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七十二峰退叟等,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父林宾日,是位穷秀才,一生以教读为业;母陈帙,刻苦持家,平日制作手工艺品换取微薄的收入以补助家用。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林则徐从4岁起开始读书,7岁学作文,13岁获府试第一,14岁便考取秀才。此后就读于鳌峰书院7年,20岁中举人。
书院山长郑光策(1755—1804)是当时福建知名的学者,讲究气节,注重经世致用之学,给他以严格教导。还有前辈学者陈寿祺(1771—1834),被称为“研究今文遗说者”,他的文章对林则徐有较大影响。
林则徐中举以后,家境仍较困难,不得不和其父一样,假馆于外,维持生计。他曾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担任了短时期的书记(文书),以后又被福建巡抚张师诚招入幕中,司笔札凡4年。他的才华和勤奋,大为张师诚所赏识。在张师诚的帮助下,他学到不少历史掌故和有关兵、刑、礼、乐等方面的知识,为他日后成为一名精明能干的官吏准备了必要的政治和文化素养。
林则徐在21岁后两次去北京参加会试都落选了。到嘉庆十六年(1811)
27岁时,他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以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中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在庶常馆,他致力于研习满文,悉心研究舆地、象纬及经世致用之学。嘉庆十九年(1814),授编修,嗣被派充国史馆协修。此后五六年间,他先后任撰文官、譒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和江南道监察御史等职。在近10年的京官生涯里,他利用翰林院和京师丰富的藏书和档案等有利条件,更加努力研究经世之学,仔细综核“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①,一心等待机会实现自己济世匡时的志愿。
①李元度:《林文忠公事略》,《国朝先正事略》卷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