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作者:胡公正




  
  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学校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与心理特点,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独立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是不能最优化地达到这一目的的。只有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每周两节体育课的教学远远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很难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主渠道,是基础,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拓展与延伸。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共同构成高校体育的完整体系,缺乏课外体育是不完整的体育,只有以课外体育补充、深化课堂体育,高校的体育功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多元化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将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练习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
  
  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体育课教学与课外辅导一体化
  首先,体育课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1)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需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并应建立新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质的目的。(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样,既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体育教学注重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体育教师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需要,创造灵活、多样、实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其次,课外体育活动应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辅导。(1)改变以往课余体育锻炼无序、学生缺乏辅导的状态。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广泛,内容繁多,学生因个体特点、兴趣爱好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目的地组织好课余体育锻炼的秩序,提高辅导效果。(2)发挥教师的特长,把教师按特长分成若干个项目组。各项活动内容和竞赛项目由学生确定、制定竞赛规程,组织编排与裁判工作,教师只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任课教师在比赛前利用体育课或课余时间,采用专题讲座和专项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比赛项目的技术、战术及有关竞赛知识进行指导与讲解。竞赛中由体育教师负责解答有关问题,普及体育知识,促进课外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增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效性。(3)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锻炼的内容、方式与课余体育活动项目。在参与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交往能力以及自我锻炼的习惯。
  (二)“2+3”一体化模式
  在每周两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可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排入学校的总课表之中,构建“2+3”的模式结构。即两节体育课加上三次课外体育活动,达到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互补与结合,形成理论与实践、兴趣与项目、基础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要改变学习形式,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学、练,在课外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广泛兴趣与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全面了解,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通过课余体育比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通过课堂教学提高体育比赛水平这一互动过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情绪,最终使学生形成习惯,提高兴趣,发展特长,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有1~2项体育爱好与特长,并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三)课内课外体育考核一体化
  应对学生的体育课实施综合评价的考核方式,将课外活动的评价纳入体育课综合评价中,评价贯穿整个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的过程。在评价内容上应增加课外体育锻炼出勤方面的要求(要求每周每个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态度方面的要求(积极的参与意识、良好的合作精神、浓厚的锻炼兴趣),体育特长方面的要求(学生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逐渐提高课余体育锻炼在综合评价中的比例,使其具有引导、带动学生积极从事课外健身的功效。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学校体育长期以来轻理论知识、重专业技术的思想比较严重,受这种传统思想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认识滞后,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以传授运动技术与增强体质为主要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体育馆内、运动场上,过分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与运动成绩的提高,在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中技术和能力占了很大的比例,体育教师思想上存在的轻视理论教学的倾向制约了体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体育理论教学,严格按照新《纲要》的要求,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每学期上足4学时体育理论课,逐渐形成体育理论教学风格与知识体系。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渗透相关理论知识,扩大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论课要以科学锻炼身体、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终身受益为主要授课内容,为学生进行实践学习与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理论和体育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8,(1):66.
  [2]夏峰.学校体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J].中国学校体育,1998,(3):1.
  [3]宋延安.论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381.
  [4]袁宇光.试论学生的体育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1999,(2):60.
  [5]杨文轩.21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01,(2):7.
  [6]吴俊心.山西师大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式探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
  [7]陈天彼,等.“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8]邹继蒙,等.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9]李加奎.关于体育课程模式构建之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
  作者简介:
  胡公正(1967—),男,河南偃师人,讲师,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