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职业教育发展的后发经验与学习路径

作者:孔令锋 宋红卫




  (一)政府优先投资于职业教育能够降低个人投资的成本与风险从而使改革顺利启动
  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属于一种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培养,职业能力而非知识程度是其培养的主要取向。这决定了它在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不仅需要一定的具有生产演示性设备作为教学工具,而且在场地、师资等方面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因而其培养成本较高。但另一方面,由于当今社会的技术创新不仅周期在缩短,而且还经常以非线性的方式出现,从而使专用性人力资本会由于知识的老化而加速折旧,导致教育投资收益率降低甚至面临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私人的投资意愿会削弱。由于在工业化进程中对于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远远超出了普通劳动力和学术型人才,因此“职教优先”成为基于国家利益的一项战略选择。通过加大公共投资等制度安排来弥补私人投资不足的资金缺口,可以起到降低个人学习成本、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体系互认是一项不直接与传统教育体系冲突但又会推进改革进程的巧妙制度安排
  由于传统的教育学术化、精英化倾向,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比较低,“普教热”、“职教冷”在后发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直接变革已有的教育格局会面临诸多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将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意识形态、思想习俗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而正式制度的变迁总是先从非正式制度的“边际”演变开始,投资于非正式制度将会大大减少整个制度体系变迁的成本。“体系互认”就是一种不对传统制度体系伤筋动骨、但又可以通过增加人们选择机会而逐渐改变人们教育意愿的制度安排。通过这种制度安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人们的学习顾虑,增加对职业教育的选择几率和接纳程度,为形成路径依赖、最终改变人们的教育意愿创造有利条件。
  (三)需求导向将有助于满足企业与私人需求从而使改革走上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道路
  上述制度安排能否奏效从而激励人们更多地选择职业教育,最终还将取决于职业教育的投资回报率,而这种投资回报主要来自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收入。因此,只有培养的人才确实符合经济发展需要,能够从事创造价值的劳动,才能够获得较好的劳动回报,同时满足企业的需要。而以“需求导向”来建立职业教育模式,既符合发展职业教育的初衷,也是最有可能使教育投资回报有所保障的一种途径。通过响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计,不仅有利于从教学结果上使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之间建立起联系,而且也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使企业愿意参与进来、以更加实效的组织形式来施教,从而使人才在适用性与工作质量上都有所保障,最终可以通过获得较高的就业率与工资来彻底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中国职业教育未来学习路径的相关探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职教优先”、“体系互认”、“需求导向”这三者之间是具有因应关系的一体化的制度安排,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导性制度变迁交互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从政府主导和推动逐步走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渐进过程。对于中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来说,其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于,目前政府支持态度的明确与资金投入的增加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只是迈出了十分关键的一步,其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和更为系统的制度安排。未来的学习路径可以借鉴上述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通过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双证”等值互通,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力市场和人才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更多的优质生源流向职业教育,进而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走向对接与融合。
  其次,借鉴国企改革经验,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在加强宏观规划与指导的同时,逐步健全法律法规与配套制度体系,引导和鼓励多种力量投入或参与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和多类型的办学模式,通过新生力量的参与与崛起促动现有职教体系的内部改革。
  再次,给予职业院校更多的办学、招生自主权,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主体,能够更加自主地设立、调整专业和开展非学历教育和培训,实行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学分制度。
  最后,建立和强化社会评价机制,使学习者与用人单位而非上级主管部门成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主要评价者,推动职业院校间展开教学建设上的有效竞争,促使它们更加主动地研究和发现社会人才需求,寻求与企业、社区的广泛合作,积极地探索更为有效的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济.十一五期间140亿支持职业教育是空前的[EB/OL]. (2007-03-08).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7-03-08/ content_5819624.htm.
  [2]马早明.亚洲“四小龙”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56-157,221.
  [3]郭扬.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经验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0).
  [4]白汉刚.中东欧职业教育概况[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0,(5).
  [5]应文涌.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107-108.
  [6]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A].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7.
  作者简介:
  孔令锋(1969—),男,山东济南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