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伊利汗国





  伊利汗国①是元朝西北诸藩之一,其极盛时代领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与察合台汗国和印度为邻;西临地中海,领有今小亚细亚半岛的大部分,与埃及和欧洲相望;北至太和岭(高加索)和花剌子模,与钦察汗国接壤;南濒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都城先后在蔑剌合(今伊朗阿塞拜疆之马腊格)、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城)和算端城(今伊朗阿塞拜疆苏丹尼耶)。

  十三世纪二十年代蒙古西征时,成吉思汗本人曾攻至波斯东部的呼罗珊地区,追击花剌子模沙的蒙古军征服了波斯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蒙古国时代,阿姆河以南地区先后由畏兀儿人阔里吉思和乃蛮人阿儿浑治理,治所设在途思城(今伊朗马什哈德附近)。1251年元宪宗即位后,统治波斯的蒙古地方政府被称为“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蒙哥派其弟旭烈兀征服今里海南岸的亦思马因教派和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城的黑衣大食哈里发。旭烈兀在西征时,尚不是独立的君主,只是负责一方军政事务的蒙古宗王,其手下的军队系从其他诸王投下抽调而来。

  蒙哥死后,蒙古国内爆发的忽必烈、阿里不哥争位之战,使统一的蒙古国瓦解。1262年,钦察汗别儿哥与旭烈兀为争夺太和岭地区的阿塞拜疆发生战争。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遣使征询有关处置阿里不哥等叛王的意见,同时正式封旭烈兀为统治阿姆河直至叙利亚和密昔儿间疆土之王,称伊利汗。一个新的蒙古汗国——伊利汗国在西亚出现。伊利(il)乃突厥语,义为“从属”,这个封号表明波斯的蒙古汗国,是一个宗藩政权。旭烈兀派遣使臣来中国,表示赞同忽必烈关于处死从叛诸将、赦免阿里不哥的建议,并愿意与别儿哥等西北诸王一起前来出席忽里台大会。1265年,旭烈兀卒,终于未能实现前来参加忽里台大会的诺言。

  在西北诸藩中,伊利汗国与元朝的关系最为密切。各代伊利汗的袭封都以得到元朝皇帝的批准才为合法。旭烈兀死后,诸王、大臣们奉其子阿八哈嗣位。阿八哈不敢正式就位,只权摄国政,同时遣使报丧。直至元世祖忽必烈于1270年遣使持诏来到波斯传旨命他继承父位后,他才重新举行登基大典。现存1279年阿八哈颁发的一张敕令上,盖有汉字“辅国安民之宝”方印,当是忽必烈颁赐给他的王印。阿八哈即位后,始定都于桃里寺,以蔑剌合为陪都。忽必烈大举攻宋,征兵四方,阿八哈遣回回炮手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入汉地应命,回回炮术因之传入中国。中统二年(1261),忽必烈特①il“伊利”是突厥语,本义为“臣服、服从”,这个词在唐代音译作“伊利”。近代以来,有些中国学者把伊利汗国称为“伊儿汗国”。在元代,非汉语词汇中的尾辅音-1很少用汉字“儿”来音译,所以“伊儿汗国”不符合元代译音用字规律。兹取《元朝史》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元史分册》的译法,称为伊利汗国。

  置随路打捕鹰房总管府,专掌拨赐给旭烈兀位下的中原户计。至元十二年(1275),阿八哈遣使奏请将这些民户献给朝廷。

  拖雷家族控制蒙古国东、西两端最为富庶的汉地和波斯的行为,引起了窝阔台、察合台两系宗王的不满。1269年钦察、察合台和窝阔台三汗国诸王会聚于塔剌思,议定察合台汗国向阿姆河以南发展。时波斯境内地位最高的察合台裔宗王是捏苦迭而(Negüdcr),八剌派出使者至其处,希望他能指挥手下军民脱离阿八哈营垒。但事机败露,阿八哈立即调兵遣将,以武力消灭了自己后方的异己势力。

  八剌要求伊利汗国让出也里至阿姆河和申河之间的土地,遭到拒绝后,于1270年率领大军渡阿姆河进入呼罗珊。伊利汗国守军向祃桚答儿溃退。入侵军队的主力进至木儿加布河与也里河流域,而其前锋前出至你沙不儿一带。阿八哈闻知后,立即调集大军东趋迎敌,到达也里之北的八忒吉思(Badghis)草原。为避免流血,阿八哈倡议约和,许以割让哥疾宁至申河之间地以换取八剌的军队撤出呼罗珊,但被拒绝。阿八哈遂以计谋引诱八剌的主力进入也里城附近的设伏地区。两军会战的结果以察合台汗国的惨败而告终①。

  八剌死后察合台汗国陷于混乱。阿八哈出动大军,攻入阿姆河以北地区和花剌子模。1273年初,阿八哈军陷不花剌城,在大肆杀掠之后,掳掠大批人口向阿姆河退去。1282年,阿八哈卒,其弟帖古迭儿继立,称阿合马汗。1284年,阿八哈之子阿鲁浑以其父受大汗册命,汗位当属己为由,在伊利汗国权臣不花的支持下起兵推翻帖古迭儿后,遣使入朝奏报。1286年,忽必烈遣使臣斡儿都海牙,命阿鲁浑继承汗位,并封不花为丞相。于是阿鲁浑也按照惯例举行了正式即位典礼。在1289年阿鲁浑汗致法国国王的国书开头写道:“长生天气力里,大汗福荫里,阿鲁浑谕佛浪国王”。信中凡言及“长生天”及大汗的名字时,都抬头写。可见伊利汗所颁公文的通常格式仿照汉地式样。信上也盖着阿八哈的“辅国安民之宝”印玺。1284年,元廷使臣蒙古朵儿边氏人孛罗丞相和佛林人爱薛抵达波斯,参见新即位的阿鲁浑汗。孛罗在元朝曾担任过御史中丞、大司农卿、枢密副使等要职。阿鲁浑留孛罗在汗廷参议政事,而爱薛则回到元朝②。阿八哈、阿鲁浑父子为夺取叙利亚之地,采取与基督教诸国结盟的政策,与拜占庭帝国联姻,并遣使赴罗马教廷及英法等国,建立友好关系。阿鲁浑死于1291年,其弟海合都即位,他另有剌麻(喇嘛)教名“亦邻真朵儿只”,在藏语中意为“大宝金刚”。海合都挥霍无度,滥行赏赐,国库空虚。主管财政的丞相撒都鲁丁和一些官员穷于应付,建议仿效元朝钞法,发行纸币以解决财政危机。海合都采纳此议,①见《瓦萨甫史》第1卷,德译本,页131—137,141—143;《史集》第3卷汉译本,页72—128。②见程鉅夫:《拂林忠献王碑》,《雪楼集》卷五;《史集》,俄译本,第3卷,页116。汉文史料未言及爱薛在使团中的地位;《史集》把爱薛的名字放在孛罗丞相之后,称“怯里马赤”(通事)。命孛罗丞相说明钞法。于是海合都下令在孛罗的指导下于都城桃里寺印发交钞,行用全国。规定,凡拒绝用钞者、伪造交钞者、私用金银铸币贸易者,处以极刑①。伊利汗政府还在全国各地设立钞库,负责昏钞倒换等事务。所制钞为长方形,上面印有8个汉字,中间圈内印钞值,其下为海合都的剌麻教名。钞法的推行遭到了商人的反对,造成市场瘫痪,行用不久即废。至今波斯语中还保留着“钞”(chaw,纸币)这个词。

  1295年,伊利汗国权臣谋杀海合都,奉诸王拜都(旭烈兀庶子塔剌海之子)为汗。阿鲁浑之子合赞起兵夺取汗位,得到元成宗的承认。现存1302年合赞汗致法国国王的国书上钤用汉字“王府定国理民之宝”方印,当是元政府颁赐给伊利汗国的另一颗王印。1296年(元贞二年),元成宗派遣拜住出使伊利汗国,被合赞留在身边服务,后来又派他回元朝奏事②。1298年,合赞遣使入朝,元成宗将旭烈兀位下历年应得的岁赐交使臣带回。1304年,元成宗又专置管领伊利汗国位于汉地的投下的机构“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诸色人匠都总管府”,其官属都由合赞任命。后来元朝精简机构,废除了许多官府,但照顾到伊利汗“远镇一隅”,在朝廷没有其他代表机构,因此这个都总管府“存而不废”③。合赞为取得当地封建主和伊斯兰教徒的支持,宣布他本人和伊利汗国境内的蒙古人都改宗伊斯兰教,自己起名为麻合麻(Muhammad),并大力进行改革,颁行新的土地、赋税、驿站、货币等制度,限制蒙古贵族和官吏对人民的横征暴敛,伊利汗国的农业、工商业得到发展,财政收入增加。他还鼓励发展科学文化,在首都设立天文台,命丞相拉施都丁编纂了一部在当时空前的世界通史《史集》,因此被誉为贤君。合赞汗时,伊利汗国与密昔儿的马木鲁克王朝为争夺叙利亚曾发生多次战争。1304年,合赞卒,其弟合儿班答继立,号为完者都汗,迁都于新建的算端城(今伊朗阿塞拜疆苏丹尼耶)。合赞汗在位其间,元成宗与都哇和察八儿达成和议,共同遣使伊利汗国诏告。这次蒙古诸汗国间的约和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影响,伊利汗国甚至以此为资本,要求欧洲信奉基督教诸王国与之联合,共同对付埃及的马木鲁克王朝。完者都在致法国国王美菲利普(PhilippeleBel)的信中就提到了这次约和,此信至今还保存着①,国书上盖有汉字“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的方印。这当是元廷颁赐给完者都的一颗新印。1308年(至大元年),元武宗遣脱里不花等①《史集》,汉译本第3卷,页135。

  ②袁桷:《拜住元帅出使事实》,《清容居士集》卷三四。

  ③《元史》卷八五《百官志》。

  ①黑尼土(ErichHaenisch):《关于蒙古伊利汗阿鲁浑和完者都1289年和1305年法国国王美菲利普的信件》,载Oriens,卷2,1949年;田清波、柯立甫(A.MostaertandF.W.Cleaves):《伊利汗阿鲁浑、完者都1289年和1305年致美菲利普的信件》(Lesletfrcsde1289et1305desⅡkhansArghunetOljeifuAPhilippeleBel),麻省剑桥,1962年。

  20人出使波斯。1313年(皇庆二年),元仁宗又派拜住去合儿班答处议事②。根据波斯史臣哈沙尼的《完者都史》记载,当察合台汗国也先不花汗下命阻断中西陆路交通后,被察合台汗国扣留的往来于途的元朝和伊利汗国的使臣有好几批,足见汉地与波斯之间交往之频繁。

  至大、至治年间,察合台汗国与元朝和伊利汗国之间的关系重趋紧张。

  察合台汗国驻于哥疾宁的诸王倒的火者(DawdKhwaja)部下诸将勾结伊利汗国谋叛,伊利汗国军队乘势渡阿姆河深入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统治者一直对元朝和伊利汗国的关系保持着警惕,伊利汗国重臣阿必失哈自元廷归国途中,为也先不花所获,泄露了元朝西北戍军的备战活动,为也先不花重启战端提供了借口,他派军队越阿姆河攻入呼罗珊,直至以脱火赤丞相和土土哈为首的元朝军队再度发动攻势,迫使察合台汗国从伊利汗国撤军,回师东援,才改变了伊利汗国的败局。

  1315年,察合台汗国发生内乱,拥有重兵的诸王牙撒兀儿反叛,失败后逃入伊利汗国寻求庇护。伊利汗国把他们安置在与察合台汗国隔阿姆河相望的呼罗珊地区,企图利用这批降将守边。完者都死后,其子不赛因继立。牙撒兀儿于回历718年(1318)夏末以“清君侧”为由向部将下达了西进的计划,不久其军抵达祃桚答儿,而前锋则深入到担寒(Damgham今伊朗北部达姆甘)。不赛因向察合台汗国求援,怯别派出军队前来合歼了这支叛军。不赛因嗣位后还都桃里寺。1324年(泰定元年),泰定帝遣称海屯田万户府达鲁花赤帖陈、近侍忽都帖木儿出使伊利汗国,当是宣告即位事①。同年不赛因遣使朝贺,并为其权臣出班向元廷请封。泰定帝派遣使节去波斯,授出班“开府仪同三司、翊国公”,并赐银印、金符。这是继不花之后,元政府再次直接授官于伊利汗国大臣。出班专擅国政,诸子皆居要位。不赛因杀出班三子,出班举兵叛乱,兵败被杀。

  1335年不赛因死后,伊利汗国迅速瓦解,各地蒙古贵族纷纷自择贵族拥立为汗,互相攻战。1355年,钦察汗国的扎尼别汗攻入桃里寺,操纵朝政的出班后裔努儿失完不知所终。一些贵族也纷纷自立,形成割据局面。1340年,据有报达城的蒙古贵族哈散(扎剌亦儿氏)自立为汗,其子歪思汗于1358年攻占阿塞拜疆等地,移都桃里寺,史称扎剌亦儿王朝,十四世纪末为帖木儿攻灭。

  伊利汗时代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随旭烈兀来到西域的有不少精通汉地天文历数的学者,其中有一位名叫屠密迟(译音)的人,被称为先生。波斯著名的天文学家纳速剌丁·途昔奉命编纂《伊利汗天文表》时,曾向他学习中国的天文推步之术①。有不少中国学者在伊利汗国②《拜住元帅出使事实》,《清容居士集》卷三四。

  ①《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

  ①布洛晒:《蒙古史导言》,页100,莱顿,1910年。

  任职,他们带去了各类书籍。伊利汗合赞命丞相拉施都丁编纂《史集》时,曾谕令他搜集有关中国的历史著作。精通天文历法的中国学者李大迟、倪克孙(译音)应召参加编修工作,并为拉施都丁讲解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伊利汗时期,中国的医术大量地传入波斯。不少中国医生在伊利汗廷服务。旭烈兀本人很喜欢中国医生为他治病。主持编纂《史集》的拉施都丁丞相就是一位医生。1313年,在拉施都丁的主持下,把中国著名医学家王叔和的著作《脉经》译成波斯文,题名为《伊利汗的中国科学宝藏》。此书至今尚保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图书馆中。

  驿传制度在伊利汗国得到了普遍推行。早在1239年窝阔台时代,镇守西域的畏兀儿大臣阔里吉思就已在自己的辖区内普设驿站①。合赞即位以前,伊利汗国的驿传制度产生了不少弊病,造成驿路的严重阻滞,人民普遍不满。合赞下令整顿驿传,设立专供勾当军国重事的使臣乘驿往来。伊利汗政府还在全国主要道路上每3程(farsang,约18公里)置一站,每站备健马15匹。使臣需持有金印牌符方许乘驿②。合赞汗的这些措施同元朝整治站赤的办法基本相同。

  “牌符”制度也在元朝传入伊利汗国,伊利汗政府授予各级将领、地方官员和使臣不同等级的牌符,作为其权力或身份的凭证。诸算端(诸侯)、灭里(州的长官)佩圆形大虎符,地位略低的牌面略小些。使者驰驿则给以圆牌,上著“官牌”字样,完成使命后须交还。各边区长官需遣使乘急递铺马递送紧急军情者,也发给3至5面圆牌。现在波斯文的“牌子”(paiza)这个词,就来自汉语。

  ①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英译本第二册,页501—502。

  ②《史集》汉译本第3卷,页46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