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高职院校文化氛围营造探究
作者:王桂龙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教育;文化氛围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校升格而成的,高职教育有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倾向,这种忽视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忽视,而是在执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出于对高技能的强调而无意间造成了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漠视,单纯技能的提倡和强调淹没了文化建设应有的位置。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文化建设应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内容。如果说高职院校不像大学的话,那就是因为高职院校缺少大学文化的氛围。如果说中专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是向大学迈出左脚的话,那么也必须紧接着迈出右脚即“文化”,否则高职院校就不会有高质量,就站不稳。只有有了大学的文化氛围,高职教育才像大学教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才能从本质上区别于各种职业岗前培训和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如何才能营造一种大学文化氛围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提高校长的“文化自觉”:影响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高职院校的领导者特别是校长具有大学文化的自觉。何为“文化自觉”?简单说,就是对文化的本质、规律和大学的文化职责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对本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校长应根据大学文化的要求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各显其能,各展其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教育行政的领导。”高职院校的校长对大学文化的自觉,首先应有大学理念,唯此,方能更新办学思想,改变中专办学模式和办学方式。作为管理主体的校长对高职院校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持有怎样的大学理念,不仅直接影响到他对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发展使命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选择,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他对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的功能作用和任务的确定。
高职院校的校长应自觉地认识到,办大学就是要办文化氛围。我国一位著名教育家提出了一个“泡菜”理论,即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萝卜、白菜的味道。学校的全部工作就是要调好这碗泡菜水,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学生在校期间更重要的是感受一种文化氛围。环境和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环境和氛围是在一个群体中互相影响,可以导致同化的力量,一个人长期置身于这个群体,耳濡目染,日久天长,就会熏陶形成共同的风尚和气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灵魂的校长,应该自觉地认识到,每项具体任务都离不开大学文化的引导、熏陶和渗透,每一项规章制度都要承载学校办学理念中的文化要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必须以文化的提升为终极价值,技能培养也只能有文化的参与形成人文视野的技术,才能使生硬的技术获得生命的活性。高职院校的校长只有有了这种文化认识和文化自觉,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氛围方能逐渐形成。
培育“大学精神”:引领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有大学精神的引领,否则,这种文化氛围就没有核心,就没有灵魂。大学精神是指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大学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即共性的大学精神,是指各类大学普遍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中国近代大学精神传统主要表现在“学术自由、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爱国精神”等。狭义的即个性的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它是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稳定的、并为大学人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灵魂,也是高职院校是否具有大学文化的根本所在。
高职院校一定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学校的发展,一手抓大学精神的培育。既注重盖大楼、添设备,抓硬件建设,谋划学校发展战略,又注重教学、科研、管理,抓软件建设,逐步培育和建设起大学精神。要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职业特征,找准高职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的定位,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恰如其分地塑造自己的大学精神,并及时推动大学精神的与时俱进。
大学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存在于师生员工的思想信念并见诸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它集中体现在学校的校训、校徽、校歌中,从中可以看到大学精神的精华。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等,清楚地把学校的本质特征和文化精神充分表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要提出符合本校特色的校训,使大学精神制度化,使大学精神成为引领高职院校大学文化氛围的核心和内驱力。
提高校园活动的“品位”:渲染文化氛围
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与高品位的要求还有距离。娱乐性和消闲性的文化占据着校园文化的主体,很少有高品位的文化活动,这无法营造大学文化氛围进而实现作为大学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大学的文化氛围是通过高品位的具有先进文化特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体现的,而缺少引导和规范的低级文化内容的长久延续,会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误解,甚至导致学生对高品位文化的拒绝。
诚然,高职院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不能随波逐流,和光同尘,让商业文化、低俗文化侵蚀、消融校园文化,决不能降低大学生格调去迎合低级趣味。要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实施精品文化工程,举办主题鲜明突出、现代气息浓厚的各种文化活动,为广大师生创造高雅的文化氛围;要实施高质量的文化实践工程,鼓励师生创作文化精品,让真、善、美的优秀文学艺术陶冶师生情操;要组织深层次的文化学术工程,举办文化学术论坛,大力促进和开展文化思想研究;要实施网络文化工程,认真研究网络和“网民”的特点,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开展网络文化建设,拓宽德育环境建设的领域;要突出职业特色,实施技能展演工程,打造有一技之长的技术能手。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学生“感受到”的东西比“认识到”的东西更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强化校园环境的“文化量”:创设文化氛围
环境的人文背景,既是具体职业院校整体文化的基础,也是提升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前提。校园环境主要是由学校的建筑设计、物质设施、活动场地以及校园的绿化、美化和景点设置等构成的综合体。它是一个学校的传统、校风、师生精神面貌的物化形态。清静幽雅、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独具匠心的绿化,造型别致的雕塑等能够创设和衬托出悦目怡情的文化氛围。
伴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尤其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都在改造老校舍或在异地重建新校园。我们要借助改造和迁址的契机,强化校园环境的文化意蕴。校园环境建设要有大学气派,要营造一种能体现文化品位、有利于育人的大学氛围。校园内所有教学、生活、文化设施既要体现庄重、严谨的学术氛围,又要体现青春的活力和朝气。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先生提出,校园建设要达到“使人感到精神振奋,连想吐痰也吐不下去。到处表现出一种文化的气氛,文明的空气,使人感到想努力学习”。所以,高职院校要把文化品牌中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浓缩、外化为易于被人直感的文化景观。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吸纳中外文化精华,提高文化品位。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校的建筑造型要富有层次性和教育寓意,校园建筑的外型、色彩、质感和校园自然风光要在相互映衬上体现特色,进而构成有色彩、节奏和美感的艺术景观,形成有特色的文化风格,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校园的标志性建筑要恢宏向上,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学习区文化场景的设置要文明高雅,使师生产生“观景入情”至“由情入理”的升华过程;生活区文化场景的设置要恬静温馨。校园环境的创设要做到“无一物不景,无一景无用”。努力让校园环境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校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育人的智慧,让每一个角落都流传着美好的回忆和催人奋进的故事,为育人营造一个舒适典雅的环境,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优良的环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感受到一种美妙、高雅的文化气息,并在这种文化气息的熏陶和鼓励下自由地学习人类文明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自由地进行理性思考和探讨。
总之,高职院校物质文化景观、建筑物并不需要多么时髦、高大和豪华的装饰。校园面积并不在于大小,而在于设施的“文化”含量上。它应该传达一种崇尚广博、自然、深邃的文化气息,每个场所都可以创设、渲染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环境氛围。
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冲破职业教育功利化价值取向和工具性思维的桎梏,避免培养出工作“机器”、单纯的技能操作工这样的“半人”。当然,要达到这样理想的境界并不容易。正因其不易,我们才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桂龙.高校德育环境论[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2.
[2]余明阳,等.大学品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12.
[3]田建国.一部探索校园文化的力作[J].工会论坛,2005,(2):101-102
[4]睦依凡.大学新区与文化建设岂能本末倒置?[J]教育与职业,2007,(22):54.
[5]赵宗尹,杨泉良.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3.
[6]王桂龙.先进文化: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精神形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105-106.
作者简介:
王桂龙(1962—),男,教育学硕士,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教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和大学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