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作者:胡晓军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实习基地
工学结合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实训实习基地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课堂,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场所与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关键是不断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我院是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自2000年初组建以来,特别是在创建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过程中,根据各专业特点,不断探索、创新、实施与各专业相适应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大大促进了就业。
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半工半读”模式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半工半读”是以某一职业各种工作岗位的专项能力为培养目的,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按照职业岗位的流程,通过建立仿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室和实习车间,强化职业角色仿真和模拟,使学生在校内能完成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分流程的实践操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由学校直接管理,更方便学生的教、学、做,增强了学生的岗位职业动手能力。
我院加大投入,重点建设了校内优质、高效的附属医院、实习农场、畅通驾校、附属小学四大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医学及相关医学类专业建立了附属医院实习基地,建立了模拟病房、医学影像学实训室、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农学类专业创建了集教学实习、科技示范、良种推广、科研开发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农场,组建了大型植物组织培养实训室;建立了汽车技术类实训实习基地——畅通驾校;建立了学前教育类实训实习基地——附属小学。
我院通过建成基础实训、专业实训、模拟仿真实训、生产型实训基地四层次的开放性实训中心以及集教学、生产、社会实践、师资培训、顶岗实习、技术开发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为师生服务,与企业共赢;通过将实训实习车间建设成为面向社会的生产型实训实习基地,与企业资源共享;通过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以生产带动实训,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生产性实训实习,降低了教学成本,促进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有效落实。同时以四大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为载体,形成了以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生态养殖、护理、医学影像学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旅游管理六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不断完善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半工半读”为基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我院生态养殖专业以集约化养猪场为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到养猪场顶岗实践,参与生产、管理。在学生顶岗实践时实行“任务到班、责任到人、学生管理、教师指导、阶段考核、联产计分(酬)”的管理办法。
基于“专业+车间+基地”模式,
建设“订单”培养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顶岗实习,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学生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工、同酬,全程参与生产和管理,在实践中学到知识,从而培养会做、会讲、会经营管理、有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订单”培养的关键在于把实训实习教学延伸到企业生产中,让用人单位全程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企业参与制定教学方案,从而保证培养方案与企业、行业发展保持同步,与企业、行业要求保持一致。从2004年开始,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先后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长丰集团、二汽等国内知名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该专业所有学生都进行“订单”培养。学生入学时,企业到学校选拔学生,确定“订单班”(冠名)。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培养实用型人才,创建了“专业+车间+基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把实训实习教学延伸到企业生产中,并与企业签订了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规定及“订单”培养要求,企业每年接纳对应班级的学生进行生产性顶岗实训实习或半工半读。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每学期都安排一定时间到企业车间进行实训;寒暑假安排学生直接上岗,边学习、边实践、边工作,企业支付一定报酬,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减轻了经济负担。
通过共建、共享、共赢,建成集教学、培训、生产、产品研发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校外开放式汽车维修车间、汽车检测线、汽车生产实训基地,如与长丰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共建汽车文化博览馆,与东风通用车公司共建华南地区培训中心,实现了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生产化、管理企业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由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及相关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学生进行企业化的生产顶岗实训实习,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满足了学生技能培训要求,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企业,师生共同参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的开发和培训,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基于“双循环”模式,建设校外紧密合作型实训实习基地
“双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普通高等教育“理论—实践—再理论”的教学顺序变为“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顺序,实施“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学校(理论)—工厂(实践)”的“双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学中体现“早实践、多实践、实践教学全程不断线”的方针,把知识的传授与职业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顺序,将职业能力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校期间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训课都要分阶段学习。
为了使“双循环”模式顺利实施,我院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医院、厂矿企业的密切合作,已建成二百多个稳定的校外紧密型实训实习基地,以企业的生产车间作为学生的实训实习场所,实现资源共享,使之成为开放型、共享型、生产型实践教学基地。为保证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良好运作,校企双方按照“双向互动、密切合作、互助互惠”的原则,签订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协议,明确校企双方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建立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组织机构,形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三位一体的产学合作教育机制。还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扶持、学院主体”三方共筹资金,建成学院与共建单位合作经营、收益分享的实训实习基地。这样既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生在校顶岗实训实习;又服务于企业,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服务,实现共赢。
密切合作型实训实习基地的建成,促进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有效落实,同时,围绕生产实训实习,聘用和培养教师开发教材、调整课程体系,使之主动适应工学结合的需要。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通过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创新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以及创业、创新能力,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为学生创造了就业空间,拓宽了就业渠道。我院有两万余名护理、生态养殖、医学影像学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旅游管理等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毕业生回到所在县区、乡镇,成为永州城乡社区与广大农村增收和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以及永州市和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生力量。
依托实训实习基地这些有利条件,我院不仅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也对区域经济的科技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服务做出了较大贡献。如依托实习农场为当地研究、引进、推广优质杂交稻制种,优质蔬菜种苗,瘦肉型生猪饲养,百合、生姜等植物脱毒,湘研系列辣椒种植技术,杂交玉米引种高产栽培方法等各种实用新技术40多项;通过建设集约化养猪场、桉树种苗基地、苗木花卉基地、优质蔬菜种苗基地等校办产业,做好科技示范,带动全市产业开发;与市林业局合作,兴建植物组培实验室,年生产桉树组培苗100万株,发展工业速生林20万亩,为退耕还林做出贡献;举办全市人大代表农民科技培训班、市政协代表种植大户培训班、全市乡镇干部农业科技培训班、全市农村团支书科技培训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乡镇医师培训班、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班、小学及学前教师培训班以及建整扶贫培训班等,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农民工、下岗人员等。
参考文献:
[1]杨金华.产学紧密结合 建设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7,(Z2).
[2]汪德刚,刘兴友,等.加强产学结合工作,提高学生培养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3,(3).
[3]王章华,王林,龚兴雷.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作者简介:
胡晓军(1966—),男,湖南永州人,硕士,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