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对高职《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思考
作者:吴伟萍
关键词:高职;经济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西方经济学在高职院校中通常设置为《经济学》或《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这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包括许多图形、公式、推导、模型等内容,高职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满足教育部提出的“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的要求,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职《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看法。
实践内容的选择
实践教学环节按实施方式,可分为集中实训与非集中实践两种方式。集中实训是指在课程进展过程之中(通常在最后阶段),集中一段时间(通常为1-2周)进行校内或校外实训;非集中实践通常指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平时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实践教学,也包括在课外时间以学生为主进行的实践教学。根据《经济学》的课程特征,笔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采用非集中实践方式为宜。《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包括微观与宏观两部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在具体选择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原则:
相关性原则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项知识与技能。所以,实践内容的选择必须紧密结合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绝不能脱离课程,为实践而实践。
扩充性原则 某些实践环节的设置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经济视野,从而使其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判断与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趣味性原则 带有一定趣味性的实践项目往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可行性原则 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一些软硬性条件的配合,如多媒体设施的配备、小班或分组教学的开展、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及引导能力等,甚至有些实践项目可能还要涉及相关企业的配合。只有具备各方面的可行性,才能选择相关内容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形式的应用
实践教学的开展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的,针对不同的实践内容,需要运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
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与撰写案例等方式增进成员间的交流与学习者的思考,并给成员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分为课堂讨论式案例教学法与角色模拟式案例教学法两种。
课堂讨论式案例教学 通常是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情况下,以案例为基础。根据案例中的问题,由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则是讨论的主体,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精神。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经济学》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结合案例,尤其是结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讨论展开,如价格理论中的“谷贱伤农”问题、薄利多销问题、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问题,市场理论中的垄断与竞争问题,微观经济政策中的外部性与公共物品问题、经济增长及经济周期理论、失业状况与通货膨胀现象、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理解、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解释等。又如为了讲解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从网上将2007年我国银行存款准备金的10次变动情况下载下来,链接到PFT的相关位置,讲课时点击打开,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不但易于讲清概念,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有所掌握。
角色模拟式案例教学 角色模拟就是由教师给出一定的案例或待解决的经济问题,学生分组进行情境模拟,扮演其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分析与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学生通过浅显生动的情境模拟,可以对抽象的经济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理解,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及对问题的自主分析与决策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以下一些内容采用角色模拟式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分组扮演买卖双方进行商品的模拟销售活动,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理解“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请学生模拟陈佩斯小品“吃面”的场景,以加深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理解;将学生分组并相对隔离,模拟“囚徒困境”这一经济学经典案例。以更好地把握“博弈”的内涵:演绎“车祸事件”或“破窗事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GDP这一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存在的缺陷,等等。
(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指应用科学方法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和相关联系,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的活动。具体而言。可以由教师提出一定的目标,安排学生到社会上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途径搜集相关数据并加以整理分析,最后得出一定的结论。验证经济学知识。由于社会调查需要学生更大程度地接触实际工作与生活,因而比案例分析教学法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经济学》课程中有不少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价格理论时,对影响商品需求与供给的因素及商品的价格弹性进行调查:在学习成本和收益理论时。对某企业的成本与其产量状况进行调查,并画出其成本函数曲线;在学习市场理论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某一商品,对其市场竞争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处于哪种类型的市场之中,并根据此商品的销售情况验证该市场的主要特征,等等。
另外,社会调查最好能分组进行。在调查结束后。还可以专门抽出一节课或一次课的时间,由教师组织各组学生展示其调查结果,这样不仅能实现信息共享。更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论文写作
表面看,写论文似乎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论上的学习与探索,与实践教学毫不相干。其实不然。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等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独立思考的精神,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大有裨益。经济学论文可以是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调研报告。也可以是一篇学术论文;可以指定主题(以当前社会上的经济热点为主题,如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当前的通货膨胀状况等),也可以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与专长自选题目。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习《经济学》课程的通常是新生。对论文写作比较陌生,所以,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教师有必要就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详细指导,例如如何确定主题(如果自定题目的话)、如何搜集资料、写作格式的规范等。
实践环节的考核
教学离不开考核,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是《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学习中来,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应针对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方法设置各项考核指标,公平、公正地实施考核。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课时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采用上述所有的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比如,论文写作就没有必要在同一学期安排多次。因此,教师应对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加以合理组合,尽可能做到教学内容全面,教学方法丰富。而在实践教学考核的方面,只需对总成绩进行加权平均,则实践教学次数的多少不会影响对学生成绩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