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以巩固国家的统一,这是乾隆帝一生中的重要实践活动。他继康熙、雍正两朝之后,对西北用兵,平定西藏,抗击廓尔喀入侵,坚持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这些军事活动将西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割据政权削除净尽,使得清朝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版图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皇朝。而乾隆帝制定的各种措施,将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乾隆帝的这些活动,对于进一步开展国内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于国家的统一和进一步巩固,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准噶尔部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厄鲁特蒙古诸部之一。康熙中期以后,该部崛起,先后兴兵进犯喀尔喀、青海和西藏等地。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康熙、雍正两朝曾先后对西北用兵。清政府的军事打击虽使准部上层贵族对相邻地区的进犯活动有所收敛,但是清政府也没有实现对西北边疆进行直接统治的最终目的。乾隆十五年(1750)后,准部上层贵族发生了争夺汗位的内讧。最初,喇嘛达尔札联合其他贵族杀死策妄多尔济、纳木札尔而夺得汗位。不久,喇嘛达尔札又被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所推翻,汗位又被达瓦齐夺去,接着达瓦齐又因争权夺利和阿睦尔撒纳以兵戎相见。准部上层贵族争夺汗位的斗争,使得本部和附近各部的广大牧民与中下贵族深受其害。为了摆脱战争灾难,萨喇尔、三车凌等先后率部内迁。乾隆十九年,在争夺汗位斗争中失败的阿睦尔撒纳也率领二万余人投降清朝,达瓦齐政权已经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帝为实现康熙、雍正两朝的“筹办未竟之绪”①,对西北地区准部的分裂势力展开了新的军事打击。
这次战争,分为平定达瓦齐和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两个阶段。乾隆二十年春,乾隆帝调动大军,分北、西两路进军西北。由于达瓦齐政权已不得人心,清军“兵行数千里,无一抗者”②,不过三个来月,便攻下西北重镇伊犁,将达瓦齐擒获。清政府此次出师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然而,正当清政府处理善后事宜的时候,一度投降清政府的阿睦尔撒纳为了实现自己作“四部总台吉,专制西域”的野心③,竟置国家与民族利益于不顾,于乾隆二十年九月,又悍然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由于此时大部分清军已经撤走,除少数据点外,北疆大部分地区又很快沦陷。在阿睦尔撒纳的煽动下,喀尔喀蒙古的个别上层贵族如青滚杂布等也揭起叛旗,武装反清。乾隆帝不能坐视叛乱继续蔓延和扩大,便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再度出兵西北。在清军的打击下,阿睦尔撒纳政权土崩瓦解,阿睦尔撒纳被迫逃亡俄罗斯,此后不久患痘死去。西北地区重新处于清朝中央政权的控制之下。乾隆帝平定准部上层贵族叛乱的军事行动无疑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但是,这次战争毕竟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的统一战争,在战争中,清军对当地人民的屠杀非常残酷,致使战后当地人口锐减,社会经济也受到很大的破坏。
在准部上层贵族的叛乱被平定下去之后,从乾隆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①《清高宗实录》卷489。
②《啸亭杂录》卷3《西域用兵始末》。
③《圣武记》卷4《乾隆荡平准部记》。
乾隆又进行了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宗教首领大小和卓木武装叛乱的军事活动。
维吾尔族是世居我国新疆地区天山南路的一个少数民族。清初,准部贵族称雄西北,维吾尔族广大人民和其他西北各部一样处于准部贵族的统治之下。广大维吾尔族人民要向准部贵族交纳为数甚巨的各种贡赋,他们的宗教首领阿布都什特、玛罕木特及其二子波罗尼特、霍集占兄弟,还相继被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等长期拘禁于伊犁。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期间,为了争取维吾尔族贵族的支持,对其政策有所改变。他释放波罗尼特返回维吾尔族本部,还诱使留居伊犁的霍集占率领准噶尔本部的回教徒也参加了叛乱。清政府平定阿睦尔撒纳武装叛乱的胜利,使广大维吾尔族人民最终摆脱了准部贵族的统治和压迫,在乾隆帝派遣使者商讨和平统一南疆的问题时,包括波罗尼特在内的许多维吾尔族有识之士都表示:“安集回地各城人民,听候大皇帝谕旨。”①这反映了广大维吾尔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然而,刚从伊犁逃归的霍集占却妄图借此实现其割据的野心,在他的唆使下,前来商议和平统一事宜的清朝使臣被杀害,南疆形势急转直下,一场新的武装叛乱又爆发了。
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帝派遣靖逆将军雅尔哈善等率满汉官军,由吐鲁番进攻维吾尔部北方门户库车,并在大败霍集占援军之后攻克该城。不久,又派遣战功卓著的将军兆惠率军挺进南疆,攻打叛军的主要据点叶尔羌城。乾隆二十四年春,定边右副将军富德又率军南下,清军遂分两路进攻叛军据点叶尔羌、喀尔喀什两城,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霍集占兄弟率领残部突围而出,西逃至巴达克山,被当地首领擒杀。大小和卓木掀起的武装叛乱最后被平定下去。
准噶尔部和维吾尔部叛乱的平定,使得清朝政府直接控制的领土极大地得到扩展。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理,乾隆二十七年,清政府于惠远城设伊犁将军,作为“总统新疆南北两路事务”的最高军政长官。在伊犁将军之下,在乌鲁木齐设都统,统辖乌鲁木齐、古城、巴里坤及吐鲁番等地驻军,在塔尔巴哈台设参赞大臣,统辖塔城的驻军,在南疆喀尔喀什、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乌什、阿克苏、库车、辟展等城设“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对当地实行军事统治。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理,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清政府平定准部上层贵族武装叛乱的胜利,解除了长期以来准部上层贵族对相邻各部的压迫。作为这一事件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乾隆三十六年发生的土尔扈特部的重返祖国。土尔扈特部是我国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十七世纪二十年代以前,该部一直与其他三部共居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明朝崇祯初年,该部因无法忍受准噶尔部的压迫而在首领和鄂尔勒克的率领下离开故地,几经辗转之后,迁居于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在旅居国外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土尔扈特人饱受沙俄的压迫和欺凌。他们虽然身处异域,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祖国,不顾山险路长,一直与中央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清政府也对远在异域的土尔扈特人表示关切。清军平定准部上层贵族的武装叛乱不久,即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土尔扈特部渥巴锡汗便率领部民十七万口,不顾沙俄的重重阻挠,毅然踏上归途。经过八个月的长途跋涉,①《回疆通志》卷12,民国十四年刊本。
克服了给养缺乏、疾病流行等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乾隆三十六年六月进入中国境内,从而实现了他们长期以来要求返回祖国的愿望。
乾隆帝对土尔扈特部的归来十分重视。专派陕西巡抚文绶前赴巴里坤等地,购办牛羊、衣物,接济他们的生活。不久,又指令伊犁将军舒赫德负责“分地安居,使就米谷而资耕牧”。张家口都统常青负责解送当地牧群“驱往供馈”;陕甘总督吴达善负责“发帑运茶,市羊及裘”①。在安排好他们的生活之后,乾隆帝又在热河避暑山庄附近接见渥巴锡等土尔扈特部首领,分别赐封为卓哩克图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辅国公、台吉等,使其“管理所属,咸务生理,延及子孙,永荷安全之福”①。这是一件盛大的喜事,乾隆帝欣然命笔,亲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御制土尔扈特部纪略》等重要文章,记载土尔扈特部归回祖国的艰难历程。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是乾隆帝经营西北边疆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这在当时及以后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也是乾隆帝在位期间巩固西南边疆的一项重大政治实践活动。入关之初,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即已归服清朝中央政府的统治。康、雍时期,清朝政府先后平定准部贵族策妄阿拉布坦对西藏的侵犯,委任西藏地方政府,设立驻藏大臣等,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在康、雍两朝的基础上,乾隆帝又通过出兵平定西藏叛乱,抗击廓尔喀入侵,对其政治、宗教等方面的旧有制度进行改革,而使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控制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乾隆十五年(1750),西藏发生了以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札勒为首的地方贵族割据势力的武装叛乱。在叛乱中,珠尔墨特那木札勒被驻藏大臣处死,但是两位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也同时遇害。以达赖喇嘛为首的广大僧俗和入藏清兵联合作战,这次叛乱很快即被镇压下去。然而,这次叛乱却表明:让西藏个别贵族拥有过大的权势,很不利于西藏政局的安定和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乾隆意识到这一点,便于乾隆十六年,在平叛斗争胜利后,立即废除了旧有的藏王制度,并成立了由四名噶隆组成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厦。不久,又制定《西藏善后章程》,提高了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的权力,还决定在西藏长期驻军一千五百名,这就从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虽然有所加强,但由于西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错综复杂,西藏政局仍不平静。至乾隆五十二年和五十六年,又先后两次遭到廓尔喀的入侵。尤其是后一次,廓尔喀侵略军在西藏上层贵族沙玛尔巴的勾引下,竟深入到西藏内地日喀则一带地方烧杀抢掠,给广大藏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乾隆帝即派遣大将军福康安率军入藏,将侵略军全部驱逐出境。次年,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经乾隆帝批准的《钦定西藏章程》颁布实施,对西藏地区的政治、宗教、军事和外交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和改革。在政治事务上,该章程规定,驻藏大臣在处理藏内事务方面与达赖、班禅的地位平等,拥有监督管理和任免西藏各级官员的极其广泛的权力。在宗教事务上,对以往达赖、班禅和各地活佛圆寂后,由巫师作法指定这一弊端百出的“呼毕勒罕制度”加以改革,改行在驻藏大臣的监视下,以金瓶(金奔巴)①《东华续录》乾隆七十四,乾隆三十六年九月乙巳。
①《东华续录》乾隆七十四,乾隆三十六年九月辛亥。
掣签的办法。并还规定呼毕勒罕的“坐床”典礼,必须在驻藏大臣的主持下进行。在军事上,为了加强西南地区的边防,《章程》规定建立西藏地方常备军,额数三千,分驻于各重要地区,由驻藏大臣统辖。在外交事务上,规定由驻藏大臣主持对外交涉,禁止噶隆以下的地方官员和外国私下联系。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同时也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有助于西南边防的巩固和西藏地区政局的安定。
在西南地区,乾隆帝继续执行雍正朝以来改土归流的政策。他的主要活动,是在乾隆十二年至十四年及乾隆三十六年至乾隆四十一年两次平定大、小金川土司的武装反抗。
大、小金川两土司位于四川西北大渡河的上游,是我国藏族人民的聚居地之一。清初,两金川土司头目先后接受清朝的统治,而清朝也对他们传统的世袭统治制度予以承认。乾隆初年,大金川日益强盛,该土司头目莎罗奔不断侵扰相邻各部,兴兵攻打小金川,劫持了土司泽旺及其印信。不久,又出兵攻掠革布什札、明正两土司。为了惩治大金川对邻部的侵犯,乾隆十二年,乾隆帝调动三万大军,分两路进攻大金川。然而,由于当地山势险峻、气候恶劣和将领指挥失宜及间谍混入等许多原因,直到乾隆十三年夏秋,清军仍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乾隆帝势同骑虎,又增兵、增饷,特派大学士傅恒前往该地指挥作战。傅恒至军后,采取了岳锺琪选锐深入的作战方略。乾隆十四年二月,清军进逼莎罗奔老巢勒乌围,莎罗奔被迫乞降。
但是,各土司之间的武装冲突仍然经常发生。为制止各土司之间的武装冲突,乾隆三十一年,四川总督阿尔泰采取了使大、小金川和各土司之间相互联姻的措施。这一措施暂时制止了各土司之间的相互攻掠,但却为大、小金川及相邻土司的联合反清准备了条件。乾隆三十六年,大、小金川土司索诺木、僧格桑分别攻掠附近土司,乾隆帝决定再度出兵。清军取各个击破之策,先尽全力攻打小金川。乾隆三十七年底,攻克其主要巢穴美诺,僧格桑逃往大金川。乾隆三十八年春,清军转向进攻大金川。指挥作战的温福腐朽无能,是年夏天,在索诺木的反攻下,清军遭到严重失败,连同前已攻克的小金川也一并丧失。乾隆帝又任命阿桂为定西将军,调集军队,重新组织进攻。是年冬,再克小金川,而后,又师出三路,进攻大金川。经过两年的战斗,至乾隆四十年底,始将大金川最后平定。这时,乾隆帝决心彻底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在小金川旧地设美诺厅(后改名懋功厅),在大金川旧地设阿尔古厅,皆隶属于四川省,还分别在其险要地区设兵镇守,从此,这一地区最终结束了混乱相争的局面。
乾隆帝平定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乾隆三十一年到三十四年,乾隆五十三年到五十四年,乾隆帝还曾先后对缅甸和安南两国用兵。就战争性质而言,这两次用兵,都是不正义的战争,给中国和缅甸、安南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清初以来,经过历朝特别是乾隆皇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到十八世纪后半叶,我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统一的局面。在北起恰克图,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东至库页岛极其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以汉族为主体的几十个民族的人民。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者坚持“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①的原则,对少数民族的宗教信①《清朝文献通考》卷292,“舆地二十四”。
仰和生活方式表示尊重,对其上层贵族则授以爵位和与之联姻,多方笼络。这些政策收到了极大的成功,他在位六十余年,各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保持了长期安定的局面,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全国各地包括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并推动清朝迅速走向全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