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高职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研究

作者:邓英剑 刘忠伟 邓根清




  8.跟踪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冶金机械专业主干课程。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功能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在每一门具体的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有助于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与岗位迁移的适应性的矛盾;有助于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的优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主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助于对其他课程起到示范、辐射作用。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调查,跟踪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从职业分析入手,本着“宽基础、活模块、以人为本”的原则,研究落实课程设置。我院根据冶金机械专业的“Y”型理论体系,将专业主干课程分成两大块: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能统揽专业全局的、基础性的、关键而具有共性的一些课程称之为岗位群主干课程(在“Y”型理论体系的专业基础平台中);而将带有专门化特征与特色的一些主要课程称之为专门化主干课程(在“Y”型理论体系的专门化课程平台中)。根据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委员会专家的意见,每个专业必须设置6~8门主干课程。考虑到本方案研究的课程模式是“统合型课程模式”,既有专业课程平台,又有专门化课程群,故具有特殊性。因此,我院在两个平台分设主干课程,在专业基础平台中设置了5门主干课程;在专门化课程平台中设置了3门主干课程,具体见下表(以3年制高职为例)。
  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组成高职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
  1.理论课程体系结构。我院冶金机械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结构采用的是Y型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通识课程平台即文化基础平台,包括高职工科类各专业学生都需学习的文化基础课程,有公共课程(如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如毛泽东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修养等)、自然科学课程(如高等数学与工程数学等)。本课程平台为学生奠定后续专业教育的基础,也为以后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基础平台建立在通识课程平台之上,包括与冶金机械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等),为学生学习专门化课程奠定基础,也为扩大毕业生就业范围奠定基础,使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群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转岗适应能力。专门化课程是根据各个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要求而开设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冶金机械方向开设了冶炼机械、轧钢机械等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冶金机械专业分为三个方向(冶金机械方向、机械制造工艺方向、机械设备控制方向),这三个方向在通识课程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上均是相同的。专门化课程可供学生选择,选择前学院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在职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人才需求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2.实践课程体系结构。冶金机械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按照“一主线、三层面”的指导思想建立的。“一主线”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三层面”指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拓展模块、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模块,具体如图2所示(以冶金机械方向为例)。
  在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高职专业理论课程的结构体系,以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宗旨开发设计课程,初步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实现职业岗位群及能力要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的良好衔接。在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时,要遵循“一主线、三层面”的指导思想。我院在2006年、2007年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中,继续加大了实践性教学课程所占比例,加大了各种先进教育教学手段所占比例。从2006届、2007届冶金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分配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的评价来看,我院的新课程体系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实际,有助于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根清,刘忠伟.高职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2]戴勇.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邓英剑(1969—),女,湖南祁阳人,硕士,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刘忠伟(1968—),男,博士研究生,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邓根清,男,硕士研究生,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1]