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德育》新教材与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
作者:王新萍
关键词:新教材;教师;教学观念;变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教中有育,育中施教,使学生身心并育,全面发展。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技工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也进行了全面改革。新版《德育》教材拓宽了思想政治课领域,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把握新教材的特点,真正领会其内涵
首先,新教材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素质,注重渗透高尚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注重应用大量的资料图片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的思路。改革开放的大潮对校园的冲击越来越强,必然会引起学生思想的波动。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德育和情感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其次,新教材注重语言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往往生硬地加强政治的统帅地位,教师只能根据教材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生硬的大道理,让学生去背去记,自然给学生以抽象、深奥、单调、枯燥的感觉。而新教材运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以与学生谈心的方式,把许多深奥道理娓娓道来。又通过课后的“说一说”、“想一想”等练习,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因而,学生学起来方便、省力、记忆深刻,教师讲起来也感人肺腑,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再次,新教材注重切合实际,贴近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学习兴趣就越浓。新教材涉及实际生活中学生热衷的话题,如网吧、电子游戏、偶像崇拜、消费等,都通过生动的案例来说服教育,使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把新教材教活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实施,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能否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能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已成为教师能否把学科教好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认真领会新教材的特点,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调整自身角色。
(一)调整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
教师由原来的权威转变为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善于发现,学会欣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教材中的“说一说”、“想一想”就为这种“互教互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正确看待每一位学生,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使自己的教育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教师应由管理者转变为开发者、引导者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教师要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教师由职业者转变为参与者、促进者 新教材的教学不能再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依样画葫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改变自己的角色,让自己融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索、研究和实践,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积极促进的作用。《德育》教材中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只有不断探索、研究、反思和创新,才能成为教学的创造者和促进者。
(二)新教材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从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从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是以教定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先讲概念、原理。然后是论述过程,学生死记条条框框,作为今后解答试题的依据。新教材要求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注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中。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实质性教学活动。新教材有大量的案例、图片资料让学生各抒己见。例如,在讲“爱国守法”时,以往教学要求学生记住基本的道德规范,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只讲大道理,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笔者在讲授新版《德育》教材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先查找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资料素材,如有的学生找来了我国申奥成功后全国各地激动人心的庆祝场面录像。通过课堂演讲让学生说一说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来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笔者又引入格言“国兴则民昌,国破则家亡”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充满激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了自觉的爱国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根据课材要求,独立思考,灵活掌握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从重“师道尊严”向重“情感教育”转变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培养、意志磨炼、个性形成过程。新教材要求教师在使学生认知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磨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的思想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真情实感,用真情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通过师生真诚的交流,让师生关系成为学生人格健康和谐发展的催化剂。
(三)新教材要求教师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的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封闭型向综合型、开放型转变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具有高素质,必须是一个知识全能型的教师。传统教学只重视本学科教学,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方式远不能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要求。笔者在讲解《德育》教材中关于正确对待传媒文化一节时,大量运用了文学和艺术方面的知识:在讲爱国守法、诚实守信时,运用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生动的历史故事来教育学生。要想教好《德育》课,教师必须运用更多学科的知识来充实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
教学结构由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新教材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勇于创新、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
由过去的执行教学计划向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转变 传统教学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计划的实现,教师对教科书的依赖性过强。《德育》新教材加大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可塑性,教师必须具备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具备开发新教育资源的能力。目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极其丰富,特别是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实用的学习工具。
总之,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显得越来越重要,正确处理和灵活运用教材已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应从更深层次上认识教材和合理使用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适应新教改要求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