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关于高校学生对职业咨询态度与需求的调查研究
作者:张金玲
关键词:高校;职业咨询;态度;需求
咨询在东西方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但咨询业作为一项提供信息与智慧服务的产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社会工业化进程加速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已成为学理丰厚、范畴明确、规范清晰、组织完善的职业。
职业咨询思想出现在17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当时被称为“职业指导”,后流传到美国。1908年,美国人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创立了波士顿职业局。1909年,他的代表作《选择职业》一书出版,书中首次明确了“职业指导”的概念、思想和实施技术。这两件事成为美国职业指导诞生的标志,帕森斯也被尊为“职业指导之父”。1910年,全美首届职业指导会议召开,会议确定并强调了在学校开展职业指导。1918年,美国教育协会中学教育改革委员会倡导把职业指导作为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30年代以后,公立中学普遍开展了职业指导工作。60年代,职业指导成为各类学校的公共教学内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性服务产业发展迅速,“职业咨询”应运而生。英国学者道斯在其《初始时期》一书中谈到了变化的突然性。在英国,20世纪60年代以前,教育界尚未谈论“咨询”,到了70年代初,已出现了10门有关咨询的全日制课程。他认为,人们之所以如此迅速地接受“咨询”这一新事物,是因为它“顺应了宽容性社会的急速发展,而这种社会是以对个人的尊重和对个性的维护为基础的”。人们都努力争取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
在我国,清华学校校长周寄梅先生于1916年提出并实施了职业指导。中华职教社的黄炎培先生也是最早倡导职业指导的前辈之一。1919年,第15期《教育与职业》出版了“职业指导”专号,1920年设立职业指导部。30年代,曾有40多所公、私立中学实施职业指导。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分”的用工制度曾一度使职业指导消失。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职业指导的发展与深化。原国家劳动部还于1994年和1998年分别颁布了《就业指导办法》和《职业介绍服务规范》。进入21世纪,中国的就业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各高校纷纷设立“就业指导中心”。但与西方国家相比,理论与实践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调查学生对职业咨询的态度与需求,有助于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完善与提高。
调查研究过程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拟定一份半结构式提纲,随机选取20名高校学生进行访谈。分析访谈结果并编制《高校学生对职业咨询态度与需求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准备状态、不能顺利实现生涯规划的原因和求助对象、对职业咨询具体操作的需求、对咨询结果的态度等四个部分。
(二)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一年级至研究生三年级的在校学生400名,专业覆盖理、文、工、医、经济和管理。
(三)施测过程
要求被试读懂指导语后认真作答,答毕收回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8份,有效回收率为97%。其中男生222份,女生166份。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
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的准备状态
调查结果显示,有53.1%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其余学生主要通过听讲座(26.3%)和与同学交流(11.9%)的方式对它有一些了解。当被问到是否有未来10年的职业发展规划时,33.0%的学生回答“没有”,60.8%的学生回答“有一些,但是很不完善”,只有6.2%的学生能够作出肯定回答。对职业咨询和专业学习、就业情况的了解程度见表1。
美国的生涯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并且形成了与各级各类学校相适合的规划方法与体系。我国是基于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际才开始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生涯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技术和设施都有待提高。而现实情况是大学生中间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服务提供不足与学生需求紧迫形成持续的矛盾。矛盾中蕴含着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是职业咨询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不能顺利实现生涯规划的原因和求助对象
56.2%的学生认为不能顺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因为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29.4%的学生认为是缺乏生涯规划的知识和具体的规划方法。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生涯教育的缺失。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在学生中形成较大影响力,导致他们的规划意识、知识和方法严重不足,显然力不从心。
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有33.0%的学生渴望求助于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百分比超过了家长、同学和朋友。知识经济打破了就业“强关系”时代对资源的绝对垄断,为职业咨询这种知识型产业提供了发展契机。信息透明化、扁平化,竞争环境的公开、公正、公平缩短了就业链,迫使用人单位以市场为导向,重视人职匹配,达到效益最大化。
(三)对职业咨询具体操作的需求
学生认为,在高校进行就业指导,下列几种形式的有效性分别为:开设职业咨询室(33.0%),举办讲座(33.0%),广播、报纸宣传(7.7%),开设课程(26.3%)。有77.8%的学生认为开设职业咨询室很有必要。学生去咨询亟须解决的问题见表2,愿意面对的咨询人员见表3。
竞争压力的加大造成整个社会人才流动的频繁,大学生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修炼内功”,以质取胜。在社会转型期,功利取向普遍,人心浮躁。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要求即时回报,这种社会氛围对大学生影响深刻,使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由于学生对职业咨询缺乏了解,预期不高,职业咨询在高校处境尴尬。从学理上讲,职业咨询要想提高社会地位,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并引导社会实践。
(四)对咨询结果的态度
当被问到“你将如何对待已经制定出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时,83.5%的学生回答“灵活变通”,回答“一直坚持”和“影响不大”的学生分别为9.8%和6.7%。
大学生基于对社会发展现状的认知和对个人发展不确定因素的判断,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职业很难一次性定位,灵活变通是理性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对职业咨询和职业生涯规划尚不熟悉,他们中间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2)大学生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渴望得到专业机构的帮助。(3)大学生认为开设职业咨询室、举办讲座和开设课程能有效促进职业指导工作;他们迫切需要得到实践经验丰富者的指导以提升自身能力,增长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高校开设职业咨询室很有必要,而且对学生应该免费。(4)绝大多数学生对咨询结果持灵活变通的态度。
(二)建议
高校职业咨询工作应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扩大影响力,服务更多学生职业咨询虽然被认作一个朝阳产业,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还是个新概念。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现代化传媒工具为职业咨询做好宣传广告,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唤醒他们对未来职业、人生的规划意识。意识引发思考,思考促进行动。目前,开设职业咨询的高校一般只有一两名咨询人员和一间咨询室,测评工具缺乏,更新速度慢。应重视并不断加大对职业咨询工作的投入力度。
职业咨询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职业咨询曾一度被误认为政治道德说教,这与咨询人员缺乏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知识大有关联。有些高校甚至是辅导员、行政人员兼职在做。职业咨询人员应具备心理测量、咨询技能、劳动法规、就业市场形势等知识,并接受过一定年限的实习培训后才具备上岗资格。这里尤其强调的是对就业法规和就业市场动态的了解。目前的咨询人员往往是就业理论和就业实践偏执其一,做到二者兼备的十分少见。而学生学习了理论后迫切需要了解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这就要求咨询人员理论与实践都在行,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科学看待咨询结果咨询人员得出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各种测验的使用,测验虽然作为从心理学研究中诞生出来的最有益处的事物之一,为人们探索个别差异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也只能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咨询员和来访者在结束咨询前,对基于测验的结果应科学看待。结束咨询后,来访者回到现实生活,在“真实”这一语境下,测验结果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指导来访者的生活,还需要他们结合实际不断调整,让结果接受现实检验。毕竟职业咨询这一舶来品到了中国之后换了土壤,本土化还需要一个过程。
真正适合中国学生的职业咨询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与人有关的科学天生就带有社会历史文化的烙印。承认这一点是求同存异的前提。引入并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咨询理论和技术是开端和基础,但照搬照抄绝对行不通。有了基础再结合中国高校学生的就业状况,才能不唯国外的理论马首是瞻。
职业咨询是工业化进程加速的产物,我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要赶超西方国家职业咨询的发展水平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洁.职业咨询漫话[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2]阳浙江,唐建华.高校职业咨询需求调查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15(1).
[3](英)鲁思·霍尔兹沃思.职业咨询心理学[M].李柳平,李伯宏,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93.
[4]姚栋华.职业咨询师的角色定位及能力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5]顾雪英.谈职业指导的“教育”与“援助”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2,(7).
作者简介:
张金玲(1982—),女,河北唐山人,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