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发动侵宋战争与被杀





  海陵王曾言有三志:国家大事皆自我出;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得天下绝色而妻之。正隆官制改革后,一志已遂愿。此后海陵王越发好大喜功,妄自尊大。曾为一图像作诗曰:“自古车书一混同,南人何事费车工?提师百万临江上,立马吴山第一峰。”①自以为兴兵二三年,即可灭南宋,统一江南,以称正统。自熙宗皇统和议以来,金宋已多年不见战火,双方社会经济都得以迅速恢复、发展。海陵王时金朝的实力不及宋朝,当务之急是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但海陵王不顾国情民力,决意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

  正隆三年(1158),命左丞相张浩、参知政事敬嗣晖营建南京(今河南开封)宫室,夷平原宋朝的宫殿重新建造,务求豪华壮丽。

  正隆四年(1159)正月,罢金宋边境凤翔、唐、邓、颍、蔡、巩、洮、胶西榷场。二月,召谕宰执准备伐宋。命工部尚书苏保衡在通州(今北京通县)监造战船。派使臣到各路籍兵,凡猛安谋克户、部族和州县的渤海人,年20 岁以上,50 岁以下者全部纳入军籍,听候调遣。父母年迈,兄弟多,亦不许留一子。三月,又派人到各路总管府督造兵器。四月,令各路原贮藏的兵器,一律送往中都。八月,大括天下骡马。官至七品只许留一马。共征① 《大金国志》卷14《海陵焬王纪》中。

  调马骡56 万余匹,令被征马户代为饲养。

  正隆五年(1160)七月,签发各路汉军。除中都、南京两路外,其余每路签汉军1 万。并调集上年所籍的各路猛安谋克军,共24 万大军。同时,调集征调的马匹。诏河南诸州县贮粮皆供军队。骡马所到之处无草料,海陵王则曰:时禾稼满野,可放牧田间,民间储蓄尚多,再岁不获亦无妨。为筹集军资,提前征收五年税,又加收菜园税、户税、养马钱,四方所造军器材用皆赋于民。在海陵王横征暴敛下,民不聊生,纷纷起来反抗暴政。

  首先,沂州临沂人开山赵领导当地农民揭竿起义,起义军发展到30 万人。随后山东、河北、山西以至中都附近人民相继起义,大者连城邑,小者保山泽。正隆五年三月,海陵王遣都水监徐文等率舟师九百,浮海去镇压海州东海县(今江苏连云港市南)张旺、徐元领导的起义军,命之曰:“朕意不在一邑,将试舟师耳。”①六月,东海起义军被镇压。此时北方爆发了以撒八、窝斡领导的契丹农牧民大起义,声势浩大,遍及西北诸路。海陵王即帝位后的后宫生活日益放荡糜烂,广益嫔御。贞元元年(1153)三月,亲选良家子一百三十余人充后宫。宗室、百官家眷中有姿色者,海陵王亦千方百计明抢暗夺。

  海陵王无视金朝政局动荡不安,正隆六年(1161)二月,自中都出发南巡,六月,抵南京。自议南伐以来,凡极谏的大臣,非杖即杀。及至南京,皇太后徒单氏(宗幹的正室)亲自出面劝阻,竟被海陵王杀于宁德宫。此后,朝廷上下无人敢谏南伐。

  同年九月,海陵王亲自督大军南下。金军兵分四路,海陵王亲率一路,以枢密使完颜昂为左领军大都督、尚书左丞纥石烈良弼为右领军大都督,随海陵王取庐州(今安徽合肥)。工部尚书苏保衡为浙东道水军都统制,率水师直趋临安。太原(今属山西)尹刘萼为汉南道都统制,率兵出蔡州(今河南汝南)。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尹徒单合喜为西蜀道都统制,由凤翔取散关驻军待命入川。徒单贞别将兵2 万入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

  十月初八,海陵王大军渡淮河,连克庐州、和州(今安徽和县)。刘萼汉南道军取通化军、蒋州、信阳军(今河南信阳)。徒单贞取扬州。苏保衡浙东道水师在胶西(今山东胶州)陈家岛,遭到宋将李宝水师的突然袭击,几乎全军覆没。

  金军渡淮前一日,东京留守完颜雍(太祖孙)发动政变,称帝于东京,即金世宗。次日,世宗下诏废黜海陵王,改元大定。海陵王闻知后,仍继续南进。十一月,海陵王大军在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南)渡长江,为宋都督府参谋军事、中书舍人虞允文所督宋军打败,金军将士死伤无数,战船损失过半。于是移师瓜州(今江苏扬州南)。此时军心涣散,将领不愿渡江作战,但海陵王一意孤行,勒令将士次日(二十七日)渡江。次日拂晓,兵部尚书耶律元宜等众将领发动兵变,海陵王在大帐中被乱箭射死,去世时年39岁。

  海陵王被杀后,都督府将灵柩置于南京班荆馆。世宗大定二年,降封为海陵郡王,谥曰炀。葬于中都大房山鹿门谷诸王墓地大定二十年,诏降为海陵庶人,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处。

  ① 《金史》卷5《海陵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