华“均势”和国民政府逐步走向抗日(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4)战时抗日外交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5)对美外交地位的上升与民国外交的终结(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杨云若、杨奎松著,39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该书依据大量文献资料,比较完整地论述了历史上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书中不仅客观地论述了共产国际在帮助筹建中国共产党,帮助中共制定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策略原则等方面的功绩,而且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失误。如该书对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写道:“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在初期和中期基本上是正确的。共产国际及其驻华代表及时帮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提出了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独立性和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对于全国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大革命中,尤其在后期,存在着一些重大的失误,其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右倾思想。共产国际对国民党估计过高,对中国共产党估计过低。这种倾向,在整个大革命时期一直影响着共产国际的指导方针。”这样的评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书中还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有关共产国际的文献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共产国际问题提供了方便。
《中国现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史》王金铻主编,55万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该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现代史上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历史过程。第一章为“现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从经济上揭示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发展的原因与特点;第二章为“护法、国宪、省治和废督裁兵运动”,论述了民国以后中国资产阶级发动的护法运动、国宪运动、省宪自治运动、废督裁兵运动等一系列旨在争取“民主”的运动;第三章为“国民革命”,通过对1924至1927年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的论述,阐述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同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联合的必然性;第四章为“平民革命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论述了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第五章为“抗日救亡运动”,论述了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第六章为“抗战和民主宪政运动”,论述了抗战期间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包括资产阶级民主派关于抗战与民主的主张,以及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第七章为“第三大党运动和第三条道路的破产”,论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该书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现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专著。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全书三卷,共114万字。第一卷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战史,主编莫阳、张要先、沈宗洪、李绍群、仲兆良;第二卷为抗日战争时期战史,主编张一民、蔡田夫、傅吉庆;第三卷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战史,主编莫阳、姚杰。该书是一部经数十年努力才完成的军史巨著,它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目前最详尽地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国内外强大敌人的战斗历程的史著。第二,内容充实,评论客观,不仅详细地论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达22年的革命战争中为推翻三大敌人的统治,创建新中国立下的赫赫战功,而且客观叙述了在“左”倾错误路线指挥下的严重失利。第三,为便于读者阅读,该书在每章之后均有“本章小结”;在每卷之后都有对每一时期经验教训的总结。第四,资料丰富,史料价值高。该书不仅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为人们进一步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奠定了基础,而且在各卷正文之后,附有各革命战争时期的形势要图、重要战役战斗经过要图以及敌我双方的序列表、人民解放军战绩统计表、重要战役战斗一览表等图表。
《五四运动史》彭明著,52万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出版。全书一册,该书为作者多年潜心研究五四运动史的成果,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第一至第七章,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论述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条件;第八至第十三章,具体叙述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及其过程;第十四至第十九章,叙述了五四爱国运动后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整个中国思想界的情况;第二十章论述了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结束语部分系统阐发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为方便读者检索,书后还附有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大事记。
《中国大革命史(1924—1927)》王宗华主编,马菊英、顾群、曾宪林副主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共92万字。与以往有关中国大革命的论著相比,该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内容广泛。不仅论述了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而且论述了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思想斗争;不仅论述了国共合作的革命活动和人民群众运动,而且以较多的篇幅论述了北方国民军等友军的活动。第二,评价客观。这突出地表现在对苏联共产党及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评价上。该书既肯定了苏联共产党及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大力帮助,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苏共与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中的失误。
《国民革命史》黄修荣著,49万字,重庆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该书以丰富的原始材料为根据,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1924—1927年这一时期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对这一时期的军事斗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国共两党在国民革命洪流中创立的业绩和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共产国际和苏、美、英等国的对华方针及其对国民革命所持的态度等,都有详细论述。
《武汉国民政府史》刘继增、毛磊、袁继成著,43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从多角度,多侧面论述武汉国民政府历史的专著。是书不仅系统地叙述了武汉国民政府从建立到终结的全过程,而且详细叙述了武汉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群众运动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
《伪满洲国史》姜念东、伊文成、解学诗、吕元明、张辅麟著,50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出版。这是学术界第一部论述伪满洲国史的专著,主要论述了四方面的内容:即伪满洲国从出笼到垮台的历史过程;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直接控制的傀儡政权;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伪满政权对东北人民实行的法西斯统治和犯下的滔天罪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继《伪满洲国史》之后,1995年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解学诗的《伪满洲国史新编》,反映了学术界研究伪满洲国史的新进展。
《中国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王道平主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于1991年10月出版,共50万字,记述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7月间,中国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由分裂到团结、由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走向全国抗战的历程。中卷于1994年4月出版,共55万字,记述了自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至1940年底的全国抗日战争的历程。下卷于1994年12月出版,共52万字,记述了全国抗日战争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进攻,最后取得胜利的历程。
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著作。是书不仅内容翔实,资料丰富,而且观点平实公允。如对中国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划分,作者认为,“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既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起点,也是中国人民进行曲折的抗日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共同抗日局面的实现,标志着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开始。”再如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认定,作者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它不论在中国近代史还是在世界近代史上,都是极其重大的事件”。为便于读者阅读,该书的每编均有“小结”,在每卷之后,附有重要战役示意图和中日战争大事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