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





  继利玛窦之后,西方地图学在清朝继续传入中国。康熙、乾隆年间,中国政府聘请西方传教士白晋(JoachimBouvet,1656—1730),雷孝思(J.B.Régis,1663—1738)、杜德美(PetrusJartoux,1668—1720)等十人来中国从事大地测量和绘制地图,并传授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引进了西方大地测量学和制图学。这对中国传统测量学和制图学可以说是一次革命,所取得的成果是世界地理学史上的大事。

  大约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订立《尼布楚条约》之后,康熙帝看到了精确地图在政治、外交上的巨大作用,于是下决心引进西方先进的测绘制图技术。他下令各大臣推荐专家,购买仪器。当他到全国各地巡视时,命外国专家随行,测定各地的经纬度,为制图作准备。康熙四十七年(1708)以后,全国范围的三角测量和绘制地图工作陆续开始进行①。全部工作由康熙帝主持,大的计划、方针、法规也由他亲自裁定,具体人选、组织机构、工作质量他都过问。在大规模的测绘工作正式开始以前,康熙帝还命传教士先行试点,绘制出北京附近地图。他亲自校勘,比较旧图,确认新图远胜旧图之后,才下令开展大规模的测绘工作。康熙四十七年由各国传教士及中国学者二百余人混编的测量队伍组成②,以传教士为主,分组开赴各地进行三角测量和经纬度测量。实测工作进行了八年才结束,以后又用两年时间整理资料。在杜德美的主持下,完成了有名的《皇舆全览图》。这项工作在当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比西欧各国要早约一百年。

  康熙帝主持的全国地图测绘工作并没有彻底完成,如在新疆西部和西藏部分地区,因有战事等原因而未能实测。因此乾隆年间又继续进行了这一工作,有些地区专门派人实地测绘,有些地区则根据有关地理资料在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向西、向北扩展,并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完成了《乾隆十三排地图》(即《乾隆内府舆图》)。《乾隆内府舆图》图幅比《皇舆全览图》增加了一倍以上,北至北冰洋,南至印度洋,西达红海、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实际上是一幅亚洲大陆全图。

  康熙、乾隆年间的地图测绘成果不仅影响了整个清代,还影响到民国初年。在这段时间出版的地图,十之七八都是根据这一成果。

  清代在中国流传的西方地理著作,有南怀仁的《坤舆图说》,《坤舆外纪》。蒋友仁(Michel,Benoist1715—1774)的《坤舆图说稿》(又名《地球图说》),《坤舆全图绘意》等。

  ①翁文灏:《清初测绘地图考》,《地学杂志》1930年第3期。

  ②忍侬:《中国地图作制之研究》,《东方杂志》1917年第14卷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